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3.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了解外国名著。
4.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名著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阅读准备:
学生带好《鲁宾孙漂流记》。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我们除了学好课本外还要多读课外书。谁能说说自己对名著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其中的一部名著,先请大家自读课文《鲁宾孙漂流记》。
(二)汇报了解,整体感知
1.书主要内容是什么?《鲁宾孙漂流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或情节。
3.生交流,师适当引导个别学生介绍精彩故事的部分情节,引起阅读兴趣。
(三)欣赏品味,交流体会
1.指导读精彩片段,抓题眼产生疑问读懂其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
2.交流精彩描写片段,体会原著的精彩。
3.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4.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情节描写精彩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2.写写自己的读后感,评选优秀作文。
附学生的一篇读后感。
学会生存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六一班熊吟清指导老师李朝晖
一个人,在荒岛上,从一无所有,到丰衣足食;一个人,被上帝单独挑出来,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之多。这一切多似乎看似不可能,可却有一个人办到了,他——就是鲁滨孙。
穿过汪洋,不要问舟船,要问毅力;勇攀高峰,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意志;跑过峡谷,不要问双脚,而要问决心!
鲁滨孙之所以可以在荒岛上存活那麽久,不就是靠他的毅力吗?
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这不正是指鲁滨孙的那种刚毅、顽强的精神吗?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点顽强,我们就能打造一片天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些努力,我们也可以打造一片温馨家园。
在“5·12”大地震中,只有乐观向上、勇敢镇定、刚毅坚强的人活了下来,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不去的信念、是自己和亲人、朋友一起从鬼门关连拉带拽的回来了。他们用他们的知识,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神话、传奇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困难,要是都放弃的话,怎能活下去?所以,我们要想鲁滨孙那样,面对困难去克服它,不慌张,沉着冷静,勇敢镇定,这样才能在艰苦的环境生存下去。
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内容:
九义教材人教修订版第十二册第十六课
学生视角:
作者为什么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什么是“匆匆”的?这样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匆匆(全课目标及第一课时设计)。
教师思考:
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
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匆匆(全课目标及第一课时设计)》。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六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学会背诵
2、读准生字,着重教“随”“润”的写法。
3、通过想象、比较、结合图文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因“好”雨而来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准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1、小朋友,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可你注意过没有,这雨和夏天的雷阵雨有什么不一样呢?
2、在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雨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范读后交流)(细 柔 美)
3、提到春雨,人们还常说:春雨贵如油。(出示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春雨为何这样“贵”呢?(春雨的作用大)
4、小结:所以人们喜欢春雨,都盼望着下春雨。
5、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大诗人杜甫当时住在成都。他也在盼望着下春雨呢!一个夜晚,他在屋内突然听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生字注上拼音)(指名读、正音)
6、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古诗的味道。(指名读)
7、合作读:我和大家一起读。每行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8、现在,我们调换一下,我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合作读)
9、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直接读诗歌。要像小诗人一样读书古诗的味道哦!(齐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大诗人杜甫终于盼来了这场春雨。那他究竟写了什么呢?再读读,你能读懂吗?(自读古诗)
2、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呢?(学生自由说)
3、我们可以凭着感觉来理解,其实,理解诗的意思有一个好办法呢!先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差不多就是这句诗的意思了!比如说,第一句理解:时节,季节;当,正当;乃,就;发生。 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
4、你能用这种办法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吗?自己说说看。 (随,伴随;潜,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指名说。
5、两句连起来,你还能说得这么好吗?指名说。
三、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诗人之“喜”。
1、在大诗人眼里,这春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啊?(好雨)
2、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读诗后交流。 知时节;
★(知道季节)它知道春天的时候——(庄稼需要水,植物需要水,万物萌芽生长都需要水,它就下起来了。)板书:知时节在这种时刻,正好就下雨了,真是一场及时雨。
★谁来夸夸它?(指名读 齐读)
★那此刻诗人高兴吗?高兴什么啊? 过渡:诗人为春雨的及时感到高兴喜悦。我们一起高兴地来读读:齐读第一句。 细无声;
★(细无声)和雷雨一样吗?为什么这样轻?(交流相机小结)
★你说它好不好啊?男同学一起来夸夸它。(齐读:润物细无声) 潜入夜;
★它是在什么时候落下的?(夜里)为何不在白天来呢?(打扰人们的工作,带来不方便)多为别人着想啊。
★女同学一起来谢谢它。
★此刻诗人高兴吗?高兴什么呢?(为春雨的无私、不求回报而高兴。)
3、诗人的高兴都藏在诗里了,他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在他的诗去找去读。所以,知道吗,这首诗原来的题目就叫“春夜喜雨”。咱们用我们的朗读把这份喜悦读出来。齐读古诗
★不光要读出来,还要用心去记哦。齐背。
四、拓展下半首古诗,学唱古诗。
1、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半呢!想知道吗?当时啊,诗人在屋里听着听着,忍不住想:这么好的`雨会不会很快就停了呢?想到这儿,他赶紧推开窗往外看:只见外面黑黑的,只有江上的渔火在闪烁着。他吟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这么黑,看来这雨要下一夜啦。他躺倒床上,高兴地想着:等到天亮后,那些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一定会更漂亮,一定会开满整个成都的城市。真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学到这儿,想唱一唱吗?播放录音,学唱。
《春雨》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了解春雨和自然物的关系,感受散文的意境。
2、在尝试仿编散文的过程中,表述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散文画面、绿色的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说说喜欢春天的理由
1、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2、幼儿自由表述,教师随机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提升。
3、过渡:春天真美啊,你们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还喜欢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本领很大的,你们听——幼儿欣赏散文。
二、欣赏散文,感受理解
(一)倾听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语句
1、春雨是怎样来到大地上的?为什么说春雨是蹦蹦跳跳的?
