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歌颂宏伟气势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表现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崇敬的情感
抒 写表达
依恋之情热爱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来自网!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疑惑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同学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疑惑之缘。
⑴ 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疑惑之缘?
⑵ 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胜利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走,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同学自身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同学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同学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胜利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胜利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身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括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身在学习生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身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胜利,同时,课文还含蓄地论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考虑】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同学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同学通过充沛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
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2.课文重点讲了什么?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重点讲了八儿迫不及待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这也是文章写得最细致的部分,而后面吃腊八粥的情景则写得非常简略。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详写了八儿急切等待着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八儿一家美美地吃上了腊八粥。
四、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的小孩子,……的大孩子,……的老孩子……”开篇第一句作者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些人喜欢,而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实的语言中暗含了无尽的赞叹。接着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食材的种类,再写“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全面体现了腊八粥的色香味美;用拟人手法写腊八粥咕嘟冒气的“叹气”样,夸张地朝嘴里“塞灌”样,把读者也带入那情境中,忍不住想要观其相,闻其香,品其味!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热气蒸腾、香气缭绕的灶台边,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不仅勾出了我们的馋虫,更勾出了故事主人公心里的馋虫。他是谁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画出粥发生变化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的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5)等待的过程,总体上是期待和焦急的。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粥也在发生着变化,这锅腊八粥仿佛也像人一样在表达着情感。文中哪一句话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粥的叹气)这样的表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分别找出来。
(6次。“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锅内又叹了声气”)
(6)如果把第二部分分为一个个小节,每小节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盼粥)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分呢?
3.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1)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它的主要意思?(分粥)
(2)八儿开始计划粥应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3)“孥孥”是什么意思?(妈妈对八儿的昵称)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4)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粥又是什么样的呢?
4.默读第12—13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猜粥)
思考: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描述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极了)
过渡:八儿盼粥、分粥、猜粥,腊八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和八儿的期盼、猜想一致吗?
5.学习第14—17自然段,看看这一小节作者写的什么。(看粥)
(1)师范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从人物对话和粥的“叹气”中,你们觉得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可爱、稚气未脱)
6.八儿和妈妈的对话结束了,腊八粥也熬好了,这碗粥的味道如何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第18—19自然段)学生齐读。
明确:好吃、吃得多。(斜立着;肚子成了一面小鼓了;筷子摆成浪漫的`十字;半碗陈腊肉,爹妈也奈何它不来了)
三、主题探究,拓展阅读
1.主题探究: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家庭生活的温情)
2.写法梳理: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吃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详写等粥,略写吃粥。从八儿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亲见时的惊异,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八儿的心理,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出来了。因为有了前面极尽细致的铺陈,所以最后真正吃腊八粥的部分,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就勾画出了八儿一家吃得多么酣畅淋漓,多么心满意足!而腊八粥的美味无比也尽在不言中了。作者这样安排,既以点带面地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
3.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感受其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魅力。
明确: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笔法娴熟,笔调细腻。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的一个个场景,犹如工笔国画,家常俚语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却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
四、布置作业
过了腊八就是年,请同学们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节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板书]
2.腊八粥
腊八粥等粥 盼粥迫不及待
分粥苦苦等待猜粥美妙猜想
看粥亲见惊异八儿天真活泼
聪慧可爱体贴善良
[教学反思]
八儿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精彩的对话构成了本文的行文主线,抓住这两点来进行阅读和赏析便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分角色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和悟。通过“那我饿了”“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是啊!孥孥说得对”等对话来感知八儿的稚拙纯真与可爱、妈妈的慈爱逗趣;通过对煮腊八粥以及八儿猜腊八粥、看腊八粥的精彩描写,来感知沈从文的语言魅力……整篇文章的架构,小说所传导出的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便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比较到位地进行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浸润。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播放奥运录像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场面你看到过吗?谁能说说开幕式上的这些画面给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题?(四大发明)
2.师: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儿童一些小发明说起。(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xxxx》读后感”或“《xxxx》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然美景图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四、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五、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六、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 )。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 ),一会变成( )。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 )云、( )云、( )云( )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七、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平,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 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 (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卫》02-26
六年级语文下册《礁盘》教案01-14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1-3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14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