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数出10000以内的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计数单位“万”。
2、会写、读10000以内的数(不含0),说出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3、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对两位数的`数位也都有所了解。本单元将认数的范围扩展从两位数扩展到四位数。学生将认识万以内的数,并会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读写是进一步的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的学好本单元,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0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家电用品及其价格。复习最高位、各数位的意义等。
2、学生试读更大的数。(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由课题想到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活动2【活动】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4
1、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数小方块)(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2、(用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3、练习数数(课本第75页第2题)
4、感受身边的数(一万)
(二)数位顺序表
1、“万”所在的数位是“万位”,之前还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摆一摆:小组合作,把5个数位进行排序。
3、数位顺序表,从右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4、练习
(三)教学例5
1、课件逐一出示小方块,让学生数;最后所有的小方块加在一起有多少个?
2、用计数器拨出这个数,并写数和读数。
3、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知识考查
大考验——寻找密码
1、第一关【读一读,说一说】(课本第75页第1题)
提示1:密码是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5。
2、第二关【拨一拨,数一数】
要求:同桌两人比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1)十个十个地数,从1260开始往后数5个数
()()()()()
(2)一百一百地数,从3700开始往后数4个数
()()()()()
提示2:十位的数字是3的3倍。
3、第三关【听一听,写一写】
老师报数,你来写。
1313 3258 4735 9999 10000
提示3:百位和个位的数字相同,它们的和是4。
密码门打开,感受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
活动4【练习】四、课堂小结,知识比赛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2、知识比赛(练习纸)
(1)从()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三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2)5236是一个()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3)由3个一,5个十,6个百和8个千组成的数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 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4、练习:书P39(1)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纸片、小棒、活动角等材料)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7、练习:书P39(2)连线
1)全体独立完成
2)校对
8、画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9、让学生自由尝试
10、汇报,展示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揭题:锐角和钝角)
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平均分),对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成人,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平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1.注重直观演示,引导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本设计注重教师在黑板上直观演示,讲解算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算式,发现问题、讨论算法、总结算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此本节课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出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12-7+4=(2)8+(9-6)=
12-(7+4)=8+9-6=
2.提出问题。
(1)观察每组题中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运算顺序和结果却不同呢?
3.引入新课: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课题: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计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发放课堂活动卡辅助完成教材49页例3的教学。
(1)课件出示例3第一题:7×(7-5)。
(2)鼓励学生试着用脱式独立计算,完成此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3)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方法一:7×(7-5)
=7×2
=14
方法二:7×(7-5)
=49-5
=44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正确,哪种方法错误?为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
生1: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一年级就学过,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2: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混合算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要注意题中有没有小括号,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6)教师进行示范并板书。
7×(7-5)
↓
=7×2
=14
(7)教师说明: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与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1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统计06-0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