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
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二)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能借助拼音,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二)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2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标出课文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9个自然段。本课书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再齐读。
强调读音:懂d%ng;诵s^ng;例l@;呆d1i;圈qu1n。
2.纠正重点字、易错字的字形,交流方法。“诵”用把“通”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至”用把“到”去偏旁的方法记忆。
“例”用把“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厉”里面是“万”,不要写成“力”。
“题”要与“提”字区别用法、写法。
3.练习组词,口头把生字各组几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齐读“读读写写”的词。
4.理解词义。(提出文中不懂的词讨论)
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吓呆:吓,害怕。害怕得呆住了。说明非常害怕。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板子。
霎时:指时间很短。
厉声:严肃而厉害的声音。
学问:在课文中指知识。
照例:照,按照;例,规定。按照一向的做法。
鸦雀无声: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在本课形容同学们正背得起劲的样子。咿咿呀呀:形容读书的`声音。
胡里胡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
(五)指导书写:老师板书指导学生抄字头。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些。
“照”上下结构,上边大,下边要小。
“题”半包围结构,写时把“是”字的一捺要伸向右半边,托住“页”。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篇较长的课文。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1)孙中山小时候读的什么书?那时候怎么上课?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
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
(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
(“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
2.提问: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他认为糊里糊涂地死记硬背而不懂得意思是没有用的。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
3.小结段意: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
过渡:孙中山这一问引起了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谁?怎么做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第3段讲同学们吓呆了;第4段讲先生厉声责问孙中山会不会背;第5段讲孙中山背出了这段书;第6段讲先生答应讲解;第7段讲先生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补充总结)(“学问”在这里指的是知识、学识。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是“不懂就要问”,要问个明白,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了弄清书里的道理,为了学到知识,他当时宁愿挨打,这种精神
是可贵的。在当时情况下,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需要有胆量,有魄力的,是求知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这样做的。孙中山这种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反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
2.熟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童年的泥巴》课文原文
梦里多少回走进故乡,走进满目青山的孩提年代。那条清澈的小河还是往昔的模样吗,那群泥猴儿一样的乡下孩子,还在玩着河泥、唱着清亮亮的童谣吗……“捏呀捏,捏个小巴狗,摇摇尾巴跟娘走;捏呀捏,捏只大花猫,捉了老鼠喵喵喵……”
这风一样的日子哟!
天蓝蓝,水蓝蓝,风儿轻轻,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乡下孩子终于盼来了放秋假的日子,三五成群撒欢儿奔向那片白亮亮的西河滩。河床大片大片裸露出来,积着一层层油汪汪的黑泥、红泥,这些泥巴黏性极好,是我们捏泥人、做泥哨的绝好材料。
我们光着小脚丫,在滑腻、舒适的泥里踩呀踩,踩出积在底下更黏的泥巴,一捧又一捧运到河滩上。这一堆儿,那一堆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双灵巧的小手捏过来捏过去,一边还咿咿呀呀地唱着脆生生的童谣:“捏呀捏,捏个大的你看看。这个家伙力气足,帮助阿爸把田犁……”不长时间,一头水牛捏了出来。那边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的女孩儿又唱道:“捏个金冠子,穿上大红袍,太阳出来早早早……”眨眼工夫,一只精神抖擞的大红公鸡捏出来了。我们一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地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笨头笨脑的大胖猪、温和顺从的小绵羊、机灵乖巧的长耳兔,有笑眯眯的老爷爷、瘪瘪嘴的老奶奶、俊俏的新媳妇。我们一个个咧着嘴儿,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乐得直蹦高。一会儿,那边露着一排白牙的“黑泥鳅”吹起了刚刚晒干的红泥哨儿,顿时,满河道回响起清亮亮、脆生生的童谣,为秋日沉寂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
饿了,累了,我们这些孩子自有妙法对付:“扑通扑通”扎进小河,在水草丛中随便抓摸几把,总会有意料之中的收获———不是金闪闪的红鲤,就是黑亮亮的胡子鲇,要么捉了稻田里养得正肥的闸蟹、黄鳝。开膛破肚冲洗干净,把事先带来的食盐均匀地撒上,采来碧绿的荷叶裹了,挖了干净的优质红泥密封,然后投入一堆旺旺的野火中烧烤。时候差不多了,一缕缕奇异的香气直往鼻子眼儿里钻。这时,那边一伙送来了泥烤的鲜花生、老地瓜、青皮玉米棒子。在河滩上摆下野餐,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吃得爽口舒心……
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
《童年的泥巴》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2、发挥想像,模仿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练说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夏天最喜欢玩什么?(雨天玩水、滑旱冰、骑车、放风筝....)而在乡村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泥巴是他们的珍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2、检查识字
3、找学生“开火车”读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帮助其纠正。
4、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弄清: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讨论交流后,板书:涅泥人,泥物孩子们备下野餐课文主要讲了孩子们捏泥人,泥物活灵活现,饿了累了备下野餐,快乐无比。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文中的哪些段落语句让你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呢?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课文,找到并画出你喜欢的段落句子。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
★班上交流。先把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再说明喜欢的`理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加以指导:要读出开心、快乐的情感。
A、第3自然段
(1)“撒欢”是什么意思?你有没有撒欢的时候?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撒欢的?
