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长期以来就是小学低段语文的必选篇目,很适合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发现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瓶,可是由于瓶口太小,喝不到水。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把瓶子周围的小石子往瓶里装,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课文内容短小,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掌握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水的过程。
4、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的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会认9个生字,掌握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
2、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水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
教学难点:想象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以及“喝”和“渴”的区分。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瓶子、水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片和故事导入新课
1、出示乌鸦图片。这是什么?
板书:乌鸦
有认识这两个字的好办法吗?
2、你听过或看过哪些关于乌鸦的故事?在你的心目中,乌鸦是一只怎样的鸟?
3、板书:乌鸦喝水,谁认识“喝”字?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4、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自读,小组合作读
1、自己读课文,认识生字。
2、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示:“渴”与“喝”可以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区别。
三、检查:游戏巩固字词,读通课文
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
2、谁能用生字组更多的词语,上来教大家。
3、在小组学习中,你们发现了哪些识字的巧办法?
提示:编谜语、顺口溜、想偏旁、加减笔画等。
4、会读课文了吗?谁愿意读?
四、边读边思,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呢?
1、谁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看看插图,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吗?是哪句话告诉我们的?把它勾出来。“怎么办呢”说明什么?
2、谁把第二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乌鸦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为什么见到小石子就能想出办法?“几颗小石子”行吗?“石块”行吗?
3、谁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⑴、乌鸦想了个什么办法呢?是哪句话告诉我们的?把它勾出来。
⑵、结果怎样?请小朋友一起读出来。
4、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动手乐园
我们来当一当小乌鸦,试试看,能不能喝到水。
要求:一边实验,一边仔细观察,还要小声的说一说发现什么了。
六、说说想想读读,理解重点段落和词语
1、实验时,你们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你认为乌鸦能喝到水吗?
2、出示课文第三段。
⑴、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些词语?一边读一边强调。
⑵、擦掉“一个一个”、“渐渐”。去掉这两个词,可以吗?为什么?
⑶、谁能用动作表示“渐渐”的意思?“渐渐”可以换成什么词?
⑷、出示句子: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渐渐——。
七、深入思考,帮小乌鸦再想办法
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你想怎样把它夸?
2、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谁能比小乌鸦聪明。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又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看看能想出多少种办法。
点拨:如果有……,乌鸦就……;如果遇见……,乌鸦就……。
八、教学效果测评
1、读一读,说一说。
2、自由轻声读,分清“喝”和“渴”,不认识的字向别人请教。再试着加快速度,看谁读得又对又快。
九、拓展性学习
小声读一读短文,不认识的字请教别人。再评一评乌鸦喝水的办法好不好,读了以后你想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做动作表示词语意思:“喝”、“渴”、“渐渐”,拿出瓶子、小石子、指指脑袋表示“办法”等。
2、拿出自己做的乌鸦头饰,同桌说说乌鸦长得什么样?他为什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二、表演:人人变作乌鸦,逐句体会
1、这个故事有趣吗?想表演一下吗?
2、汇报表演,相机指导:
⑴、乌鸦口渴了,心里怎样想?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会说什么话?该怎样读好这一句?
⑵、找到水时心里怎样想?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会说什么话?
⑶、为什么渴不着水?心情怎样?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会说什么话?
⑷、乌鸦渴不着水,心里怎样想?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会说什么话?
⑸、乌鸦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会说什么话?
⑹、乌鸦是怎么做的?
⑺、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这时,它的心情怎样?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会说什么话?
三、读读背背:谁读得好,谁背得快
1、表演得真好。把课文连起来读读,看看读得怎么样。
2、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3、小乌鸦现在遇到一道难题: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很快地背下来?同桌商量一下。
4、背给同桌听。
四、写字
1、今天会哪几个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2、谁当小老师,教教这些字怎样记?
3、提示容易错的地方。
4、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5、希望老师教一教哪个字?
示范:找、可
6、巡视、指导,表扬姿势端正、写字漂亮的学生。
五、教学效果测评
轻声读音节,看看连成什么词,再写下来。
六、拓展学习
轻声读故事,想想小鸡遇到了什么困难。想想小河周围可能有什么?小鸡可能会遇到谁?你能帮它想多少种办法呢?
七、作业
1.抄写字词。
2.回家把本课的故事表演给家长看。(自选)
板书:
19、乌鸦喝水
水不多,瓶口小喝不着
见石子,想办法……
扔石子,水升高——喝着啦!
一年级下册教案2
第一课时
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课件。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小结出方法:
1、想加算减: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5等于13,13减5等于8.
