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2 人,女生28人。从本学期的教学情况看,大部分的学生学都是留守儿童,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针对这些情况,在复习中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复习内容及要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2、分数乘法 :复习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 :复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复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百分数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复习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五、复习难点
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六、复习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4、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5、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习吸引学生去探究
7、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七、具体安排:
1、12——1、16 复习一、二单元并进行检测。
1、19——1、23 复习三、四单元并进行检测。
1、26——1、30 复习五、六、单元并进行检测。
2、2——2、6 综合性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课前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学生分组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铅笔、直尺、橡皮、量杯。
教学过程 :
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这是谁?
生:这是水。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课题,既简单又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吗?(不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那只是海水,是不能饮用的,而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信息向大家汇报
生1:地球上有70%多的地方都是水域,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3%,而在这3%的水当中,又有很多淡水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因此只有极少数的水才能被人利用。
生2:我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是世界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生3:今年4月发生三起水污染事件分别是:兰州、武汉、靖江。导致城市供水中断,市民上演“抢水大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师:对呀,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
师:水资源组成,扇形统计图并简单讲解。(虽然全球水覆盖面积约70%,远远大于陆地,但陆地上的淡水仅占世界所有水资源中的2.6%,而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又仅占所有淡水的0.4%)
下面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山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缺水?
师小结:正是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缺水,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
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学生可能回答:节约用水。)
师: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实时评析: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实验探究、综合运用
(一)估算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想办法去关掉。)
师: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大概浪费多少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桶吧”;“一杯水”;“四五桶吧”;“十个脸盆吧”;……)
(二)收集信息
师:到底谁说得最接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将收集情况汇报一下。包括收集地点、漏水量大小、收集时间。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生汇报,师输入信息)
(三)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
小组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收集用时 (分)
收集漏水量(毫升)
每分钟漏水量(毫升)
1、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师: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
那大家把每一个水龙头的每分钟的漏水量算出来吧。(生齐汇报,师输入数据)
(2)师:我们任意选其中一个龙头的漏水量能代表所有水龙头的漏水量吗?(不能)
2、复习统计知识
(1)师: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生:选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
师:那么这组数据的是中位数是多少?是怎么算的.,哪位同学汇报一下?
生:答略
师:板书:中位数25毫升
3、计算,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1)计算平均每一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注意单位是升)
(2)现在我们就用这组数据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水呢?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中。
(3)师输入数据
(4)根据统计表格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
(5)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6)出示师绘制的统计图
(7)说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水龙头的漏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生:1.发现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2.漏水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即每分钟漏水量一定)。3.时间是原来的几倍,漏水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4、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
师:到底浪费的多吗?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师:1000升水是1吨,想一想,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了多少吨水呢?
[实时评析: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不仅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虽然一个漏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并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控制,一小时、一天、一年浪费水的量是惊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学校有没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生(答略)
师:有哪些?
生(答略)
2、师:昨天午餐,我在我们学校水池边看到同学们在洗碗洗手时,老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洗碗洗手时能不能节约用水?于是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
(1)如果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升水?
(2)照这样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一年呢?
(3)师:照这样计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多少吨水?
(4)师:如果每吨水2元,大约浪费水费多少元?
(5)师:如果每套新桌椅200元,可购买多少套供全国小学生使用?
[实时评析: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意识到浪费水的严重程度如此触目惊心,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四、讨论深化 明理导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在平时用水的时候,应注意把水龙头开至适量的位置,用完后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可能回答:碰到水龙头没关紧的,要把它关好。)
(学生可能回答:用了的水先把他装好,可以用来打扫卫生用,或者浇花、种草。)
2、节水措施
五、小结
1、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同探究知识,老师很开心!老师有不少收获感受,那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生略)
2、节水倡仪:
师:同学们,水资源是有限的,让我们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声读这段话(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实时评析: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欣赏水之歌(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可贵)
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水之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课后总评: 这节课,努力营建了多层次、立体型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节约用水”教学中,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位置(2课时)
2、分数乘法(12课时)
3、分数除法(13课时)
4、圆(8课时)
5、百分数(15课时)
6、统计(2课时)
7、数学广角(2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单元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1、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
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
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
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
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
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
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五第1~3题。
育人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探索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方法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同学们都有买文具的经历,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出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买的?
①李芸和张倩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板书教学。
②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指导学生读题)
这两个同学怎样分这些笔记本?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评议。
小结得出:按拿钱的多少来分配笔记本最合理,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一)
学生口答,独立思考,再交流:
生:平均分,一人5支。
生:陈红多点,赵青少点。
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探究新知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为什么要平均分呢?让学生理解,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同样多,也即拿出的钱数比是1:1,所以要平均分。
陈红和赵青分笔记本,为什么不平均分呢?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不一样多,再平均分是不公平的。要做到公平,应根据出钱多少来分配才合理。两人拿出的钱数的比是3:2,那么,15本笔记本应按3:2分配。
最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例举身边的事例,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物品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实物投影出示物品配料标签。
(1)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平均放奶粉和水吗?
(2)市场上出售一种5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5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反馈.
交流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学习例1。
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下面(第54页例1)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作!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1: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解:设每份是x本。
3x+2x=15
5x=15
x=3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2: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15÷(3+2)=3(本)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3:总份数是3+2=5,因为陈红应分的'本数占15本的,赵青应分得本数占15本的,所以:陈红应分的本数:15×=9(本)。赵青应分的本数:15×=6(本)。
答:陈红应分9本,赵青应分6本。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方法1:把求得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总数15本。
方法2:把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4)引导反思: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特点:把15本笔记本作为总量,按照给定钱数的比进行分配,像这种方法:用份数的思路解答;用分数的思路解答;用方程解答。
如果按1∶1分配,是怎样分?
指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独立思考再交流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交流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举例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反思交流按比例分配这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2、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班的人数,设计一个合适的比,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来参加两项公益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指导过程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20xx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姓名:沈金鹏
学号:134080303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
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吨的10%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育人目标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要配制220吨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6,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x2/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x3/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2.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kg,石子有60kg,水泥有240kg。要配制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通过上题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堂小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变为比,并比较大小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学生用语言表述比的基本性质。
交流: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交流:0除外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比的后项、除数是0没有意义。
二、学习化简比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4:2154:18
教师引导交流: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或用求比值的`方法算,最后结果仍然是个比。
1÷10:3÷83/5:5/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1.25:42.7:1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练习:化简比
60:245/8:7/245/4:0.75
三、练习
自主练习5、7、8
四、小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04-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3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0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01-3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1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01-3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