(2)一个“撒欢”,多么形象,多么传神,孩子们玩泥巴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3)再读这部分,看你能不能读到那些玩泥巴孩子的心里去!
B、读捏泥人泥物一段(第4自然段)
(修饰词用的比较准确,使孩子们捏出的泥人泥物活灵活现)
(1)想想看,孩子们除了涅书中提到的人、物外,还可能捏些什么?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请依照书中的格式试着说一说。
(2)读这一部分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一种活泼、快乐的感情。
(3)这部分写出孩子们捏得尽兴,还写出了唱得尽兴。谁来读一读?
(4)这段话还写出了“三美”白牙、黑泥鳅、红泥哨写出色彩之美。清亮亮。脆生生用ABB式写出声音之美。
为秋日沉寂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C、饿了累了准备野餐这一段(第5自然段)
用了“不是…就是”说明孩子们是不愁吃的,在寻找吃的过程中体会到孩子们的天真快乐。用这个关联词语说话。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中有两句几乎一样的话,把他们找出来画出来,然后观察它们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读一读,再动脑想一想:这两句话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在开篇部分写“这风一样的日子哟”结尾部分写“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是比喻句,开篇说明童年时光虽然美好,但更为短暂,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说明作者对童年十分眷恋。
四、总结
童年是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玩泥巴师童年生活中一段最快乐的时光,那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呀!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情感目标: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
二、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学生页
2.教师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
2.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自由练读,勾划生字词,根据网页提示读准字音。
2.“开火车”“小组竞赛”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3.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
2.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质疑。
3.确立研讨的主题:为什么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学生根据网页的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5.小组交流汇报。
6.教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观看录像等多种方式体会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7.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
8. 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上网搜索或结合课前的查找到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你喜欢的一种海底动物或植物。(运用学到的方法)
2.在留言板上写下你对海底世界的赞美。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制作一张手抄报。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
静中有声
动物多、有趣
海底世界 植物种类多、色彩多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矿藏丰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1)出示课题:10、大作家的小老师,学生读题。
(2)提问:
①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作家?什么是大作家?
②课文中大作家是指谁?
③小老师又是谁?
(3)学生根据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回答。
2、回答了这几个问题,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学生提出心疑问:这么有名的作家还需要老师吗?而且这个老师还只是一个小朋友啊?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呀,说明大家越来越会学习了。那就认真地来学学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指名说说对有关词语的理解。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贯穿全文
教师取出道具话筒,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萧伯纳。
教师发表谈话: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记者,我现在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向大家作现场报导。我有幸采访到了著名作家萧伯纳,我们来听一听,他在这里访问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呢?