2.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3.10—2=8 8+1=9即:11—2=9
lO-5=5 5+3=8即:15—3=8
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二、复习减法表。
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三、复习加、减法应用题。
让生观察图形,尝试自己编题.根据生编题情况,师再出示课本第95页第6题:
1.蝴蝶和蜻蜒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蜒有多少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要求蜻蜒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3)列式解答。
2.有蝴蝶8只,蜻蜒16只,蜻蜒比蝴蝶多几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用减法算?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蝴蝶比蜻蜒少几只?)
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3.你还能提怎样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分析列式解答,并强调为什么用加法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 14-6 12-3 16-9 13-6
11-9 12-4 13-9 14-8 14-5
14-7 11-8 15-6 1l-7 12-7
16-8 13-5 1l-3 18-9 13-8
3.比大小.
15—7○12—4 16—9○13—8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lOO以内的数,掌握IOO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使生比较熟练地口算lOO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lOO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数的组成、顺序、比大小的课件、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加、减法。板书课题:lOO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填空题: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
(3)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4)100里有( )位数,1在( )位上.
2.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lOO.
(3)从48起,两个两个数到60.
(4)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三、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出示计数器)
分别拨45、33、60、lOO四个数
(1)指名读数后,写在黑板上.
(2)这四个数里,两位数是几,三位数是几?
2.发散练习.
(1)45的个位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的个位也是5?
板书:15、25、35、45、55、65、75、85、95。
(2)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一)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谁能拨出来?
板书:ll、22、33、44,55、66、77、88、99.
(3)60这个两位数有何特点?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是0的两位数?
板书;10、20、30、40、50、60、70、80、90。
(4)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的数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100,三位数)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51○47 59○71 58○85 98○92
问:两个两位数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十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再问:如果两个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如果一样大小,再看个位数,个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3.课堂练习。
课本第95页1、2、3、4补充完整。
五、复习20以内加、减口算题,100以内加减口算题。
14-5= 15-9= 16-8= 7+8=
12-5= 6+9= 11-9= 13-4=
25+3= 47-5= 34+20= 25+8=
47-9= 68-50= 85+5= 74-5=
说一说怎样算: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复习100以内的笔算。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应注意什么?(注意三点: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进位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l,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只有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课本第96页第7、8题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元角分的认识
复习目的
1、使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有关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1.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今天我们来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板书:元角分的认识。
2.师出示面值1角、2角、5角、1分、2分、5分,1元·...人民币
(1)说出各人民币的名称.
(2)回答它们间的进率.
①1张2元可以换几张1元?
②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
③1张1元可以换几张1角?
④1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
⑤1张1角可以换几张1分?
(3)总结进率
(4)1元2角=( )角15角=( )元( )角
3、课本96页第9题填写完整。
二、课堂练习。
1、课本第96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图形分类统计
复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1.课件:位置图及对话内容、统计图.
2.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七巧板。(课本第94页第2题图)。
(1)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
(2)你能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吗?
二、复习分类。
出示课本第94页的图形。
师:该怎么分呢?
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三、练习巩固
1、课本97页第14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2、课本98页第15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4.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她们分别可能套中哪个圈?
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都与艺术有关,有的反应的是民间传统艺术,如《口技》,有的反映的是乡间戏剧,如《社戏》,有的反映的是舞蹈艺术,如《安塞腰鼓》、《观舞记》,有的反映的是绘画艺术,如《竹影》,所以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应引得学生初步了解艺术,通过阅读,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有意识的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的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中,在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中,都有艺术的影子。
语言艺术需要理解、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目标:
1、了解每篇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常识。
2、识记并理解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积累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对文化艺术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4、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
1、积累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对文化艺术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2、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6社戏
鲁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一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知道植树的好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知道植树的好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植树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哪一天吗?在这一天里你想做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植树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加字。
2.同桌互读。拼音、汉字对照读,检查是否读正确,读对了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她。有读错的地方,你来帮他改正。
3.说说课文共几小节?指名分节读。思考:每节都写了什么?
4.学生齐读。
5.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识字游戏
1.出示文中要认和要写的字。
(1)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2)说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在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互查:听听哪个字音没读准,你能当“小老师”帮助同桌吗?如果同桌都读对了,你就在他的书上画一朵小红花。
(2)指名读,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教师随机正音
翘舌音:植春厂
平舌音:色走
(3)教师随意指生字,考考学生是否会认
3.巧识字形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吗?
