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02 12:40:07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9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3)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1)学生独立整理。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3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包装纸

  学生准备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也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除法。那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一下几个小朋友分饼的问题。

  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

  (1)每人吃张饼,4个人共吃多少张饼?

  (2)把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有2张饼,每人分得张饼,可以分给几个人?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道题,并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3)题中涉及了分数除法,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5页例题。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包装纸)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观察发现。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

  预设

  (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学生汇报)

  生1: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小格,占这张纸的。

  生2: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即÷2=。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2吗?你能提出大胆的猜想吗?

  预设

  生: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商作商的分子。

  提出质疑,验证猜想,理解新知。

  (1)尝试验证,发现问题。

  师:科学的验证不是仅通过计算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的,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题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师:为什么有些题目能很顺利地算出来,而有些题目却不能很快地算出准确的答案呢?(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xxx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 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 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xxx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ⅹ毫升。

  ⅹ—2/9ⅹ=427

  7/9ⅹ=427

  ⅹ=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ⅹ14.8﹪=142.08(万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5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探究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1/4+1/5 2/15+1/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学们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

  二、试一试

  1.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笑笑的方法是找公倍数,最后进行约分,淘气的`方法是找最小公倍数。比较后发现,找最小公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计算的正确率会高一点。其次,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2.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生独立完成,反馈。第一题结果要进行约分。

  3.森林医生。

  先观察,说一说三道题目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计算,改正。

  4.应用题。

  读题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5.解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这两个数量关系,找到X在题目中所表示的量,再进行解方程计算。

  6.拓展题,第8题。

  重点交流学生估计的方法,再计算验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知道埃及人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自己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分析:

  本章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图形与变换中重要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和(二)基础上来探索、研究、认识轴对称,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圆满地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3) 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篮球巨星,篮球打得相当棒;我发现我们班的韦江华同学投篮也很不错,我统计了一下他投中的个数和姚明在一场球赛中投中的个数(出示投球比赛记录)

  姓 名

  投进球数

  韦江华

  17

  姚 明

  14

  韦江华投进了17个,而姚明只进了14个,我认为韦江华比姚明还厉害,你认为呢?为什么?(关键要看投球总数)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球总数(出示投球总数)

  姓名

  投进球数

  投球总数

  投进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命中率

  韦江华

  17

  50

  姚 明

  13

  20

  问:有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怎样判断出两人投球谁厉害?

  韦江华和姚明投球命中率各是多少?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写出表示命中率的分数并通分,从而比较出命中率的高低。

  师:看来姚明确实比韦江华厉害,不过我相信韦江华如果能得到专业的训练,也会有不错的成绩。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过这次有难度了,有信心吗?

  2、出示:科技小组所做的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发芽率的高低,并进行汇总,把表示发芽率的分数通过通分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分数都写成了分母是100的形式,这种分数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百分数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还可以分别:25%、28%、22%,分别读作: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二十二。

  像25%、28%、22%、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

  2、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示范书写:我们在书写百分数时,一定要规范,先写分子,然后在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接着画上斜线,最后画上另一个小圆圈,这个符号叫做百分号。

  3、读写练习

  (1)出示百分数,要求学生读一读,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

  25%12.5%0.25%121.5%

  180%0.12%500%10.1%

  (2)老师读,学生写出来。(写在草稿本上)

  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三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七百分之三点一二

  百分之三十点二五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那么,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来看前面解决的两个问题。

  (1)分析第一题(投篮)中百分数的意义

  这两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独立思考,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投中球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2)分析第二题(发芽率)中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也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的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我们大家对前面的,那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谁能说一说?

  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师: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比,百分率)

  四、练习巩固:

  1、课本65页“读一读,说一说”。

  2、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五、妙解成语:

  请你根据成语,说出百分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六、本课:

  有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有0多项发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送你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3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4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 7/13+7/13 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 1-2/9-5/9 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 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 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地朗读,领会“月光启蒙”所表达的内涵。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想象并领会歌谣的意义,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浓郁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歌谣童谣吗?歌谣是用什么方式流传的呢?

  生:口头相传。

  师:老师小时侯听大人讲了一个歌谣,至今都记忆由新。你们想听吗?

  老师讲童谣《鹧鸪鸪》,学生思考这个童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指名回答。

  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勤劳的人。

  师:那这个道理在童谣里有没有直接说出来呢?(没有)这就是“含蓄”。

  它的语言又十分幽默,这就叫“风趣”。(板书“含蓄”、“风趣”)

  二、揭题、解释题意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歌谣有关。

  1、板书“启蒙”。

  教师解释“蒙”的意思。原本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在别的植物上,所以有覆盖的意思,2、指导写法。

  3、“启”是什么意思?(开启、打开的意思)

  4、理解“启蒙”:把原本覆盖的东西打开,使能够看得见。

  5、板书“月光”

  师:月光能启蒙吗?“启蒙”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蓬”、“莲花落”

  3、老师讲解什么是“莲花落”。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板书:吟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5、再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6、质疑。

  (1)“混沌”、“豁然开朗”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

  (2)“故道”是什么意思?

  (3)两个“长”是什么意思?

  (“不长五谷”的“长”是生长的意思。“却长歌谣”的“长”是流传的意思,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

  (4)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音韵”?