学生扮演萧伯纳,回答记者的采访:我在莫斯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他教育我任何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可适时激励,把问题留下来,到学习课文中或学习后解答。)
2、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思考,答问:
萧伯纳先生,你为什么会与这么一个小姑娘“玩了好久”呢?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再以萧伯纳的口吻回答。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孩子?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外貌描写,小黑板出示:“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3、小节过渡:大作家萧伯纳与可爱的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相遇了,在一起玩了很久。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别着急,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这几个该怎么写呢?先在自练本上试写两到三遍,在告诉大家书写的秘诀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4、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反馈词语,表扬优秀。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第二部分(情境采访)
1、思考、答问:
(1)临别时,你(萧伯纳)对这个小姑娘说了怎样的话?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2)你(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想法?——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有点瞧不起别人,希望别人崇敬他。
(3)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4)小姑娘听了萧伯纳的话后,是怎样的反应?她是怎么说的?
①出示句子——出乎意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②讨论回答:
A、“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
B、出于谁的意料之外?
C、萧伯纳意料之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D、小姑娘有没有“惊喜万分”?
E、小姑娘话中用了一个“请”字,这个字你觉得好在什么地方?
F、小姑娘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思想?为什么?
G、小姑娘在自己的名字前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加上“苏联小姑娘”?
(5)你听了小姑娘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A、“震”是什么意思?“为之一震”究竟是为什么而“震”?
B、“意识”是什么意思?
C、意识到了什么?
小结:正因为这件事情是产生了震动,意识到在小姑娘面前太自夸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反思,才会意识到小姑娘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三)抓住“感触”,明白由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感触”是什么意思?“深有感触”呢?
(2)具体说说萧伯纳究竟有哪些“感触”?
(3)萧伯纳“感触”中最后一点——“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除了给上文所写的事情作总结外,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
3、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1、课文我们已经读完,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对这“大”“小”两字有没有新的发现?
2、如果萧伯纳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
如果小姑娘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
3、让我们再读课题,把感受读出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12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知道动物具有的超越人类的本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学习动物惊人的耐性,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言揭题。
动物们有很高超的本领,就是飞到一万里以外的地方也能飞回来。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
1、给汉字注音。
2、画出生字新词。
3、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4、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生字词。
2、点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4、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研,合作学习。
1、默读2~6自然段,边读边画,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哪几种动物远游的本领?
2、蜜蜂远游的本领是怎样的?谁来读?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蜜蜂远游的'特点是什么?
指名回答。
3、课件播放蜜蜂认路的画面。
4、教师对蜜蜂远游的本领进行小结。其他动物的本领又是怎样呢?
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学生汇报。
(1)一个小组以一种动物为例介绍,其他补充。
要求:抓住关键词语,把最能体现动物远游特点的句子说一说。
(2)抓住重点句引导朗读。
(3)课件播放动物远游的短片。
6、小结。
二、角色体验,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小结本课学法,布置课外作业。
查阅有关动物的知识,办动物小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内容: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练习的整体情况
上周五,我们进行了期中测试,我们班的整体情况是这样的:优秀的有22人,良好的有15人,其中很不理想的有4位同学。自己在心里估算一下,我大概在班里的什么位置。好的同学还需精益求精,课后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查漏补缺,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二、自我分析试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张试卷。
1、首先自己先看一下试卷,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会订正的`的错题,不会订正的放着,一会我们一起来帮助你,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三个:识字写字部分、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会订正的订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订正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一来解决。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二)、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三)、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四)、基础部分典型错题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中。
五、选词填空。
持续继续连续陆续
1、这场比赛相当激烈,()进行了三个小时才决出胜负。
