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3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5.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板书,既……又……]
(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1)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4)投影片中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5)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出示投影片:
(1)赵州桥在________省________县。赵州桥也叫________桥,它是________朝石匠________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________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________,既________又________。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龙的几种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图案是最精美。)
(4)作者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
(1)朗读全文。
(2)背诵2、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4课《帐篷》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赤褐色、疾飞、锐利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荡漾、陡峭、锐利”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与翠鸟捕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教学准备:
翠鸟图片以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投影图片:停在苇秆上的翠鸟。
师:你们认识它吗?它叫什么?
2.出示课题,板书:《翠鸟》
3.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翠鸟什么样?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本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师范读
1.师:你们听……(教师范读)。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师:大自然多美啊!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苇秆”应读“wěi gǎn”,不要读成“wéi gān”。
“翠”、“饲”是平舌音。
“赤”、“衬”是翘舌音。
(二)、检查自学,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翠”上边是“ ”,不要写成“羽”。
“秆”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
“绣”右下角是“乃”,不要写成“反”。
“腹”右边的中间是“日”,不要写成“目”。
“衬”左边是“衤”部,不是“礻”字部。
“希”上边的第二笔是“ ”,不要写成“乀”。
2.区别形近、同音字,作巩固练习。
秆( )绣( )衫( )疾( )
杆( )锈( )衬( )急( )
泡( )锐( )饲( )希( )
抱( )脱( )词( )稀( )
三、布置作业
1.课文读三次
2.完成生字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翠鸟》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你对翠鸟有了哪些了解?
(翠鸟的外形,活动情况,捕鱼情况以及它居住的地方。)
板书:外形动作捕鱼
二、深入研读,领悟写法。
1.看投影:不带颜色的翠鸟。
作者都介绍了翠鸟的哪些部位?请你用“ ”画出来。
翠鸟各部位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用“( )”画下来。
2.看投影:按顺序说说刚才你所画的内容。(说到什么颜色,投影就打出什么颜色),接着再出示一遍没有颜色的翠鸟,请同学们对比,看看有颜色的翠鸟怎么样?
板书:美
3.刚才同学们画的很准确,概括得也很好,下面我们能不能把翠鸟外形的美读出来呢?
(1)自己练读。
(2)集体朗读。
4.研究写法: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外形的呢?
(1)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2)领悟写法。
(首先,作者用了部分的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部部分羽毛的颜色。最后,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形象而又具体地写出翠鸟羽毛的漂亮,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5.积累词句,学习写法。
三、朗读体会,用词之妙。
1.“品读”翠鸟行动或者说活动部分。
(1)自己试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参加全班赛读。
(3)在赛读时让学生注意听,比较全班谁读得好,好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语气、语调、节奏上要加以指导。
如:“疾飞”说明翠鸟飞行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飞得低而快。因此在读此处时,声音要先低后短而快。
又如“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因此,在读此处时,先短促,后轻缓。
最后,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配乐朗读,让学生欣赏,在欣赏中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4)通过刚才的练读、赛读及欣赏,你们谁能概括出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快(或敏捷、迅速)
2.翠鸟怎样捉小鱼?请你把它的动作词语用“[ ]”画出来。
(1)指名读有关句子。
(2)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而往远处(飞走)了。
(3)讨论括号中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句子。
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外形与本领的关系。
①因为翠鸟有一双能“紧紧地抓住苇秆”的小爪,所以它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
②因为翠鸟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所以它目光“锐利”。
③因为翠鸟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所以它在疾飞中能叼起小鱼。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搏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练习朗读并概括地说一说翠鸟搏鱼的本领怎样?
板书:准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1.这么美丽、机灵的翠鸟谁不想捉一只饲养呢!可是作者为什么打消了捉一只饲养的念头,反而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因为作者十分喜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翠鸟,因此,想多看它几眼。)
2.指名读句子,要读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师结: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也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地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师:今天,我们和翠鸟交上了朋友,它给小朋友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出示:“亲爱的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在很远的陡峭的石壁上居住吗?
