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第16题,练习九第14题。)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人法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复习重点: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05。381。40。20。156800。58。50。21。250。83。910
3。91。30。630。90。170。42.填表。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10。395
2。047
0。9292
二、复习指导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1)填空。①6。53表示()②6。50。3表示()
③8。40。4表示()④8。44表示()(2)思考并回答。
①小数乘以整数以及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各是什么?②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是什么?2.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下面各题。(指4名学生板演。)0。677。50。1250。241。890。547。10。125
①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点小数点时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怎么办?
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3)由学生小结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3题: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350。20xx。1-0。9091。30。03
0。78+5。4366。5090。2718。114+9。987589。76160。2532。50。680。95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取积、商的近似值,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出结果,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4题:一个纺织厂平均每小时生产棉纱927。5千克。如果每千克棉纱织布7。2米,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
生独立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四、作业
练习九第1、2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小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算法。(第7、8题,练习九第57题。)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复习重点:小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练习九第5题:4。5+1。50。75+0。250。25+3。1+1。752。541-0。63
10-1。8-2。20。46280。1254。80。20。50。71。42。430
0。30。152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第7题。5。519。50。124。078。6+9。12524。842。7-7。3532。342。10。14
(1)看题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2)学生独立计算。(指4名学生板演。)(3)集体订正。
2.P。34页的第7题:先想想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再计算。(1)学生看题说一说每题应该怎样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简算。(指4名学生板演。)(3)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6题。学生独立进行简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题是根据什么简算的。
2.练习九第8题:下面是某学校买球的发货票,请你把空格填满。数量单位单价总价
篮球只78。6元
排球3只145。20元
总计金额302。40元
(1)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填出篮球的个数、总价和排球的单价?并选代表发言。(2)学生填写,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
四、攻破难题
1.练习九第9题:小华在计算3。6除以一个数时,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此题先考虑正确商是多少,题中告诉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那么正确商应为2。4。再根据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被除数3。6除以商2。4,得到除数是1。5。
2.练习九第9题:小明和爸爸一起去电动游戏场乘飞机。买票时小明付出20元钱,找回了8元。游戏场的学生票价是成人的一半,算一算学生票和成人票的票价各是多少钱?
分析与解:先求出小明和爸爸买票一共花了多少钱,然后考虑,学生票价是成人的一半也就是说一章成人票价等于两张学生的票价。因此,小明和爸爸一共花了3张学生票价的钱。解法为:
(20-8)(2+1)=4(元)学生票42=8(元)成人票五、作业
练习九第6题、思考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材内容:
教材56—57页“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材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并且能正确计算分数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找出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0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5/8
2.计算。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一些相关联的.零散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创造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2.完成课本56页“试一试”
3.指导完成57页“练一练”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
分数混合运算(二)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气象小组
摄影小组
航模小组
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执笔: 审核: 五年级___班 姓名: 20xx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综合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1、填空:
(1)一个数,如果只有()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3)20以内的质数有(),其中()是偶数。
2、判断:
(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3)除0外,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4)两个质数的和都是偶数。()(5)两个合数的和都是偶数。()(6)除0和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分类:
1,13,27,41,57,61,73,84,95,47,11,15,33,49,51,63,87,99
质数
合数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在括号内填上数字:(1)()比9大比13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合数。(2)()是100以内最大的质数;()是100以内最大的奇数。(3)()是最小的自然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金星小学六年级组织夏令营活动,共有516人参加,每辆客车乘坐人数在40~50人之间,请你帮忙算一算,学校租用几辆大客车,可以正好使每辆车载的人数相等,每辆车载多少人?
6、食品店运来42个面包,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3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
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横着数,第2排第3个
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
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的个性化表示可能有: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 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的方法。
五、作业
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
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内容(课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民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同学们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例1和例2的示意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
①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③ 是( )个 , 是5个( ),4个 是( )。
使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然后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揭示课题
1.教学分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题意。
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
启发学生回答: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要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问谁能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加法的意义: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然后教师出示例1的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是几个几分之一, 是几个几分之一, 和 的分数单位各是什么?
使学生说出: 是3个 , 是2个 ,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都是 。
教师进一步提问:它们能直接相加吗?