2、放学了,同学们()走出校园回家去。
3、晚饭后,我()认认真真地完成回家作业。
(1)让学生说说是这四个词语的区别在哪里。
1、“继续”有承接的意思,即后(下)一个行为或活动是前(上)一个的承接延续,主要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态”。
2、连续更侧重于表示“重复”的特征,即前后的动态或静态均无变化,只是重复而已。如说某人连续出错,意思就是说某人一个接一个重复出现错误,尽管出错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出错”这个行为本身却是重复性的。
3、持续所要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的保持,更强调它的“静态”特征。比如气候方面的高温、低温或干旱等
4、.陆续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一个表示先后相续不断。
(2)在试卷上自行订正这道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补充课外练习:
我今天得(继续)做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
这道题目我在单元测试和期中测试中(连续)出错。
这几天的天气(持续)着高温。
临近上班时间,偶的同事(陆续)出现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2、板书课题:最美的花束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看课文中的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2、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
3、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总结布置作业。回家读儿歌、并要背诵,把课文中好词佳句多读几遍明白它怎样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背诵全诗。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1.师生共同评价。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2.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二.再现情境,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1.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2.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三、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 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最美的花束
眼睛不同 都能看见太阳
头发不同 都是漂亮花冠 渴望和平
种族不同 都像美丽花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准备:
搜集自己准备讲的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
一、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事情,从国际时事动态,到国内新闻,让人目不暇接;每天都会产生道不完的科学成果,从航天飞机一次又一次的宇宙探素,到生物工程的突飞猛进,使人眼花缭乱。大自然中,植物奇闻,动物轶趣,有太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在我们人世间,真善美、假丑恶,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述一下大家了解的奇妙的世界。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也可以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作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许你到过祖国的秀美山川旅游,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让你至今记忆犹新;也许生活中有些事你一想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而另外一些事可能让你现在仍然后悔不迭;也许你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愿望还没有向人倾诉;也许压抑已久的委屈让你时刻苦恼不已;也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让你觉得愉快舒服的,有让你觉得别扭难受的;也许你想象力很丰富,经常遨游在想象的天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让你不吐不快……这次习作就是一次自由习作,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现在请大家读读习作提示,看看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二、开启思路
1.播放“电影”。
请大家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把你生活中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周围接触的人、你的各种瑰丽的想象播放一遍,注意想想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想写什么。
2.定格放大。
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一定都看到了丰富多样的画面,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请再闭上眼睛把这组画面定格,并把它放大,仔细“看”好每一个细节。
3.慢放重现。
习作提示中有一条要求:把内容写具体,如何写具体呢?请大家把刚才定格放大的画面在脑子里慢放重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仔细。如写事情的要仔细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如写景物的,要理清顺序;如写人物的,要想想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她)?……
三、小组交流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四、试写初稿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五、评议初稿
1.小组内轮流读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了解有代表性的习作。
2.请一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六、赏析优秀片段
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优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赏析。
七、修改习作
1.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2.誊写习作。注意书写工整。
八、展示优秀习作
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贴在展示台上,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一、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二)想一想
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事事如意、官官相护、夸夸其谈、窃窃私语、念念不忘、闷闷不乐等)
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四)说一说
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
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三)趣味语文
故事引入
有一对夫妇,丈夫嗜烟成癖,妻子屡劝丈夫戒烟,总不见效。一天,妻子灵机一动,吟了一副叠字联劝他:“根根支支抽抽扔扔张张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丈夫听到这副对联,沉思良久,发誓戒烟。他拟了一副拆字联自勉:“信是人言,本与取信于人,必然言而有信;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故事中的那位妻子以叠字联进一句忠言,丈夫以拆字联立一句誓言。这一个忠言、一个誓言,可谓妙趣横生。说到“言”还有很多有趣的不同的说法。(出示主题──说“言”)
