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提问:
"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
"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
(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提问:
"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
"谁认识这是几?"
"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领读两遍3字。
3.教学3以内数的数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提问:
"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一共拨了几个珠子?"
"2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3个珠子去掉 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②学生操作。先摆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摆了几根小棒?请一名学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几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绒板。教师在绒板上贴点子图,先贴1个点子,提问:
"这是几个点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个点子的.图的下面写1。
再分别贴出2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图,并在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2和3。
教师:现在这3个数排好队了,请一个小朋友按顺序把这3个数读一读。再提问:
"按照数的数序, 2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2添上几是3?"
"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3去掉几个是2?"
4.比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块。左边摆3块,右边摆2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板书:"3 2"
"3和2比,谁大?"
教师: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们可以在3和2中间写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3,边说边写出"3>2"。提问:
"这个式子表示3大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就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两遍。
②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3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呢?"板书:"2 3"。
"2和3比,是2比3大还是2比3小?"
教师:2比3小,那么我们在2和3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数2,边说边在2和3的中间写一个"<"。指"2<3",这个式子表示2比3小,读作"2小于3"。领读两遍。
5.3的组成。
让学生摆出3根小棒。提问:
"你能把这3根小棒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时,教师板书"2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时,教师板书"1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从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组成3,1和2也可以组成3,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和。
领读,3可以分成2和1,2和1组成3。
领读,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
6.写数字3。
教师边说边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写法。3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笔写成,3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上半圆稍小些,下半圆稍大些,口向左开。
带领学生照着黑板上的"3"字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写3,把笔顺练熟。
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写数字练习格里练习写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1、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猫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小猫?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每个括号里应该填几,再集体订正。第2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第及题的做法。
2.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3题。
先按虚线描1、2、3,再独立写。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系系相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1.3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直尺割裂图。
3.跳远起点条及终点位置标志条,一把长米尺。
4.数字卡片,磁性黑板(用来完成练习四第2题)。
5.鱼缸图投影片(用来完成练习四第1题)。
6.1~5的数字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为写0做准备)。
教学设计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为什么有这引进变化?(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描述三个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行。
揭谜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导语: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数数看。
1.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学生用2表示,举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学生用1表示,举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没有表示没有的卡片,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有的学生领悟到什么,举起课前让准备的空白卡片。
揭示课题: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
板书:0的认识。板书0并领读。
2.发散思维,充分想象。
老师竖起2根手指,让学生说是几(学生读1);再竖起1根手指,学生说是几(学生读2)。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学生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老师握起拳头,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学生充分联想,利用藏起桌上的物品、书包里的书、口袋里东西等等方式来表示0。
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学生从前往后读
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大。
让学生试比较三角板和黑板擦的长度,让学生看到两面三刀样东西的一端都对齐0起点,三角板的另一端对齐5,黑板擦的另一端对齐2,说明三角板的长边长,黑板擦的长边短。
教师强调:量东西长度时,0就是起点。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起点0。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起点。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用长米尺示范性地量,说出大概远近,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事先在教育前面地上贴上0起点纸条。)
a。指名请学生到教室前面从老师设好的0起点起跳,比赛跳远。
b。说说怎么比才公平。
c。说说课后比赛跳远时,也要注意什么。
(一听说比赛跳远,学生立即兴趣大境,而且主动当起了小裁判,从0起点起跳的规则也深入人心。)
[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跳远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工具性。]
教学书写0
教师:学习了0的这么多作用,我们应该掌握好0,写好0。
a。说说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0,注意什么。(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长圆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b。教师边总结边示范写0。
学生跟教师书写。然后全班同学在书上第29页描写0,请两面三刀位同学上小黑板描写,全班同学评价公有缺点。(学生提出的优缺点比老师想的要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说法,但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
a。学生依次数出每信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b。学生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整洁规范。
2.练习四的第2题。
a。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写有0~5的数字卡片。
b。排好顺序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
c。有不同排列顺序的组都可以上台展示,鼓励不同的排法。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未尽。
本节教学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以动促思。教师向学生多方面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通过估算选择适合的解决策略,让学生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通过估算优化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表格1、表格2(每组1张),每桌一袋豆子
一、分糖果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家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拿出20块糖想分给他的小客人们,怎么分最公平呢?