2、春雨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哪些地方?
3、春雨找树枝、大山、花园做朋友,它是怎么和它们打招呼的(敲敲)?
4、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敲”的含义。
(二)观看画面,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1、春雨敲敲树枝,树枝有什么变化?嫩叶像什么?还会像什么?
2、春雨又敲敲大山,长出了什么?小草睁着亮眼睛在看谁呀?
3、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时候开的?美丽的鲜花还会说些什么?
三、完整欣赏,迁移经验
1、春雨还会去哪里?
2、春雨除了会用敲敲的动作,还会怎样去找朋友?朋友们又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互相讨论,自由讲述,教师随机帮助幼儿整理语句,并把幼儿讲述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春雨敲敲屋顶,屋顶干净了,它开心地笑了。
春雨敲敲小花,小花张开了花瓣,引来美丽的蝴蝶。
春雨敲敲小动物,小动物苏醒了,快乐地在森林里玩耍。
春雨敲敲小朋友的头顶,小朋友穿上雨衣,在雨中跳跃游戏,等等。
四、尝试仿编
1、原本这篇散文只有三段,小朋友编了这么多,我们把小朋友编的也加进去。
2、一起来念一念这首新变成的散文。(引导幼儿将自己仿编的内容加入原来的散文,一起参与讲述和表演。)
附诗歌 春 雨
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地上的。
它敲敲树枝,树枝就冒出了绿苞;绿苞变成了绿叶像小巴掌,在为小鸟唱歌鼓掌。
它敲敲大山,山上钻出了小草,草上挂满了雨珠儿,好像睁着亮眼睛。
它敲敲我家花园里的迎春花,迎春花就开了;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欢迎春天来到了我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4
说教材
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破涕为笑、愀然不乐”等词的意思。
2、感受奶妈对作者那深沉的无私的爱,体会作者与奶妈之间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深情。
3、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谁?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么说?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3、导入:有一位作家叫冯亦代,在他刚足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可他后来却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板题),这是怎么回事?文章真的是写他的母亲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起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出示:破涕为笑孑然一身愀然不乐
笑容可掬杳无消息两鬓苍苍
(1)指名读,正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愀然不乐”是指奶妈的脸色变了,变得不高兴了。
(3)什么事儿会让愀然不乐?
(4)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吗?是写谁的?
三、细读课文
1、奶妈这样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尊称奶妈为我的母亲?
2、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奶妈对我的关爱?请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3、学生默读思考。
4、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
1、交流学生找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
(2)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你是特别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4)品读“无一不是”:
①“无一不是”是什么意思?
②我所有的事情都她料理的,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她亲自为我干什么?
出示句式:时候,她亲自。学生进行
说话训练。
④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写多几句。指导学生从“四季寒暖,衣被饮食”发散出去,体会奶妈在各方面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指导读句子、
(5)品读“亲自”:
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奶妈非得亲自去料理呢?
②不放心哪!那是因为我是奶妈的最爱,在奶妈心中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了!
③指导读好句子、
④刚才每个同学说的都只是一两个细节,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诗篇
⑤指名学生连读刚才写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师生齐读“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作为总结句、
(6)总结提升
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奶妈对我的爱?
②交流、
③提升:你觉得奶妈对我的爱是怎样的爱?
④总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奶妈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如此无私,如此博大的爱不是母爱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不是母亲还能是谁呢?作者由衷地在心里呼喊:奶妈,我的母亲!