说“言”激趣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
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
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
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
b.指名读。
3.想一想。
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a.小组说。
b.全班交流。
(四)拓展活动
1.说“笔”。
与写作有关的“笔”,也有很多有趣的说法。如,替别人写、写信或其他文件,叫“代笔”;里前段为后段所埋伏的线索叫“伏笔”;临死前最后写的文字或字画,叫“绝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字画不好,叫“拙笔”等等。
2.课后积累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有趣的话题,收集在成长记录袋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余晖、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预习字词,疏通文意。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阅读、感悟、模仿来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的奇妙,懂得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余晖、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我们住在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里:这里的温度和空气正好适合生命的需要;这里四季循环,生命周而复始;这里,每一天都有不计其数的美向我们展示出来;这里的事物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然后消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们奇妙的世界》,去用心体会世界的美好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烛”,前鼻音“幻、剑”,后鼻音“呈、乘、芒、型”,多音字“鲜、模”。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呈、蜡、诱、润、剑、通、模”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幻、普”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型”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同音字歌示例:
型:老板本姓邢,想要当刑警,努力改形象,变得很有型。
形近字歌示例:
呈:吴兄呆头呆脑,整日形影相吊,面容呈现菜色,街头日夜呼号。
蜡:腊月天地白,猎人借蜡台,忙中走错路,懊丧走回来。
字谜示例:
撇折撇折点,残刀立右边,要问是何意,不实或奇变。(谜底: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呈”“口”宜扁,“王”三横间距均匀,下横宜长。
“幻”“幺”略偏上,““稍向左倾斜。
“蜡”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烛”左右基本平齐,“虫”的“口”呈扁形。
“诱”左部偏窄,右部最后一笔伸到言字旁下。
“润”“门”写得宽大一些。
“乘”“北”字拆分在两边,宜写小些。
“芒”上小下大,“亡”上横要写长。
“剑”横短提短,撇展捺收,立刀旁垂直端正。
“普”上部宽扁,“日”与上部对正。
“通”“甬”字起笔稍高,大小适当。
“模”右部的“曰”要扁,“大”的撇捺要舒展。
“型”上部略扁,“土”两横间距紧凑。
易错提示:
“幻”右部是““,不是”力“,与”幼“区分开。
“乘”第四笔是竖,第五笔是横,第七笔是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昔-蜡(蜡烛)-错(错误)-腊(腊月)
虫-烛(烛台)-蚀(腐蚀)-浊(浑浊)
秀-诱(诱人)-绣(刺绣)-透(透支)
亡-芒(芒果)-忙(忙乱)-盲(盲目)
甬-通(沟通)-涌(涌现)-桶(木桶)
莫-模(模型)-漠(沙漠)-寞(寂寞)
(4)多音字。
种
zhǒng:种子种类
zhòng:种地种瓜得瓜
(5)重点词语释义。
奇妙:稀奇巧妙(多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雕饰:雕刻并装饰。
映射:照射。
余晖:傍晚的阳光。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圆润:(多义词)
①指饱满而润泽。
②书、画技法圆熟流利。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闪耀:闪烁;光彩耀眼。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卵石:岩石经自然风化、水流冲击和摩擦所形成的卵形或接近卵形的石块,表面光滑。是天然建筑材料,用于铺路、制混凝土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
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2)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第二部分(2~8):展示“天空”的宝藏。
第三部分(9~16):展示“大地”的财富。
第四部分(17、18):写这个世界有无尽的奇妙的事,我们要仔细观察、寻找。
(3)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分别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明确:
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
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
天空:从早到晚的顺序大地: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
(4)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
明确: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开头和结尾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课后,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呈现幻影蜡烛诱人圆润
乘凉光芒普通模型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奇妙的,那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细细去品味这世界到底奇妙在哪儿。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明确:
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看上去是有生命的。
2.学习第2~8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部分哪句话是总起句?
明确:
“你看天空--”
(2)天空展示了它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呢?
明确:
日出、云彩、雨、落日、群星。
(3)为什么说水洼像镜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因为水洼的形状和镜子的形状相似,又可以如镜子一样“映射”“我们的脸”,所以说水洼像镜子。
把水洼比作镜子,突出世界的奇妙和神奇。
(4)试着模仿第6自然段的描写,写出水洼的奇妙。
明确: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透明的玻璃,映射着我们的脸。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是怎样把事物写生动、具体的?
明确:
从清晨的景色、云彩的颜色和形状、雨点的'声音、雨后的美景、傍晚的落日余晖、黑夜里群星闪烁等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
抓住了事物的颜色、形状来写,让描写更生动、具体。
3.学习第9~16段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部分的总起句是哪句?
明确:
“再看大地--”
(2)大地展示了它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呢?
