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文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传统文化教案2
设计意图
新年快到了,老师在教室里挂上了中国结。古朴而又漂亮的中国结给教室增添了节日喜气的色彩。小朋友们不认识中国结,他们好奇而又热烈地讨论着“老师,这是什么呀?真漂亮啊。”“老师,我家里的墙壁上也有这个东西的。”“老师,为什么要挂这个东西呢?”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别小看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我想,既然孩子们对中国结有这么浓的兴趣,何不组织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以让幼儿从小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民间工艺的多姿多彩,从而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喜爱中国结。
2、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准备“年年有余”等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
1、这几天,小朋友们都拿来了中国结,那请你把自己带来的中国结是什么样的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好吗?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中国结
3、说说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4、小朋友拿来的中国结有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样的呢?
为什么中国结是红色的呢?
引导幼儿讨论
二、欣赏感受
1、老师也带来了中国结,看看和你们带来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着重欣赏中国结中的鱼(年年有余)、如意结(吉祥如意)等作品,说说这些中国结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幼儿自由讨论)
三、引导想像
1、除了我们带来的中国结,想想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中国结呢?
2、教师小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会编出这么多美丽漂亮的中国结,而且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中国结呢。
传统文化教案3
教材分析:
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板书)
c.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
b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检测: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
传统文化教案4
活动设计
具体活动方案及流程
一、背景音乐:(用轻快古风的音乐,营造古代场景氛围,可参考附件音乐)教师提前将幼儿分好组,提前10分钟引导孩子入场,安排好座位并协助主持人组织好现场秩序。分组以方便之后分批次到指定场景参与体验活动。)
二、教师引导全体幼儿用轻快的律动热场。
1.古诗新唱(幼儿古诗诵读)地点:操场
2.墨舞丹青(幼儿画国画、写书法)地点:国艺室
3.韩信点兵(幼儿围棋)中庭
4.清耳悦心(古筝)地点:中庭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潜在资源,配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传统文化是中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象征,它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并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开展此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大胆交流中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民俗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乐于交流自己的发现。
2、大胆探索并发现传统文化琴棋书画的特征和种类,体验张贴活动的乐趣。
3、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照片。
2、宣纸、毛笔、砚台等。
经验准备:
1、幼儿有写毛笔字的经验
2、了解汉字的由来和传说。
3、联系会写会书法和国画的家长助教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琴棋书画的照片,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导语:看看这些照片都有什么?汉字书是怎么演变来的?国画要怎么画呀?
围棋要怎么下
二、多媒体展示这些活动的照片:引导幼儿一起了解。讨论:他们在做什么?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请个别幼儿起来讲述汉字的由来,教师小结。
三、出示各种各样的汉字照片,探究汉字的.种类。
1、请小朋友观察这些汉字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区别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汉字有好几种,就好像小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座位,每个座位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
2、介绍春联的种类和名称。
汉字的种类很多,每个朝代不同的演变形成的字体不一样。四、畅所欲言——我看到的字体。
展示小朋友写汉字的照片,请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照片里的他正在写的人字。
五、体验画国画。
1、教师现场表演画国画,并请小朋友观察。
2、幼儿体验用毛笔画国画。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小朋友们还可以继续用毛笔画国画写汉字,下围棋。
传统文化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宋玉这个人.
2.增强同学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于文章的把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1、作者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2、朝代
所属文学时期:先秦文学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①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②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③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④,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解:
①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②鷃:小鸟
③鬐:鱼的背脊
④鲵:小鱼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