4.请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中寻找答案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话般的语言魅力。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话般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你小时候喜欢做什么呢?当世界还小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2、(齐读课题):《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简单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情况。
3、请同学来读课题,并对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4、同学自由发问,自由解答,进行讨论。(播放音乐:小时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纪、必、须、功、譬、糙、敏、式、简、由、睁、秩、序、哦。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秩、序、糙、必、须、睁。
(1)通过认知“bì”的同音字,来加强对“必须”的“必”的掌握。
(2)通过认知“shì”的同音字,来加强对“方式”的“式”的掌握。
(3)“秩序”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配合图片认知进行)
(4)比较“秩”和“铁”,并进行组词。
(5)通过“组字”的方法来学习“粗糙”的“糙”,并辅助图片认知理解。
(6)通过“反义词”的形式来对比识记“睁”这个字,并辅以图片认知。
5、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我们小时候总是对什么都好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做了哪些事情呢?……一起来认真学习《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吧。
1、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bìxū)学习怎么生活。
(读得轻缓些,语调拉长,读出娓娓道来的意思。)
2、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ɡōnɡ)。譬(pì)如说唱歌,它粗糙(cāo)的声音,把这个敏(mǐn)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认真读,读通顺,读流利,这样有趣味的.语言要读出太阳的“粗犷”啊!)
3、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认真读,较长的句子要断句准确,读通顺、流利!)
4、水开始学习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shì),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往低处流”语速渐缓,读得意犹未尽。)
5、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jiǎn)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体会段意,不丢字落字。)
6、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yóu)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zhēnɡ)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zhìxù)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要读出对这个世界的渴盼和赞叹之情。)
7、哦(ò)!不要往下讲了,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要读出无尽的想象……)
五、课堂展示
1、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好好读一读。
2、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
3、选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
(1)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流利,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世、界、功、反、复、式、简、弄、由。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世、反、式、由”的注意要点。(预设:“世”:最后一笔是“竖折”;“反”:撇要伸展开;“式”:卧钩要伸展开;“由”:上出头,下不出头。)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词语练读。
2、进行组词训练。
纪()须()敏()简()
记()顺()故()间()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出示换偏旁的练习,大家进行开火车组词训练。
5、出示同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6、猜谜语识记生字:“糙”“敏”“简”。
7、利用反义词巩固识记“简”和“反”。
8、谈话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与交流
(一)品读第1—4自然段。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bìxū)学习怎么生活。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ɡōnɡ)。譬(pì)如说唱歌,它粗糙(cāo)的声音,把这个敏(mǐn)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水开始学习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shì),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1、看谁读得好,读出了什么信息呢?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指的是世界刚诞生不久的时候,点题。
4、“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总领下文。
5、太阳的发光和东升西落居然是“学会”的,真有趣!
6、“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这样的想象真是有趣。
7、月亮为什么会这样的?你从这里理解了什么?
8、AABB式:反反复复、清清楚楚、飘飘洒洒。
9、谁可以来解释一下月亮的“圆缺”现象。
10、“水开始学习流动。”这个句子很生动,是拟人的修辞。
(二)课堂展示。
在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有哪些事物在学习,它们学会了什么?
(三)品读第5—7自然段。
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jiǎn)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yóu)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zhēnɡ)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zhìxù)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1、“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谈一谈你对当时世界的认知。
3、这个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堂展示。
1、你觉得当时还会有什么在发生变化呢?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2、“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品读第8—9自然段。
哦(ò)!不要往下讲了,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1、很久很久:很大很大、很长很长、很黑很黑。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一句点题,照应开头,留下想象的空间。
(六)课堂展示。
1、这个世界上谁发生了变化?说一说,分享出来。
2、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规律。
3、这些事物是如何变化的,谁可以说得详细一些。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日月的诗句吗?和同学交流分享吧!
三、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起来闯关吧!
四、作业布置
1、讲一讲这个故事。
2、积累关于日月的成语。
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阴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惑,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2、、自主学习法。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导入。
②师板书课题。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c.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指导朗读。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
③教师引读。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试、超”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 “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师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教师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学生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学生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a.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生交流。
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
b.学生质疑
师: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墨、渍、斑、擦、幅、致”6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墨水,一幅画有房子的画。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1)出示一张漂亮的图画,有意将几滴墨渍洒在纸上,说:这么美的一幅画,掉了墨渍该怎么办呢?