明确:
春天的植物生长;夏日的绿荫;秋天的风、落叶、蝴蝶和鸟;冬天的冰雪。
(3)这部分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
明确:
我觉得“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来到了,那时,道路上好像洒满了光芒。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一部分十分奇妙有趣,因为这一段让我想到了秋天仿佛有五彩缤纷的颜料,所到之处,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一片片飘落的叶子仿佛是张开翅膀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4)“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品味加点的字。
明确:
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柱”的形状和“锋利的刀剑”相似;“小水滴”晶莹剔透,仿佛是“一颗颗珍珠”,描写形象、贴切。
4.学习第17、18自然段,思考问题。
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
第17、18自然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出了世界的奇妙。
这两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互相照应。
5.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1)在你的眼中,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奇妙的事情?
明确:
柔弱的蒲公英种子,能乘风飘浮几公里的路程。
(2)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
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作;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形态等方面把事物写形象、生动,这样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气温下降,绿色的树叶会变成金黄色的,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出现彩虹;水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颜色;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可以散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其实,只要我们多注意周围的环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么美妙,多么奇妙。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教学反思
本课是英国作家彼得西摩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通过具体描写天空的缤纷色彩,奇妙形状和大地上丰富的财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但文质兼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描写的细致生动,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搜集自然界的图片,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段落、词句、感悟世界的奇妙。比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依据作者描述的云彩形状展开相像,学生说的很多,而且相像丰富,有的说像凶恶的老虎,有的说像一对深情相拥的母子......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的较好,并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课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去品味,感受世界的奇妙进行了拓展练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发现的奇妙事物,努力创设愉悦轻松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除了亲自去观察、去发现,更方便的途径是阅读别人写下的书籍去获得经验知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大自然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再采用学生自读添空,教师引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的同时指导背诵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积累。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配乐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上这节课时,由于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很可能思考的少,没有真正读出作者所写的美,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足:朗读时体验感情不足:所显示的美图与学生朗读配合不上。学生探索自然、寻找大自然的其他奇妙、美妙的事物激情不足。今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读、说、听的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并且和家长进行交流观察体会。
(2)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搜集一些世界奇妙的图片和相关文字。
2、谈话导入,展示成果。首先和同学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请他们谈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也可以结合展示资料加以说明。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语气,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有层次的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合作探究、了解写法。学生经认真听——自读——自悟——讨论,完全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天空和大地分别展示了哪些财富,是怎样抓住事物或景色特点来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通过给课文中的“……”补白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5、练习巩固课外延伸。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默读到背诵最后到积累下来,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发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六项训练,包括多音字、反义词、句子积累、阅读、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等。通过这些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巩固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文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字词的方法。
2.学会自己积累名言警句。
3.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勤思考。
4.学会说话要有条理。
5.学会自己搜集资料,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到《语文百花园三》去逛一逛吧。请大家到园里走一走,认真地瞧一瞧,相信我们一定又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二、学习第一题(“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2.学生讨论:意思不同,读音就不同。
3.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那个音。
三、学习第二题(读词语,填写反义词)
1.先读例字,让学生说出“喜欢”与“厌恶”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2.让学生说说每个词语的意思,互相讨论,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越多越好。
4.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评议。
四、学习第三题(读读背背)
1.让学生读古诗,熟读成诵。
2.讨论古诗意思。“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劝学诗》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劝勉好男儿趁年轻时勤奋读书,免得老了追悔莫及。
3.背诵古诗。
五、学习第四题(“我的采集本”)
1.借助字典自由朗读句子,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2.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讨论、交流句子意思。(让学生大概理解意思即可。)
4.背诵句子。
5.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采集本,互相交流。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单元“能说会道”的要求,让学生回去想想自己的小发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能说会道”。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
学习“语文百花园三”。
二、讲授“阅读平台”