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3个 加2个 得5个 ,就是 。
教师板书:
请一名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然后学生齐读书上关于分数加法的`意义。
2.教学分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在例1的右面出示例2,先指名读题,再让学生讨论:例1和例2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联系?(例1的问题在例2里变成了一个已知条件,例1的一个已知条件在例2里变成了问题)
问:我们在学习加法的各部分关系时,把例1的得数 叫做什么?(两个加数的和)把例1的一个已知条件 叫做什么?(一个加数)我们在例2中要求的是什么?(是另一个加数)那么我们知道了两个加数的和( )和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
谁能说一说分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2图。(将例1图进行变化,已知和未知互换)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只要分数单位相同就可以直接相减)
请一名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接着让学生在书上把题做完,并齐读书上分数减法的意义。
3.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例1、例2的计算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①这两道例题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相加、减?(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
②在计算过程中什么不变?(分母不变)
③只要把什么相加、减?(只要把分子相加、减)
④谁能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生齐读。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并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可以按照什么法则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指两名学生板演。
检查学生计算情况并评讲板演。对计算结果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或没有化成带分数的,教师强调,分数计算中得到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尝试练习。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4)小结。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得到的结果应该注意什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习三第2-3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学过的简易方程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 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方程与代数的知识,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二、复习与整理
(一)列方程解文字题
(1)4.2比一个数的4倍多1,求这个数。
(2)某数比4.2的4倍多1,求这个数。
1.学生自己尝试解方程
2.观察比较区别。
3.小结:要看清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
师:列方程解文字题我们要怎么做? 首先通过读题,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量;接着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随后解方程并检验。
4.巩固练习(写出设句和方程,不解方程)
(1)2.6与4.5的'积加上一个数的3倍,和是13.8。求这个数。
(2)一个数与3的和的4倍,正好等于这个数的6倍。求这个数。
(3)一个数的5倍比14与5的积少14,这个数是多少?
(4)甲、乙两数之和是2.8,甲数比乙数的2倍少1.4,求乙数。
小结:解方程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正确运用关系式求解.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4倍还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体会文字题和应用题之间的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分析和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2)文具店里,一支钢笔的售价比一支铅笔贵10.5元,是铅笔售价的8倍,钢笔和铅笔的售价各是多少元? (要注意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
(3)儿童节时,老师向学生发放礼品,如果每个班发20份礼品,就会多出130份;如果每个班发25份礼品,则刚好分完,学校一共有几个班级?共准备了几份礼品? (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未知量设X)
小结:具体过程与列方程解文字题的步骤相似,但是由于题目的灵活性更高,根据题意,可能找到很多的等量关系,也就可以列出各种不同的方程。因此,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灵活。
【通过学生的分析、回顾和整理,充分表现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好处。从而通过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愿自发的喜欢用方程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
三、本课小结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准等量关系,解决问题,更要注重检验。
四、课后作业
教材75页第五题和第六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学习内容】
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教材第84页例2、3,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第课时分数与除法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除法的商,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学生能够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数量,理解并掌握1个的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个,几个的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个。
3、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4、让学生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师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 3个完全相同的圆片,剪刀。
填一填。
(1)表示的意义是()。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参考答案】
(1)4个是多少
(2)7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8÷4= 15÷5= 12÷3=
5÷4= 6÷5= 7÷3=
师:比较这6道题的商,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上面3题的商没有余数,下面3题的商都有余数。
师:以前计算整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我们就只算到个位,然后写出余数是几,有了分数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除法的商怎么能用分数表示呢除法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老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由比较两组口算题的结果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用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我们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生:可以用小数表示商,或者除到个位后,用余数表示结果。
师:你们知道吗有了分数,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想不想知道怎样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的商(想)要想知道怎样表示,就要先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老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通过老师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欲望。
一、教学例1,掌握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方法。
1、PPT出示例1。
(1)学生看图、读题,思考解答方法。
(2)指名回答: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预设生:根据题意应该列式为:1÷3。
(3)用PPT出示:用一个圆表示一个蛋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涂色。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结果是多少。
预设生:每人分得个。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个)。
2、巩固练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3÷7= 5÷8= 9÷10=
21÷32= 4÷11= 6÷13=
【参考答案】
使学生了解用分数表示商的方法。
二、教学例2,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PPT出示例2。
(1)学生看图、读题,思考解答方法。
(2)指名回答: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预设生:根据题意应该列式为:3÷4。
(3)让学生拿圆片代替月饼实际分分,可能有不同的分法。然后让学生汇报。
(4)用PPT出示: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是3个四分之一个月饼,再把这3个四分之一拼起来,可以看出得到了四分之三个月饼。然后让学生说出结果是多少。
预设生:每人分得个。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3÷4=(个)。
2、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与分数,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1)用文字进行表述例1和例2的算式。
1÷3=
3÷4=
被除数÷除数的结果怎样表示得到:
被除数÷除数=
(2)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用语言描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指名回答。
预设生: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3)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派代表发言。
预设生:a÷b=。
(4)引导学生思考b可以是0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明确,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因此b也不能等于0。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a÷b=(b≠0)
被除
除数
数
(5)教师小结:现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复习题中表示的意义,还可以看作把“4”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教学例3,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两种数量比较的关系。
1、PPT出示例3。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自学要求:
①想一想,答案是多少
②有什么办法说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怎样说明
③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翻开教材第50页,自主学习、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
(3)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展示答案。
自学要求①:
预设生: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结果是。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也用除法计算:20÷10=2。
自学要求②:
预设生:可以通过画图分析,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学生画的图或用PPT出示教材第50页的图)
自学要求③:
预设生:第1问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2问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两个问题都用除法计算。
2、老师引导学生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都用除法计算。两个数相除,如果商是整数,那么用几倍来表示;如果商不是整数,那么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老师板书)
3、师:根据题意,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1)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2)各小组展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过程。
预设生1: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鹅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解答是:7÷20=。
生2: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解答是:10÷20=。
……
4、巩固练习。
五、(1)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20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5-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06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23
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08-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五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01-0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01-0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