⑥学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让我们饱
含神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把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五、 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体会了奶妈对我的深情,那我对奶妈的感情又如何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2、(课件:“西蒙”惨死图。)师旁白:面对“西蒙”的凄惨死去,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孤儿,亲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桑娜”,你会怎样做?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3)“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说自己的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师:不错,作为“桑娜”和“渔夫”——生活极度贫苦的劳动人民,置身于沙皇的黑暗统治,还想有好日子过吗?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4、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法】
〖情境教学法〗
1、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2、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放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教师评价。
(这一步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并从中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它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发想象
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针对“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从而体会出桑娜这个人善良的本性。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短话有什么特点。
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感受,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都有什么变化。[进行朗读训练——省略号的读法]
让学生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作家、这位文学巨匠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1、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2、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生互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让学生想象穷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年级语文教案8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说说感受。预设:看到“读书的快乐”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演讲以“快乐”为主,而“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这个题目既有演讲的目的,也有做法。两个题目都能迅速让我们知道演讲者的观点。
(3)教师总结。
因此,一个好的演讲题目能够让听众对于演讲内容一目了然,既要观点明确,也要描述完整,体验意图。
(4)修改题目。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演讲话题,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使得演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本范例,学生知道了题目的作用,并且能够仿照,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学习在题目中表达出表达核心观点。
(三)明确写法,试写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关注演讲稿了。一篇好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认同。那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怎样写一篇好的演讲稿?
1、出示要点,讲解格式。
我们先看看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个部分:
(1)开头:对听众使用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2)正文:表述观点并且围绕观点使用具体的材料进行说明。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提供支架,试写讲稿。
对于演讲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正文这一部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演讲稿具有说服力呢?
(1)师生交流总结:观点明确,列举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机板书)
(2)列出提纲,为观点选例证。
(3)小组分享,交流评价。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有用具体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借助以下提纲,梳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四人互相分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学的演讲提纲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①观点鲜明吗?
②例子支持观点吗?
③例子的顺序是否合适?
(4)根据建议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小组交流意在让学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讲稿的条理性,再加上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开展演讲比赛,评价总结
1、了解演讲技巧,感受演讲的表现力。
(1)出示“小贴士”。
演讲,最重要的还是“讲”。刚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演讲稿,要把它“讲好”,老师再给大家送上两点小秘籍: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欣赏经典视频,感受演讲者的表现力。
这两点秘籍如何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来看看。(学生观看之后,分享在视频中看到的演讲者是如何用语气、语调、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3、个人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演讲,交流、推荐。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建议根据话题相关性进行分组。
(3)小组依次演讲,互相提出建议。记着咱们的演讲秘籍,和自己组内的同学轮流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演讲之后为演讲者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每组推选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教师总结点:对学生的演讲热情进行肯定;围绕小组交流中反馈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次强调指导。大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讲情况,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参加最后班级的演讲比赛。
5、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选手已经确定好了,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比呢?(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归纳出评分标准,并进行补充。课上可以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下表,也可以当堂生成。)
内容
声音响亮,语调适当;
姿态大方,适时加入动作
表情丰富,和听众有眼神交流;
使用事例、名言,具有说服力。
等级
★★★★★★
★★★★★★
★★★★★★
★★★★★★
6、小组代表依次演讲,评选?“最佳演说家”。
我们先请几位演讲者依次进行演讲,每位同学有一枚大拇指贴纸,演讲结束之后,可以把它贴在你心中的“最佳演说家”身上。(评选结果揭晓,老师随机邀请两位投票同学说说投票理由)
7、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与点评!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于演讲稿、演讲技巧进行了了解,并进行了眼睛比赛。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听到更多同学的精彩演讲,希望大家在课后再把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并练习演讲,我们有机会再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期待大家踊跃参加。
【设计意图】借助优秀演讲范例学习演讲技巧,在个人练习中应用实践,在小组演讲中进行展示,也在小组同学的建议中修改纠正,从而使自己内化演讲技巧。班级共同制定演讲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班级展示是对学生演讲热情的再一次激发,也是对演讲稿、演讲技巧的又一次深化。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训练快速默读仍是本课的重点。本课训练时特别要注意设计好默读提示,注意提示学生认真地边读边看,将课文前后联系起来默读思考。