(2)学生开始讨论,提出各种办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巧妙处理这块墨渍的。(板书:墨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词,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认读。
正音:“渍”的声母是平舌音z。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讨论:
(1)妈妈和作者是怎样对待画纸上的墨渍的?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注意抓住表示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词语)
2、小组选代表交流汇报。
3、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他笑着说:‘瞧,这条小花狗使画面活泼多了!’”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师范读,生练读。
(3)小组交流汇报:
4、朗读全文。
四、拓展思维,引发想像。
1、这有墨渍的地方还可以画写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自画表演。
3、教师鼓励小结:作者在妈妈的启发下能灵活地处理画上的墨渍,那么同学们也应像作者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年级语文教案6
《小狗学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掌握5个多音字。
2、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特点。
2、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预测故事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所蕴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动物们的叫声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一些小动物们的叫声:小鸡的叽叽声,小鸭子的嘎嘎声,老牛的`哞哞声,还有小狗的汪汪声……小动物们的叫声各不相同。如果,小鸡有一天发出了嘎嘎的叫声,你们肯定觉得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叫声的童话——《小狗学叫》。
板书:14_小狗学叫
设计意图:
童话是小学生喜欢的文体之一。利用童话中出现的小动物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在初步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本课的学习。
二、初次阅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标记不熟悉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检查预习情况。
(1)熟读生字。
讨厌怒火批评访问差不多忍着模仿疯狂汪汪搞不清
(2)牢记多音字。
三、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旁白1人,不会叫的狗1人,其他角色各1人)(2)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3)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4)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在有声有色的角色朗读中,个性得以彰显,更得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1、课文中的“别人”、小公鸡、狐狸、杜鹃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师生交流,并总结。
板书:“别人”——疑惑、不屑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它狐狸——嘲笑、看不起杜鹃——怜悯、关心
2、童话中经常把一切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了。
3、故事里的小狗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1)不幸、可怜。(它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2)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它每次学习叫都是一遍一遍地练习)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虽然老遇到困难,但是它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追求目标)
设计意图:
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从而感知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五、预测结局,拓展延伸。
本文最为有趣的是作者为自己的童话作品设计了一些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1、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小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当然,如果学生能对第一、二种结局有新的理解,也要给予肯定。
2、学生们可能有多种预测,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都是有依据的。
设计意图:
童话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它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六、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
童话《小狗学叫》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还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以及努力之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教案8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苏珊的帽子(板书),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苏珊得了癌症,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心里很难过,但老师理解她,同学们尊重她,最后,她开心的笑了。
2、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批读文)你从文中的批注当中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①谁是苏珊?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
②苏珊戴上帽子后的心情怎样?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苏珊和帽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5、课件出示: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参照老师提供的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批注下来。
2、老师发现大家的批注都做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呢?
生:我从一二句中知道了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她身体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
生:我在“小小”“竟”“三个月”“更瘦小”“掉光了”这些词语下面加了“。”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苏珊小小年纪就要经受癌症化疗这些大人们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苏珊是多么的不幸。
生:我在“落”下面加了“。”因为它是个多音字。
生:我很喜欢“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抗争,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光着头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句话,在它下面画了“”
3、文中的“这”指什么?(每天光着头到学校上课)怎么办?(戴帽子)
4、师批注: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苏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只有戴上一顶帽子来遮住身心的伤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帮助小苏珊的?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边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
3、生质疑:为什么是“下星期一”戴帽子?
