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4-06-15 06:37:42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1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城市生态系统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根的形态主要由根的组成决定。只有分清根的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类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点。

  (2)根系的概念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总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气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应该是很广泛的,所占的体积应超过地上部分的体积(实际往往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体积),至少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种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根系的种类可做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了解这一依据,对认清植物的属性是有帮助的。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容易把须根系误说成"须根",或认为须根系主要是由"须根"组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说明:主要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也可比喻为:须根系中的根彼此间几乎没有粗细之分(与直根系相比),外观似胡须,故称之为须根系。强调:植物的根主要有三类,即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长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长在茎、叶上的根),没有"须根"。

  三、教法建议

  由于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根的形态,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感兴趣。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挂图,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和讲解进行教学。

  由于主根、侧根的概念联系到种子萌发、种子的结构等内容,所以可以利用上节课种子萌发的实验材料,通过复习、巩固胚根的发育,过渡到主根、侧根的知识上。

  上课之前,提早栽种一些容易长出不定根的枝条(如彩叶草、玻璃翠、柳树、天竺葵)和容易长出不定根的叶(海棠、落地生根),使其长出不定根,供上课时使用。

  关于根系的实物可以临时采集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香菜)和具有须根系的植物(如葱),供学生观察。不过,在制作根系实物标本时,必须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以免导致学生的误解。通过一棵较为完整的根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明显地看到植株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发达,一般都大于主茎高度。由此再让学生联系高大的乔木,可以推想出它们的根系有多么庞大,从而有助于理解这节教材的中心问题:庞大的根系适于使植物体稳固地固定在一个地方,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这一节的某些内容,要注意不能讲得绝对化。例如,课本里提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须根系,不能讲成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因为这是有例外的。

  通过"实验十"和设计其他实验,探究根的向水、向肥、向地性。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或通过课外小组活动,进行实验设计,并在以后的课上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的组成;根系的概念及种类

  难点: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根的实物,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根的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长特性,并利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提问:种子萌发时,哪部分最先发育出来?

  2、组织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分析根的功能。

  4、总结,引入新的课题。

  根有固定植物于土中,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无论什么形态的根,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根为什么能吸收水和无机盐?根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

  (一)根的形态: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根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认识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特征。

  2、利用实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麦的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二类幼苗的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二类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么种类的根组成的?

  3、总结: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

  (3)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可作为鉴别不同类型植物的依据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实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2、提出问题:根系的这种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组织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有关探究根的生长与水的关系的实验。

  4、讲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这样有利于根广泛的吸收营养物质。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匀,就会引起根系生长不均匀。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时,不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而且一次灌溉要浇透、施肥要深层,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各种变态根的形态和功能

  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根的形态发生变化,使它们具有了其他的功能。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潜心探索,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变态根。

  (1)试找出具有下列功能的变态根的植物:

  ①贮藏根:

  ②气生根:

  ③呼吸根:

  ④支柱根:

  ⑤寄生根;

  ⑥着生在茎节上的根:

  (2)试从以上变态根的结构和功能上,举例说明生物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建议

  本章中出现了有关"无机盐"的概念,但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之前,必须先讲明无机盐是什么。为了保证证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中不含有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成功,要注意玻璃板一定要洁净,避免由于玻璃板本身的污迹引起误解。

  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准备这个实验,以便到讲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实验的结果。在准备和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加,使他们看到实验的全过程,相信实验的结果是真实的。实验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适当浓度的含氮、磷、钾的化肥,实验效果就会更明显。

  但关于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只通过演示实验是不容易完全看出来的,可以请学生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进行了解,教师再帮助分析每一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缺乏时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可以列表边分析边说明。

  在本节课的内容中,联系农业生产的知识较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无机盐的概念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了解什么是合理施肥,无土栽培等概念。可以结合生产经验和正在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从道理上加以联系,或者利用有关的录像加以说明。

  在本节课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化学肥料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

  5、出示图片或录像,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重点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并指导学生进行列表归纳。

  (三)合理施肥:

  1、提出问题:请根据不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断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类无机盐,如:小麦、白菜、马铃薯等。

  2、组织学生讨论。

  3、讲解:

  (1)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氮、磷、钾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人们对各种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样,对无机盐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为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3)肥料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但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施肥时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四)无土栽培:

  1、组织参与无土栽培植物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的录像。

  3、组织学生讨论无土栽培的概念、意义及应用价值。

  4、总结:

  (1)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2)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艰辛的体力。

  三、巩固:

  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判断家中种植的花卉对无机盐的摄取是否合理,你将如何改进。写出有关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课本65页表,可用投影展示)

  三、合理施肥:

  1、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2、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四、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小测】(每空1分,共3分)小测得分:()

  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三、【新知预习】阅读P119-122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四、【实验操作】(每空1分,共8分)

  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

  和。)

  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

  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

  燃烧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叶片上的物质(如:酒精、叶绿素等)

  冲冼掉。

  5、染色:向叶片上(见光的地方和不见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点之一是遇碘变色。)

  6、观察现象:滴上碘液后,我们发现叶片见光的地方变成了色,用黑纸夹起的地方未变蓝。

  7、实验结论:(1)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七年级生物教案7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案8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 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 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③酒精脱色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 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 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 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 蓝色

  教师: 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 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有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最好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讨论或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难点:双受精的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手段: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传粉?

  2、传粉的方式有几种?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完成后,花粉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受精的过程: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过程)

  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

  1、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

  2、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

  3、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后花各部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讲解:完成双受精后,花的其他结构逐渐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发育成了果实。

  提问:1、子房的结构是怎样的?

  2、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总结种子的结构。

  播放录像:介绍果实的结构。

  提问:请对比子房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推测果实的各部分结构是由子房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三、反馈、巩固:

  请举些日常食用的农产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部分?

  组织学生回答,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过程:

  双受精:精子+卵细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极核形成受精极核

  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探究活动

  果实的发育

  1、选择不同成熟程度的几朵花,从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经凋谢的花朵,分别切开每一个子房并注意观察子房发育过程中生长变化的情况。为获得好的观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苹果花或番茄花。

  2、观察新摘下来的一些豌豆、蚕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荚,并挑出不十分饱满的豆荚。然后,打开这些豆荚并与饱满豆荚进行比较。发育不完全的种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案02-19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07-0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3-31

【热门】七年级生物教案02-23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1-16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优】05-17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02-01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02-23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02-23

七年级生物教案(精选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