2.《委屈》的篇贴近学生生活、写法新疑的小说。记叙了一家人晚饭后分瓜吃瓜的故事,赞扬了阳阳是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课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爸爸搬回四只瓜,“我”分别尝味后作了记号。第二段(第3-7自然段)写吃瓜时“我”先占大瓜受到爸爸的批评,但得到奶奶的宽容。第三段(第8-11自然段)“我”有意把甜瓜让给奶奶、爸妈吃,自己吃生瓜,甘愿受委屈也不后悔。课文没有直接写“我”让好瓜给长辈,而是先写“我”抢占大瓜,两次挨批,忍受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委屈,最后“露馅”,被奶奶、妈妈知晓的曲折情节,以“委屈”为线索展开,写得有新意。
二、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默读速度和质量的训练,能正确地说出课文的'大致意思。
2.学会3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会用“汗流浃背、默不作声、冷不防、后悔”造句。
3.理解课题“委屈”的意思,知道阳阳是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培养孝顺长辈的美德。
4.读懂课文中的几个难句了,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默读质量,正确理解课文,判断文章中心。
难点:理解“委屈”的意思,读懂课文中的几个难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训练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大意。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1)从学生曾有过的委屈事说起,揭题。
(2)阅读单元“学习提示”定向,交待本课学习任务。
2.训练默读
(1)出示默读要求的灯片。
①“我”为什么而委屈?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②课文的中心思想是()
A.批评阳阳只想挑瓜吃的思想。
B.赞扬爸爸尊敬老人。
C.说明阳阳是懂得尊敬长辈的人。
D.反映奶奶关心爱护下一代。
学生3分钟独立阅读--全班汇报。学生有不同答案,特别对中心有不同认识,暂不反馈,留待下节课延时反馈。
(2)明确顺序默读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瓜--抢瓜--吃瓜)独立默读分段--全班交流统一分段。
(3)第3次训练默读理解。
①出示句子灯片,独立默读3分钟。
“我”先用手占住那只大瓜,死也不撒手。这是因为()。a.“我”想吃大瓜,想多吃一点。B.“我”下午记住这只瓜没长熟、不甜,不让别人吃。
“我”吃的大瓜没长熟,一点不甜,但吃了“不后悔”。这是因为()。A.早知道这瓜不甜,自己抢的,奶奶、妈妈也常这样做。b.自己抢的,靠奶奶撑腰才从爸爸手里拿到,不甜是运气不好。
课文用“委屈”作课题,是因为()。A.“我”吃的瓜虽然大但不甜,吃了亏,反而被爸爸批评一通。b.“我”想让奶奶、爸妈吃好瓜,反而被爸爸当作只拣大瓜好瓜吃的人。
②全班汇报,深入讨论。
哪些词句证明阳阳先用手占住那大瓜是知道这瓜不好,想让奶奶、爸妈吃好瓜?
如果“我”当时不抢,这不熟不甜的瓜会由谁吃?为什么?
为什么“我”吃了这瓜,受了爸爸的委屈一点不后悔?
3.学习生字词。
(1)自学与试听。自学--互查--抢记抄写--当堂试听及作业。
听写课后第4题。辨字组词:浃--夹--荚,馅--陷--焰;找近义词: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后悔--悔恨,默不作声--一声不吭。
(2)词语练习。
①作业本上第1题:②用“汗流浃背”、“默不作声”、“冷不防”、“后悔”造句。可以一词一句,也可以几词连一句,还可以四个词连成一段话。
4.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2、3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2、喋喋不休
3、尴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二、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二、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结合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 “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而孩子“仍在饶有兴趣地说着”,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四、回顾全文,联系生活谈感受。
回顾整篇文章,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词句积累。
教师出示课后词语,让学生观察,这类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战战兢兢 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 忐忑不安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心不在焉 心平气和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积累在书上。
五、拓展阅读
《悠悠寸草心》、《拐弯处的回头》
浏览整个单元,意在让学生对本单元文章有一整体感受。
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提。这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以此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
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从而让学生从父母心情的变化中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对孩子好奇心和爱心的呵护。
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联系生活谈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化文章主题。
培养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相关主题文章的拓展,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之爱。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材简析: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
学情分析: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学习态度: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双基情况: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能背诵、默写规定的内容。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自学能力强,遇到不懂的字词能查字典理解,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举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放大课文、表演用的笔、酒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祖宗 赏给 仆人 没意思 提议 咕咚咕咚 一转眼
二、新授。
(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说:要是每人尝一小口,那才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喝呢?”
“要是还”句式理解,换成句子:“如果每人尝一口,那太没意思了,还是让一个人喝个痛快”于是就有人提议说什么?(各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并完成板书:画蛇饮酒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
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
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头一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我给蛇
添上四只脚吧。”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
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
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是没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
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
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巩固
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
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
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
4、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
(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师;画蛇添足的人:学生张志佳;夺酒喝的人:学生刘科鑫;
其它画画的人:曾令玉、钟凌云;
仆人们:黄孝敏、何丽芳。
师小结:张志佳同学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学也表演得很不错,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多此一举)
有个人
画蛇添足
失酒
画蛇喝酒
(不恰当)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8-20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30
六年级语文《琥珀》教案06-0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4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2-19
六年级语文教案12-23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08-2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s上册教案09-10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