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10-19 05:29:0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磨课心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本第62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画角。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五角星。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五角星,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叫五角星?它的角在哪里?请你指一指。(师示范正确指法)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认一认这个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1、找课件图片中剪刀、钟表、红领巾的角

  师:这三幅图形的.角分别藏在哪里?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我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老师出示三角板,请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说说你的发现。

  2、描角

  师示范描角,你能不能试着描一描三角板最上面的这个角?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你能在纸上画你喜欢的角吗?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跟老师一起示范画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师生共同总结画角方法。

  2、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

  (3)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个角,标一标。(课件显示)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5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有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学内容分析:

  (一)、学习任务,目的,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结合具体情景,能丛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编乘法口诀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结合情景图,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1)、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100以内数的概念及认识方法是本单元的认识基础,万以内的数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亿以内数和四则运算的必要前提,是亿以内数的认知基础。按我国的计数方法是每4位一级,万以内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掌握了这一级的读写方法,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万以上的数。

  本单元编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拼组图形四个导学内容。

  (2)、认识图形: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角有了初步认识,并能进行简单辨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的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是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平行四边形。

  这部分教材引导学生从实物情境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平行四边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

  3、拼组图形。

  拼组图形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初步认识,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是通过拼组图形的活动,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通过看、拼、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合作意识。

  (3)、三位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的导学内容分以下八个部分: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教材创设了算气球个数、算两位同学家相距的米数、算文学读物的册数等情境,选取的数字都是整十、整百数,目的是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用加减法解答的问题,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2、加减法的估算。

  教材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运货物,算价钱等情境,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3、三位数的加法。

  教材通过呈现直观的实物力,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加法算理,掌握算法,又通过“议一议”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三位数的减法。

  教材通过算购物余款数,算学生人数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精算。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呈现了与例题有关的百元人民币和十元人民币直观图。

  4 5、探索规律。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形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增加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买文具、记帐、租船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7、实践活动学习“当家”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8、整理与复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及谈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千米毫米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人身上的小秘密”2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

  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字母a√ 1 ×

  梳子×五角星√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正方形(4条)

  3、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 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 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 准备

  投影片、课件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生活中的大数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一学,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在()里填上“>”或“<”。

  学中做1。试一试。先试着做一做,再议一议。

  3.想一想

  4。数学游戏。

  5.估一估。完成练一练的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比一比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统计06-0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