生:我读懂了批注当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同学们仿戴帽子?”这个问题,它表面上是同学们学习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她是想避免苏珊到校后的尴尬,保护她的自尊和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星期一到了,戴着帽子的苏珊来到了学校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进行批注。
生:我在“犹豫”下面画了“?”,我查了字典知道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
生:我在“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下面画
了“?”,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
2、指导朗读。
3、假如你是苏珊班级里的一位同学,看到苏珊那样的担心,那样的犹豫,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4、苏珊走进教室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
生:我在“五花八门”下面加了“。”,它与前面的“越新奇越好”相照应。
生:我在课文右边批注了:看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从“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师的办法真好啊,她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5、指导朗读。
6、是啊,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苏珊那如花的笑脸,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苏珊这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为苏珊有这样聪明而又细心的老师感到高兴,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师范读。
2、小组交流,谈体会,并进行批注。
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已经消除了心里的阴影和同学样一起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尊重、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昨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五、作业。
对阅读材料《将军和士兵》进行批注。
三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准备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品质;
2、注重交际习惯的提示和引导: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3、学生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读读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组内交流
1、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或收集到)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3、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名单,教师颁奖。
2、全班交流:
荣获“故事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王”给全班同学讲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五、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
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帮助选材,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1、小组交流:
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小组交流:
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写作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
3、教师指导写好事件: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⑴ 事情发生的时间。
⑵ 事情发生的地点。
⑶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⑷ 事情的起因。
⑸ 事情的经过。
⑹ 事情的结果
三、教师指导写好人物形象
1、抓特征,一定要抓好肖像描写:
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但是仅有外表描写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写人物外貌时要体现出人物神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要学会画眼睛,学会抓住描写对象身上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东西进行刻画,这样,这个对象就能栩栩如在眼前。
2、抓语言,一定要抓好对话描写:
语言要个性化,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腔。
3、抓事例,一定要抓好细节描写。
四、学生动笔写习作
三年级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
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
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
背诵古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体会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
2、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
3、在练说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童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练说的基础上,编写童话。
难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得生动有趣。
【课前准备】
1、例文的录音。
2、教材插图的放大彩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教师知道你们都爱听故事,今天,教师就请小朋友来吃故事大餐。
二、读懂例文
1、听例文录音。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请小朋友听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学生自由读例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学编童话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觉得编这样的童话故事很难吗?那我们也来编编童话故事吧!
2、指导看图练说。
(1)编点什么呢?我听说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很苦恼,有一些小朋友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如我们就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怎么样?
(2)(出示挂图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们能看懂这幅图的意思吗?小兔他怎么了?
①小组讨论讨论。
②指名说。
③师生共同想象、评议、补充。
(提示:小兔的表情?小兔会说些什么?小兔该怎么办呢?结果怎样?)
(3)依照例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地编一个童话。
①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补充。
②大组交流、评议。
(4)自由选择情境编写童话。
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着这些图还可以编好多的故事呢。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有内容写的图来编故事。
①学生自由练说。
②交流评议。
3、学生练写草稿。
4、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誊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中“读一读,组成词语”、“抄一抄”、“填一填,组成词语”、读一读,体会感情“、读一读,填一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语:在“尊重与平等”这个单元中,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好词,老师把他们整理里了出来,大家来读一读,看看老师找的对吗?
2、课件出示:在课文中画的部分词。
3、自己独立读一读,然后学生开火车进行轮读。
二、语文天地——日积月累
1、“读一读,组成词语”
出示:
热()宣()闭()乱()
熟()宜()闲()刮()
1)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在小组内学习。在自己查字典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词语。
3)全班交流。表扬那些组词多、正确率高,而且同学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小组。
4)读词体会这些同音字的应用,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要用错字。
三、填一填,组成词语
大-小 始-终 是-非 生-死 甘-苦 进-退 长-短 东-西
不()则() 同()共() 自()至() 出()入()
取()补() 声()击() 口()心() ()惊()怪
四、读一读,填一填
引导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并用其中两个造句。
六、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开卷有益“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1)全班交流认识的字,找出难记的字进行全班交流。
(2)识字游戏。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6、分角色朗读。
二、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说说同学的优点。
1、小组互评,选出各组的小明星。
2、全班交流,评出班级小明星。
四、实践作业设计:
写写你的好朋友最近有哪些进步?
五、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三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课前准备:
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评: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评: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方式。
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评: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评: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天地04-08
三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2-21
三年级下册语文习作语文园地教案02-02
三年级语文教案11-11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2-18
三年级语文《荷花》教案02-15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7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01
三年级语文赶海教案05-04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