(1)四人小组讨论识记字法。(鼓励学生结合字形和字义/歌谣/谜语巧识巧记)
(2)找一个学习伙伴,把你记住的字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3)汇报交流识记方法
师: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可以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也可以让同学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老师”提出问题)
4.巩固生字:
(1)摘桃游戏:黑板上画一棵大桃树,结满桃子,每个桃上有一个生字,学生摘一个领读,再齐读,再让大家组词/说话。
(2)找朋友(拼合体字:让/河/多/坡/植)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化理解
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是在向我们介绍植树的好处。
生:读后汇报,第3、4小节
指名读第3小节
师:科学家怎么说的?(出示绿树制造空气的课件)
师:在这样舒适美丽的环境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甜蜜、幸福
师:试着读读,谁能读出这种感情(生练读)
指名读,生评议,再指名读,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全班齐读。
师:读懂了什么?(出示课件:一棵树一点绿,千棵万棵一片绿课件)
师:这些树染绿了祖国的大地,多美啊,谁来读读。请学生推荐班上读得好的2名同学读。
师:大家来和他们比一比(全班再读)
师:你还请哪位同学读?(请一位读得少的同学读)激励男女生比赛读,读后选一人评价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植树还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汇报:防风固沙……
3.哪些地方可以植树呢?
自由读第二小节组
师:通过读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老师根据回答板画:荒滩、河岸、山坡、路弯……
师:哪个词不懂?理解“安家落户”
4.师:春天到了,走,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植树。(播放:小树快快长的歌曲)齐读:第1、5小节
师:同学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兴奋
师:读出愉快,坚定的语气,重读“走”字小组比赛读
5.请同学们快到黑板前面,画出你们植的树。(生到老师板画的荒滩、河岸……等处画出大大小小的树)
师:座位上的同学讨论我们的学校和家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栽树种花。
汇报:
6.全文美读、背诵。
(1)齐读全文,边读边想像祖国美丽的景象。
(2)试背诵课文
7.思维拓展、口语训练
出示课件(1)观赏树林为我们遮风挡沙,挡住洪水的图片。模仿课文3、4小节编儿歌。
如:妈妈说:
树林可以为我们挡住风沙……
师:(配乐读全文)今天我们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祖国大地上到处都会有挺拨的大树。
二、指导书写
1.学写:亲、老
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生认读)出示2个字的笔画顺序(学生书空)
指导观察两个字的占格位置(学生观察每一笔占格位置)
老师范写,讲解(一笔一笔跟着)“立”字旁要写得扁些
2.学写“走、河、户”
出示田字格生字“走、河、户”(学生认读)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字占格位置,老师边听边写(学生可以上台说一说,笔画及占格位置)
师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3.学生自主学习写“让、工、厂、多、今”
出示田字格中生字,(小组讨论每个字占格位置,学生自己练习书写。比较“今――令
板书设计:
3、我们去植树
净化空气
染绿大地
《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今天我在教学《我们去植树》一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做了一些引导:
一、抓住课题,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教学时我通常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上课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如果把前面一个字"走"去掉,意思有什么不同吗?(2)读了这个课题,大致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现了"加上一个‘走'字,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没有‘走'字,只是讲‘我们去植树'这件事,没有叫别人一起去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一读课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诗歌是写与植树有关的内容。""这首诗是号召别人一起去植树的。""这首诗歌是写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去植树有的。"此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诗歌,看看自己想得对不对。读完以后,有学生提出了补充意见:"这首诗除了叫人们去植树,还写了植树的好处。"于是,我让学生拿起笔来找一找,哪几个小节写了植树的好处,在这个小节前面作个记号。学生很快找到了第3、4、5、小节。"那么剩下1、2两个小节又是写什么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诵读感悟"环节。
二、抓关键词句,指导感悟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对于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而言,也有能够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能统领全段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第1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来体会植树的季节和少先队员参加植树造林的快乐心情。而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体会"轻快的脚步"时,一个学生认为"冬天过去了,春风来了,人们脱下厚厚的、笨重的棉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装,要加快脚步趁着美好的春光植树所以脚步显得很轻快。"而他的同桌则认为:"轻快的脚步还说明他们心情很高兴,因为感到高兴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所以脚步就显得很轻快。"而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则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来展开想象,促进感悟。学生们还想到"少先队员们在学校操场边植树。""少先队员们在小区里植树。""少先队员们还在公园里植树。""少先队员们在江河边植树。"......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那些植树的少先队员们就已经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边走来,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于是,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一步真正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可以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也可以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一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演唱歌曲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3、让学生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歌曲伴奏谱和动作,并能简单地评价他人的演唱和演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这是什么》的演唱,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
(2)自己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对他人的演唱和演奏能简单的作出评价。
2、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钟表走动的声音要唱的轻巧、短促;
(2)能协调的做到边打节奏边唱或边表演边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是钟表。今天我们就唱一唱这首谜语歌——这是什么。”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加入伴奏音乐,老师要唱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在老师演唱的'时候,请大家判断一下歌曲的节拍,也可以自己跟随音乐拍一拍。