  (5)母亲不认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6)母亲是启蒙老师,为什么是“月光启蒙”?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1、出示课文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作者为什么说夏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夏夜的美。

  (2)老师范读,学生用心灵来感受这美妙的夏夜。

  (3)学生齐读,宁静、优柔地读,将这种美妙传达。

  2、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美吗?

  (母亲为我吟唱歌谣。)

  3、课件出示歌谣。

  (1)学生自由练读歌谣。

  (2)师: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呢?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3)“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是什么感觉?怎样表达这种感觉呢?试着读一读。

  (4)教师领读。语调悠长飘逸,舒缓自由。

  3、你们想不想做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来唱一唱呢?闭上眼睛。

  听录音。

  师:什么感觉?(美)

  4、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5、“芳香”是什么意思?母亲的声音怎么是香的?让我们来先了解一下母亲的生活。

  (1)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日子非常艰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可换来的还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余母亲干什么?

  (3)学生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4)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她唱的是什么?

  学生齐读歌谣。

  (5)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师: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

  生: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的'高楼,生: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6)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以苦为乐、任劳任怨、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向往……

  (7)师:母亲高尚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通过她的歌声传达出来。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读“小院里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6、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有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支柱呀!所以,这样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了院子里,也香在了我的心里。

  7、作者是怎么来描写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可以通过皮肤、耳朵、鼻子等来感觉到。

  师: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

  8、齐读第4自然段。

  五、总结

  童年的夏夜,有这样芳香的音韵为伴,怎能不美妙,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学生一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在这美妙的夏夜,母亲还给我讲了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讨论。

  六、作业

  课后搜集一些民歌民谣,读一读。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6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7

  教材内容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次品”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质量不合格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就是外观完全相同,但是质量有所差异,并且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平测次品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

  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找次品”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最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具学具:

  12个小方块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视频(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不合格产品又叫次品,次品虽小,可危害巨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些质量不同轻一点或重一点的次品伤害着我们。如果我们提前发现他们就能避免一些伤害。)

  说到次品老师想起了一位世界名人?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出示比尔盖茨的图像,让学生说说对他的了解。

  师赞美(同学们知识真丰富一定是一群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好孩子。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看到比尔盖茨那充满自信的笑充满智慧的笑我希望我们同学和比尔盖茨一样时刻充满自信的笑智慧的笑,同学们能做到吗?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情景生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去寻找外观相同,只有轻重不同的次品。

  比尔盖茨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出过一道找次品的题目,想看吗?

  生:想

  出示课件:这儿有81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比其他的稍轻。如果只能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把它找出来呢?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砝码的天平怎么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师小结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称的时候次品可能在左边,也可能在右边,还可能在旁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没砝码天平怎么使用现在明白了吗?生(明白)谁还有问题吗?

  师:保证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保证找到就是一定找到,那怕最坏的情况下也要找出来,不考虑运气好的情况,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情况。

  师:现在题目的意思理解了吗?

  谁来大胆的猜测猜测。学生自由回答。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是不是感觉有点难啊?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展示)老子的话

  老子告诉我们从容易的开始,从容易的研究解决过程之中找到规律发现方法然后再去研究解决难的问题。那你们认为从几瓶找一瓶次品最好找呢?

  生;有的说2瓶有的说3瓶那就从2瓶开始可以吗?

  2.探索规律

  (1)从2瓶中找1瓶次品

  如果从两瓶中找出一瓶次品请问怎么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把它称出来呢?

  生:两端各放一瓶上翘的那瓶就是次品。再找一名学生汇报(回答的真好,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从2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平的运用。】

  (2)从3瓶中找1瓶次品

  二瓶好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三瓶行吗?(课件展示)生思考,那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掌声有请(学生边说边演示)看谁听的

  认真,观察的仔细,谁再来说说?看一看电脑是不是这样做的,在数学上老师把它记录下来可以这样记录:(板书)

  刚才交流的时候大家用了一个词特别好

  如果

  那么

  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瓶是次品。天平不平衡那么上翘的那瓶是次品。

  【设计意图:从3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平的运用,初步感受找次品前先把待测物品分一分。】

  称一次就知道次品在哪份中,还知道那两份中没次品。接下来研究从5瓶中找一瓶次品,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比较从3瓶、5瓶中找次品让说发现?师生共同总结。带着我们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增加点难度,同学们你们敢去挑战吗?从你们回答的声音中老师听到了你们的信心。

  (3)从8、9、11、12瓶中找1瓶次品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课件)找学生读提示。我希望我们同学在小组内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始(学生操作交流)。

  老师巡视时非常感动,同学们很会合作学习,分工明确,认真研究,发挥了团队的力量,找到了找次品的不同方法,我们找一组上来分享他们的成果。这个小组研究的是从九瓶糖中找一瓶次品,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方法是怎么分的?怎么称的?用了几次?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

  的次数最少?为什么?

  (4)总结规律小组交流汇报结论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用十二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分成三份的,并且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那不能平均分的又有什么规律可寻那?让研究八瓶的小组上前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怎么分的?怎么称的?

  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得出不能平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呢?用十一去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不能平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找次品的行程中完成了一次飞跃找到了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找次品的方法,共同优化出最优方法,感受优化过程,并且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找次品的技巧,那么我们应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去比尔盖茨的公司应聘好吗?八十一能平均分成三份吗?我们应该怎么办?自己完成。呼应猜测。

  【设计意图:应用回归】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让学生说收获,生自由说。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探究思路是一生的财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8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9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1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20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5-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23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