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教案1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如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初中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初中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xx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探索活动2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x2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x2的图象.x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xxx
22探索活动3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xx(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
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即双曲线)反比例函数y?
k(k≠0)的图象中两支曲线都与x轴、y轴不相交;并且当k?0时,图象在第一、第x
初中数学教案5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案6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2.5x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2.5x=2.5·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1.2h xy2 -t2 -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案8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 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教案10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2)(a2+ab)÷a(3)(4x2y+2xy2)÷2xy·
2·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2)(m+2)(m—2)
(3)(2x+1)(2x—1)(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2)(b+2a)(2a—b)(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2)(—a—b)(a—b)(3)(3a+2b)(3a—2b)
(4)(a5—b2)(a5+b2)(5)(a+2b+2c)(a+2b—2c)(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初中数学教案1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
2.从行程方面:<>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
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
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
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
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②x≥ y + 2 = 0④ 5x + 7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初中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13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天山六中裴焕民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1、教学现状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这样,在同一班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有用之人。
2、新课程改革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
“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大优生的学习面。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采用针对性的矫正和帮助,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及时反馈,从中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3、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4、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
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5、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以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社会效益风行了三百多年后,其固有的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等种种弊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
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3、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
五、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
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一)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基础。学生的分类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
初中数学教案14
图样,图样,还是图样。到处都是图样,有的用尖细的木片潦草地写在满是灰尘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块木炭涂在墙上,有的用粉笔画在地上。阿基米德穿着一件白色的旧长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来。手指象发烧似的微微颤抖。豆大的汗珠裹着灰尘,从他极度疲倦的脸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随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纸上。
他没有跑,没有象一个无耻的胆小鬼那样从战场上逃跑。他竭尽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酷热难耐的白天,他就是整个叙拉古防御阵地的大脑和心脏。一提到他的名字,罗马人就惊恐地逃离城墙,他们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纷纷落下的炽热的涂满油脂的麻屑,标枪与长矛的骤雨。不就是他,不动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罗马舰队都烧毁了吗?不就是他,一个人用他发明的一组复杂的滑车把罗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从高处把船抛向深海里去了吗?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创才能和精力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已经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战剑。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直至敌人出现在城墙外边。而这时戴着盔形帽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在被岁月磨出来的马路的石块上晃动。希腊人竭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抵抗,肉搏战当然没有阿基米德参加的份。。。。。。
在中午被烈日晒的发烫的物体,现在让令人惬意的凉爽的空气温柔地笼罩着。战斗的喊声透过厚实的门帘隐隐约约地传进屋里。挂在两个窗户上的草帘子使得屋里稍微有点昏暗,但一点也不妨碍看清楚眼睛看惯的东西。 生命就要完结,这一生是漫长而又艰难的。在命运给予他的七十五年里,在不停的探索中,在持续的紧张中,在旅行中,在工作室,造船厂和采石场的不断的争论中,他从未能回顾过自己的人生,没有考虑一下是否活得合理。伊壁鸠鲁(前341—前27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心身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这位激进的老人如此忘情地说过的那种快乐,哪怕是一部分,阿基米德也没有从生活中得到过。在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人时,曾经站在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坟墓上,思索着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他富有人生乐趣的哲学。他实现了吗?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曲折的,布满无数坎坷的学者道路。学者的生活。。。。。。当生活道路开始的时候,他曾经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实际。他用充满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变的,任凭什么也不能蒙蔽的荣誉来描绘自己青年时代雄心勃勃的梦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严酷。他实际体验到,这生活是一天一时也不停地,终身为一个神灵,一个偶像,一个各种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务。科学就是一个催眠术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学真理魔术般的诱惑,立刻就会为了科学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进入坟墓。
荣誉是有的,但是这荣誉足以为不学无术者和嫉妒者们的.大声嘲笑所败坏。是有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但也有许多恶毒的非难者,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通过假借的名义,公开和秘密地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和诽傍,以他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这样,他父亲的生活也是这样。他父亲叫做菲迪亚斯。供人参阅的备忘录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时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让每一个新认识的人相信,他的父亲只是和奥利匹亚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的父亲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亚斯竟然不是国王亥厄洛的亲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却是国王亥厄洛的一个亲戚,就是说,也是国王儿子格隆的一个亲戚。。。。。。
这里是繁华的亚历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沿着城市的石头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灯塔,从那里了望拥簇着似乎是从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达到这里的希腊,罗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国家的船只的港湾。但是,比这多得多的时间,他是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度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可能都要羡慕这家图书馆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图书馆里,集中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城所有最优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国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年轻人的热烈争论中,阿基米德对自己的科学立场的理解逐渐成熟,有些地方与亚历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则与他们截然不同。但是,尽管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他刚一熟悉欧几里德的著作,对已故的伟大学者欧几里德的虔诚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从此成为他整个漫长一生的必读之书。。。。。。
战斗的呐喊声越来越大。厚实的窗帘已经挡不住获胜的罗马人狂喜的欢呼声,战剑打击叙拉古最后一批保卫者的盾牌的叮当声,还有那刺向他们被长时间的防御战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身体的沉闷声。获胜的敌人已经占领了这座苦难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无耻的,令人痛恶的杀掠,连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放过。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这一切————战剑的叮当声,垂死者的呻吟声,罗马人胜利的欢呼声,都是这样地遥远,似乎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种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从亚历山大到叙拉古所经历的漫长而又十分危险的旅程。在危机四伏的不平静的大海中,绿色的波涛的巅峰翻腾着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击着毫无保护的不坚固的小船,船上可怜的人们觉得好像无论是人,还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经不能把他们从海神的怀抱里解救出来。 而就在这时,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气掌稳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动舵尾,用力地冲向那轰隆作响的摇荡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马,战栗着,一会儿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会儿又摇晃着跌进随之而来的无底的深渊。。。。。。
船驶离亚历山大之时,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装时髦的美女,而抵达叙拉古时,却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失去了桅杆和船帆,简直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了。。。。。。
一个罗马兵凶恶的面孔突然出现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叙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无数条载着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战船。这个外国的不速之客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人张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却听不见他的话。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却现实的销魂的魔力还没有退却。。。。。。
幻影没有消失。在它还没有最后填满整个房间,把整个古老的叙拉古阳光充足的港湾里毫无剩余地从房间里排挤出去之前,它在数学家视线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扩大,扩大。啊,原来这里还有个人。这时,一个强盗,杀人凶手找到了数学家阿基米德的住宅。这个残忍的罗马士兵————数学家以前几乎没有想过的死亡就这样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别动我的图案!"老人声音低微,但语气却强硬地命令道。这就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把宽大的双刃剑用力地砍在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头发斑白,疲惫不堪的,但却威严自豪,充满灵感的头颅上。。。。。。
据说,阿基米德就这样在位于被罗马人攻取并抢劫的叙拉古的一条街道上的房间里被杀害了。甚至罗马主将马尔采勒,这个长期徒劳地企图占领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阴险的敌人,在得知这位最伟大的学者和最热情和无畏的爱国主义者的死讯之后,也感到极度的悲伤。
初中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12-13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08-05
初中数学教案【热】03-31
初中数学教案【推荐】03-27
【热门】初中数学教案03-27
初中数学教案【精】02-16
初中数学教案【热门】02-04
【荐】初中数学教案02-04
【热】初中数学教案02-04
【推荐】初中数学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