1.让学生借助字典把文章读通,并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再读课文,汇报学习收获。
3.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推荐学生汇报。
4.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②为什么说它对以后书籍的印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你知道现在的书籍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
④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再把它抄在你的采集本上。
三、讲授“能说会道”
1.导语引入,激发学生欲望。
昨天,老师要求你们回去要想想你的小发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你自己的小发明,看谁的发明最有特色,说得最好。
2.明确交流要求。
①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你的小发明。
②要讲清楚你想发明创造什么,外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途。
③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完以后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补充。
3整合作交流。
①自由组合成小组,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小发明。
②小组推荐一位说得好的'同学上来全班交流。
③师生合作评价。注意态度是否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把你的小发明介绍清楚。
④全班交流,评出本次班中的“最佳小发明家”。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中的小发明家。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小作家。希望大家努力!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本题“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与同学讨论一下,本次习作的范围是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三、写作训练
1理想想自己的小发明。
2.给你的小发明起个名字。
3.你的小发明是用什么制成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
4.把你的小发明写下来。
5.写完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大家评一评,是否把小发明写清楚、写明白了,哪个地方可以修改。如果有词语用错了,大家互相纠正。
6.教师选择有代表的习作在班中评讲。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投影,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我们曾经领略过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点;我们也曾到过大兴安岭,来感受到“目及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特点。今天,我带你们来到黄山,欣赏这里的奇松。你们将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评析:首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电脑上播放黄山的风光,播放优美的旋律,再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进行对比――把黄山奇松与桂林、大兴安岭进行对比,学生在观赏黄山风光的同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想,到底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教师紧紧地抓住了思考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并交流各组的学习心得,即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生字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
师: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来谈一谈,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这仪环节中,教师完全防开以往的你教我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去读,去学,去感悟,去质疑。)
生:我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生:我知道黄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评析:学生畅谈他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所明白的课文内容,其发言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训练了他们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疑问:游人为什么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
黄山松“奇”在哪里?
(评析:由于班里的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此时教师也在软片上写出这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有利于学生在以后阅读中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强化读的训练,领略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
1、质疑导入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黄山游览一番,亲自体验一回。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软片――学生提出的自学感悟)
(评析: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这在照顾中、后进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教师全体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再次细读,从而感悟文章更深层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如《新大纲》里所要求的,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具体任务落实到了学生身上。)
3、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4、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理解难点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诶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再次观赏三大名松的不同特点,慢慢引导理解。这里教师利用了各种教学设备,充分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化解了难点。)
5、教师范读第二段
6、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7、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介绍黄山的三大奇松。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位、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而在以上环节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要求:背诵。)
四、抒发情感,让趣延伸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如唱唱歌、画幅画、写首诗
(评析:教师已在整节课中创设了自由学习的情境,电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流连于黄山的奇松,因此这一环节的安排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快之情。)
五、小结
师:我们一起游览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了解事情因果的采访方法。
2、正确运用怎么样、为什么提出了解的问题。
3、进一步复习采访的礼节。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题
你看到过电视台的采访节目吗?说说记者采访的那些人,因什么事情去采访他(她)?说说采访的'一般方法。
二、学做小记者,采访提问。
你想采访什么样的人?
(拿金牌的歌星、名星、笑星、养鸡专业户、种田大户、学习上刻苦钻研的优秀学生、小运动员、进步学生)
三、练习用句式提问。
1、例:如果我采访是进步学生,我就问:××同学,你的成绩是怎么提高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吗?
2、学生小小组练习说话。
用“如果就”。
3、集体练习说话。
假如我采访体育健儿,我就问:请问:你是怎样在奥运会上拿到乒乓赛的金牌的?
四、示范学法:
1、示例:小记者:我是蓓蕾电视台的小记者,你有空吗?想采访一下。
×××:有空,您要知道些什么?
小记者:今天想了解您的学习成绩是怎样提高的经验和方法请您谈谈好吗?
×××:好的。(略)
小记者:在课外学习还注意些什么呢?
×××:(略)
小记者:您的经验很好,打扰您了,谢谢。再见!
×××:再见!
2、评价示例,小结方法:
围绕中心提问,未说清时再追问,这位小记者采访时很有礼貌,问话很简明,前因后果有联系。
五、选人采访:
1、提出要求:假如您想采访下列情况,该怎么说,大家学着在小小组进行采访提问。
(1)体育健儿(2)养鸡专业户
(3)优秀学生(4)减负后的课余生活
2、小组练习,大组汇报
3、师生评价,评选优秀
六、作业:课后进行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