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一、导入: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朗读:
三、整体理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南国的天空秋高气爽,一派清凉,水天相融,秋色茫茫。极目远望远处的青山,美得像姑娘的发髻一样。山河越美,越使人仇恨滋生。站在暮色笼罩的城楼上,听那落伍孤雁一声声叫得多么悲凉。我把宝刀看了看,把栏杆拍了又拍,有谁能了解我的愁肠寸断。
不要说鲈鱼烧得正香,尽管秋风吹来,我又怎能飘然还乡?买田置地存求私利,有何脸面去见才高气盛的刘郎?似水流年匆匆而去,故国依旧在风雨中飘摇不定。昔年幼树今已成材,失意的英雄啊,两鬓如霜,就是唤来那红巾翠袖的姑娘,也难把我的眼泪擦干。
(横线句有多解,不影响内涵)
四、具体赏析:
(一)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从北方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意象赏析联想:
① 吴钩:
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清·李鸿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②阑干拍遍: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③“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与之类似情境: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二)下片: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五、总结拓展:
1、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壮志难酬却又矢志不渝,正如其词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2、不被重用原因: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3、评价:
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把栏杆拍遍地》梁衡
贺 新 郎 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题 解】
此词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同甫,辛弃疾好友陈亮(1143-1194)的字。辛、陈二人结识于中原。此后辛弃疾南归在朝为官,陈亮仍是一介布衣,虽然“云泥异路”,却仍肝胆相照。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冒着风雪,从浙江东阳跋涉三百里,来到辛弃疾罢官后闲居的带湖相聚。分别后,辛弃疾追之不舍,但为风雪所阻,惆怅而归后写下一首《贺新郎》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和词后,写下了这首词酬答。
【句解】
老大那堪说
此时的辛弃疾年已五十,解职已经八年。这开篇第一句虽是接陈亮和词中“老大凭谁说”的话头,却浸透了辛弃疾几十年的辛酸苦泪。二十出头,叱咤风云;年过半百,理想落空。老大无成,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辛弃疾感叹道,往事不堪回首,如今也只有他和陈亮二人的情谊可堪一提。
“元龙”,三国名士陈登的字。陈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孟公”,西汉陈遵的字。陈尊生性豪爽,嗜酒好客,每宴宾客,为畅饮尽兴,便闭上门户,把客人所乘之车的车辖扔到井中,令客人无法离去。
辛弃疾连用古代两个陈姓豪士来比拟陈亮,说自己与陈亮思想一致,志趣相投,互为知音。因此尽管和陈亮一别已经多日,辛弃疾仍对二人相聚的情形念念不忘。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陈亮来访时,辛弃疾正卧病于床。多年好友忽然出现在眼前,令病中的辛弃疾一下变得兴致勃勃。他们登上高楼,对酒高歌,纵谈天下。
平日里的辛弃疾,大概只能无言“独”上高楼。而今日有好友相伴,高歌畅饮,意气风发,竟然使得楼头的积雪“惊散”,化作片片雪花飞扬。这夸张的“飞雪惊散”,将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笑富贵千钧如发
世人觉得重如千钧的“富贵”在辛、陈二人眼中不过轻如毛发,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他们看重的,是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
硬语盘空谁来听
能让辛、陈二人谈论得如此激烈昂扬的',必定是收复中原、救济天下苍生的大事。然而,他们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只是“硬语盘空谁来听”的结局。“硬语盘空”化用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 ”,韩诗原意是赞孟郊诗歌语言刚硬,这里借指二人铿锵刚直的政治言论。
这些言论尽管益国益民,但是世无知音,治国的良言竟无人采纳。“谁来听”之问,其实是反问,因为辛弃疾明知曲高和寡,根本不会有人来听。这一问,既蕴含着他深深的悲哀,也是对朝廷当权派的严厉指问。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当时陪伴他们的,只有西窗外泛着冷光的月亮。
可无知无觉的月亮怎能听懂他们的谈话,领会他们的心意呢?清冷的夜里,偌大的空间,只有辛弃疾与陈亮在激昂高歌、纵论时势,他们多么孤独、多么落寞!
重进酒,换鸣瑟
境遇的孤独凄凉,压不住志士们的慷慨激扬。夜虽已深,但他们兴致仍浓,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斟酒,一次又一次地换乐。看来,他们是要彻夜长谈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么多的酒,也没能令辛弃疾在醉中忘怀忧愁。相反,在酒的刺激下,他所有的痛苦、激愤之情一下喷涌而出,势不可挡。
事无两样人心别
金人侵占中原,并不断欺压、勒索南宋小朝廷,面对这同样的事实,人心却有分别。抗战派力主收复失地,重振江山;主和派却一心求退,只求偏隅一方。
在辛弃疾看来,这些主和的人简直不可理喻。收复沦丧的国土,这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在南宋小朝廷这里就不行了呢?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陈亮在和词中说,中原的父老大半死去,新生的人忘记了故国和民族,中原将要变成金人的领土。想到这些,辛弃疾悲愤异常,他愤怒地质问主和者:你们究竟要让神州大地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分裂多久?国家的统一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渠侬”,江浙方言中对他人的称谓,这里指临安朝廷的那些当权人物。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汗血”,即汗血宝马,因流汗如血而得名,奔跑如飞。汉武帝为了得到它,曾派二十万大军进攻其出产地西域大宛。“盐车”,《战国策》中有一个千里马拉盐车狼狈不堪的寓言,比喻优秀的人才不能被合理利用。
本应驰骋沙场的汗血宝马却被当作驽马来用,何其不幸,何其令人叹惋!辛弃疾与陈亮的命运就是如此。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后,为抗金复国献计献策,但朝廷却毫不理会。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他屡遭打击,如今已被罢官闲置七年之久。陈亮的境遇更加悲惨。他力主抗金北伐,“独奋迹于草野,诋排众议,倡言恢复”,献爱国奏章于宋孝宗,令其赫然震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忠贞之士,竟然被人“以为狂怪”,几乎被置于死地。像辛弃疾、陈亮一样的人才被埋没、屈辱,而南宋朝廷执政者竟然还虚伪地标榜自己虚怀若谷,招贤纳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2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 “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寻幽探微 男生齐读 分组讨论 品味上片
1.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 “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情读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可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
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 “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 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 女生齐读 思考讨论 略析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 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总结归纳 板书整合 学生齐读
手法:寓情于景 细节描绘 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课外练笔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六)课外延伸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背诵全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相关范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6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1、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2、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bull;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bull;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bull;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bull;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