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时间:2024-06-07 17:14: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比例尺=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2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3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5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_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1、讨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准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初一历史教案10-04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02-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1-01

初一上册作文09-25

初一美术上册教案12-27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通用10篇)02-11

初中历史教案11-27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05-22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