(由公平一词,学生马上就想到了要平均分)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我们用5个小圆片代替5位同学,用20根小棒代替20块糖果,先自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把你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不同分法)
师:填好表格的同学请你把你的表格贴到黑板上,如果你发现黑板上已经有和你同样分法的表格就不用贴了,就在这种方法的下方,你用粉笔画个对号就可以了。
(为了方便学生观察,老师要把贴在黑板上的表格放大)
全班交流分的过程。
师:请这张表格的作者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交流的时候请说清楚:每一次拿出几块来分,每人分得几块。全部分完后,每人分得几块。
其他和他方法一样的同学,如果你认为他有没说清楚的地方。你们可以补充。
(在学生叙述理由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分的次数,让学生感悟到,分的次数越少,解决问题就越快。)
(3)过程小结,评价引导
师:还是集体的智慧大呀!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明来分糖果,小明心里一定很高兴。那么假如你就是小明,听到大家给你介绍了这么多的方法,你想选择哪一种呢?
(如果有的学生选择了不是自己刚才的分法,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明没选这种方法?)
(学生在阐述选择方法的同时,就再一次体会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原有的方法结构就发生了重组)
师:刚才同学们分的过程不一样,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几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样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更有同学想到了好办法,用乘法口诀来帮助分,他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善于思考。
二、分小棒
(1)估计数量、口述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了小明解决了分糖的问题,下面我请同学们帮老师整理小棒。
老师左手里握着10根小棒,请大家再看我的右手里的小棒,请你估计一下,我的右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估计的答案可能在30到60之间)
同学们能够有根据的猜测,真好。如果把我右手里的50根小棒平均
装到5个口袋里,怎么分?
(数感好的学生可以很快知觉到5和50之间的关系)
师:50根小棒平均装到5个口袋里,每袋装10根。那么老师现在只有4个口袋,要把50根小棒平均装在4个口袋里该怎么分呢?
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每袋大约可以分到多少根?
(大部分学生可以估计到每人分到10根以上的小棒)
(2)小组活动、提升能力
把50根小棒平均分装在4个口袋里。
要求:1、先分工(记录、发言、负责分、监督)
2、讨论后再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第一次每人分几根,用去几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每人几根……)边记录。
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交流,改善方法
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对表格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样化。汇报时教师要相机追问,如为什么首次分你们就每人分十根……剩下的几根,为什么不再分了呢?
(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去感受哪些方法更简便,更合理,以促进学生反思)
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还有剩余。
师:如果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学生再次分一分,可能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优化和重组)
三、数学游戏
1、读37页数学游戏的内容,然后交流游戏规则
2、教师和一名学生合作,为学生提供游戏示范。
3、同桌为一组,开始合作。每次操作都要说清一把抓了几粒豆子,能平均分成几份,得了几分。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操作:如果把100根小棒分给4个人,怎么分比较快。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
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教学准备:小棒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
(出示情景图)
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中国结。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2:做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
我们一起来看 “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出示儿歌)
小小凯蒂志气高
编起结来手儿巧
中国结儿传友谊
我们一起瞧一瞧
一个结上8个环
……
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
(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整)
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
2、读儿歌,编口诀
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
同学们猜想一下,根据以往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8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们能编出口诀吗?
(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行板书)
3、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
(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4)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记忆口诀。
三、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教学绿点)
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谁能代表你们小组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想的?用到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
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
……
四、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趣味性。)
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
2、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
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
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
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4、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
48 56 24
五、拓展应用
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
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
可能会出现:5×8+2 6×8-2 4×10+2
五、总结评价 延伸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呢?
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
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通过看录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2.对人民币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处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识别人民币。
2.说说识别方法。
3.分类。
(1)纸币、硬币各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元币、角币、分币的币种?介绍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4.和电脑娃娃比赛,看谁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5.例2:购物游戏。
6.独立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7.例3。
9.实践应用
1元钱能买什么?
10元钱能买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每个书包35元。
(1)我的钱正好买一个,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钱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张?
2.谈话升华。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
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打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才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三、巩固米的认识。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 抽4位学生。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xx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师:大家的答案有很多,老师调查了同学们星期日的活动,你们想知道大家主要都在干什么事情吗?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出示题目(星期日的安排的情景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 1-(3/8+1/6) 1-1/6-3/8 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 1 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 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xKb 1 . Com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 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大家看看这些题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3/8-1/6 = 5/8-1/6 = 11/24
1-3/8-1/6 = 24/24-9/24-4/24 = 15/24-4/24 = 11/24
1-3/8-1/6 =1-(9/24+4/24)= 24/24 13/24 =11/24
1-(3/8+1/6) = 1-13/24 = 11/24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荐]06-2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30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9-07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8-13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28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9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