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课上交流
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自主探索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该县的人口状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到1987年,达50亿,经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亿,今年7月,联合国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全球人口达到67亿,相当于把现在世界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到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将何以为家?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生课后错误较高。
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最高位(或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重点)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难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内容
板书: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二、新授
探讨大数改写的方法
1.自学指导一:师出示下列信息,请学生看看每组中的两种记录形式有什么异同,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xx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20xx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交流:计数单位不同:个、亿;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根据上列信息,总结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
4.练习:46000000000=()亿30600000000=()亿
探讨大数省略的方法
1.自学指导二:你是怎样理解下面这句话中的两个数?
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
2.交流:776是准确数,47亿是一个近似数,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
3.自学指导三: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9950000000元。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5980000000元。收寄函840000000份。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12亿(五入)199950000000≈1990亿(进位)
5980000000≈60亿(进位)840000000≈8亿(四舍)
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4.练习:987654000≈()亿1110000000≈()亿
三、当堂练习
练习三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五、课后作业
同桌互出10道有关大数改写、省略的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意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 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观察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类。
生2:1和2一类,3、4、5、6一类。
生3:1一类,2、3、4、5、6一类。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板书:相交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3、认识平行线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1、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生2、不相交。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线。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学生举例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条直线啊!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展示学生的作品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4、认识垂直
(1)分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2、3、4、5、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生:3和5一类,2、4、6一类;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 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师:为什么要把3、5单独分一类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义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3)巩固练习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学生摆垂直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再次播放开幕式片段
【让学生寻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和数学的美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9、例10。
【教学目标】:
1.加深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中余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口算,说出算法。
由此可见,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我们口算得又对又快,笔算时能不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题。
780÷30=
(1)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练习,指两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这两种做法对吗?
第2种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学生可以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3)教师小结:
笔算时,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题。
120÷15=
(1)这道算式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我们计算更简便吗?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试算,看看谁的方法好。
(2)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结:这两种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数15变成了整十数,这样方便我们口算出结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学们现在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了吧。先算算,看结果是多少。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指名学生说得数。
商都是16没错,余数到底是4还是40呢?
小组内讨论,验证一下。
(3)教师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变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去了几个0,余数末尾就要添上几个0。
所以840÷50=16……40。
4.巩固练习:
教材第8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教材“练习十七”第8题。
先说说对错,错在哪里?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七”第9题。
(1)学生先算出第(1)题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组内整理发现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说明: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使计算简便得多。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2)题,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七”第6、7、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六、品牌电视事例,课堂延伸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定位: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3、72是由( )个一,( )个十分之一和( )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0.48是( )个0.01,0. 62是( )个0.01
3、在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前面是( )部分,后面是( )部分。
4、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新知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3、学生猜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三、展开探究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小红小明小强
成绩:2.84米3.05米2.□8米
名次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
5、□里填9是2、98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2、98就比2、84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B、从计数单位比。2.98里面有298个0.01,2.84里面有284个0.01,298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98米=298厘米,2.84米=284厘米。298比2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98=298/100,2.84=284/100……
6、小强是第二名,□里还可以填8。要比较2.88和2.84的大小,怎样比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
□□。□□ □□。□□□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十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一生先翻牌,翻之前问:你希望自己的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你希望他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翻牌后再询问另一生: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
对于百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另一生先翻牌,翻了之后提问:你现在是否觉得胜券在握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性)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 10.57□
翻牌之后,提问:你为什么感到很沮丧?你不是还有一位没有翻出来吗?如果是9呢,刚才你们不是很喜欢9的吗?(根据生成进行评价)
如果更改数字为10.58 10.58□结果可能会怎样?方框里是0呢?
如果两个数字是10.58 10.587不添加新的数字怎样能使第一个数大?(可以该变数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小数点的位置)
4、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方法)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吗?
四、应用
1、在○里填上“>”、“<”或“ =”。第25页
3元○2、6元6、35米○ 6、53米4、723 ○4、79 0.458 ○ 0.54
2、先在直线上表示下面各数,再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09、0.12、0.28、0.3、0.4、0.04
(数轴上的数,越往右越大。)
3、判断
(1)10.8 >1、08( )
(2)2、31和2、299比大小,因为2、299的位数多,所以2、31<2、299。( )
(3)514、5米>5、451千米( )
(4)7、15<7、□6,方框里只可以填2~9。( )
五、拓展,深化。
用数字卡片2、 3、 4和小数点(不重复不遗漏使用),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
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3-07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