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8 10:12:46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案【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数学教案【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2做一做练习二的1、2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二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

  出示“分苹果”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

  (1)布置任务活动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2)学生活动,画一画

  学生在算术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3、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

  (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4、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三)巩固与练习

  1、小兔子搬萝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每堆4个

  12个苹果分的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独立能力。通过学习7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学习8、9的乘法口诀和计算关于7的乘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供了有力帮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归纳总结能力,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现象思维为主,而单单的说口诀有些单一,要想上好这节课就需要创设更生动的情景,采用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等环节,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策略:本课我采用故事情境法、激励法、多媒体等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看、填、想、做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归纳7的乘法口诀及口诀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学案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通过对话引入新课。

  师问一:同学们,笑笑和淘气遇到了麻烦,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师问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说:“再过2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笑笑说:“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

  师问三: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说一说,填一填。

  师:结合刚才的回答,你能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表格。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增加一个星期就增加7天。所以表格中后一个数会比前一个数多7。

  2、编口诀。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根据前面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结合刚才的表格的计算过程,共同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关于7的乘法口诀。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自由背诵7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说说你是如何记忆7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知道“六七四十二”,那么7个7就比6个7多1个7,42+7=49,所以“七七四十九”,以此类推就容易记住7的乘法口诀了。

  生2:我是这样记住7×8的,因为6个7再加2个7就是8个7,也就是用“六七四十二”中的42加“二七十四”里面的14,结果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对于学生的记忆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不仅促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达标检测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练一练2)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七七四十九

  四、课堂小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依次加1,积依次加7。

  五、教学板书:一共有多少天1×7=7一七得七2×7=14二七十四3×7=21三七二十一4×7=28四七二十八5×7=35五七三十五6×7=42六七四十二7×7=49七七四十九7×8=56七八五十六7×9=63七九六十

  六、教学反思:《一共有多少天》是第八单元的第2节课,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本课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但是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平时已经带领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认为学生对口诀已经掌握的很熟练,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识记,没有照顾到个别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几个空挡

  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二、过程

  1、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xxxx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xxx分,分针从12到1是xxx分,从12到4是xxx分,从12到9是xxx分,分针走一圈是xx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从12到3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一时=60分,60分=一时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教具)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一填”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三、课后活动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xxxxx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材先安排教整百数,再教几百几十,最后教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该要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学习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使学生准确、直观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八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2365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11-08

二年级数学教案04-11

二年级数学教案12-27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1-06

二年级教案数学教案最新01-23

二年级《图形的运动》数学教案11-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二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2-13

【荐】二年级数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