2、朗读儿歌
3、问:“嘀嗒嘀嗒是什么声音?”(钟表针走动的声音)
“你能模仿一下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的要轻巧、短促。
“当当当又是什么声音?”(钟表报时时的声响)
“请你来模仿一下。”注意这个地方有空拍,要读的准确。
4、将两句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老师指导。
5、加入电子琴节奏伴奏,一起把整首歌词读一读,速度可稍慢。
6、玩整地欣赏一遍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7、跟随音乐轻声哼唱一遍,不加歌词,只哼旋律。
8、跟琴试唱,老师指导。注意“嘀嗒”处要唱的整齐轻巧;还要注意学生的吐字咬字要清楚。
9、加入伴奏音乐唱一唱,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学生的声音。
三、创造表现
1、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节奏型打一遍或者是自选节奏但要按节拍打。打玩后,请小朋友们互相评一评,看看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
2、分小组表演歌曲,一组唱玩后,请同学们对其他组小朋友的演唱作一个评价,然后再给自己的小组提出改进的建议。
3、最后再请大家一起把整首歌唱一遍,加伴奏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加动作表演,展示。
四、完美结课
建议: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响声,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为发出的等等,下节课进行汇报、展示。(如果需要道具可以自己准备)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听、做,下节课看谁表演的响声最精彩。
教学反思:
以谜语导入,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比上节课的学习气氛好很多,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同学走神,所以,整节课中,多处出现律动,可以说各种律动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头部的律动,左右摇头,点头,左转右转,这些动作都不难,但是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们跟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做上述动作,就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耳、眼、头、脑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得好。其次出现的是学习闹钟的秒针和钟摆的律动,学生的动作虽然不那么协调灵活,但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准备,而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的律动是创编歌表演的动作。让学生听录音随意表演,边唱歌曲边律动。在巩固歌曲的同时,又更深层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并且使孩子们显得更可爱更活泼,更富创造性。
一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了解五官的形状与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抓住五官的特点并表现的能力。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的五官的不同,从而了解五官的特点与差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脸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大胆画出自己的相貌,抓住五官特点,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找出自己五官与同学的不同,了解五官的差异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面貌。
教学准备:
镜子、表现工具(自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1、游戏:首先所有学生闭上眼,趴在桌上,然后选4位同学藏在面具后,让大家认是谁。
问: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吗?
问: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下子认出每个人是谁?
生:学生会从服装、头发、空缺的'位置来判断。
教师引导:露出眼睛、眉毛,脸。
问:每个人区别最大的是哪里?
生:脸。
二、观察分析,了解自画像。
1、了解人们的相貌的区别。
师:为什么老师能区分大家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所以老师认识我们。
师:是什么不一样呢?
生:是五官、脸形、发型不同。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特点?
生:我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扎着两个翘翘的辫子。(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互相讨论、观察)
2、出示课题:《画自己》
3、你认为自己什么表情画起来最好看:(对镜子做表情欣赏,请几位表情生动的同学上台表演)。
4、欣赏课本范作,观察不同的表现方法。
问:小朋友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样?(边欣赏边分析表现形式)
学生的回答不能确定。
5、赏析徐悲鸿《自画像》
师:看看画家笔下的自己。知道徐悲鸿吗?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留学欧洲学习西方油画,回国后结合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他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
师:知道这张画是用什么画的吗?
生:油画。(教师提醒)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1、学生作业。
师:你们想怎样画自己?(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自己最美的时候。
2、带了小镜子的同学可以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做出一个表情试试。别忘了抓住自己五官的特点。
3、本课时完成基本形的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画自己,并剪下来,粘贴到一张纸上,全班同学的集体照。
增强集体意识,感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教学重点:画好自己,并剪贴。
教学难点:大胆表现,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剪刀、胶水、一张大纸。
1、以头部为主,主要表现面部特征。自由作色,大胆表现。
2、及时表扬落笔肯定、表现大胆、画出自己特点和个性的作业。
3、对表现拘谨的孩子作鼓励性指导。
四、欣赏评价及教学延伸。
1、点评:选3-4张较好的画,请作者自己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
2、学生评价。
3、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
4、把所有作业贴在大纸上。
师:这是我们全班的集体照,长相不一样,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
一年级下册教案7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规律的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事物(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六一节快到了,老师听说学校里要准备搞一次联欢会,每个教室都装扮装扮,看这些小朋友已经在自己装扮的教室里跳起舞来了。出示课件联欢会动画。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彩旗,灯笼和花朵。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不是,是有顺序的。 是的,它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想不想找一下他们的规律呀?(想!)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领着学生认读
二、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 课件出示彩旗图
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都猜的是红旗,来看看对不对。猜的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因为小旗是按照黄色,红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黄旗的后面是红旗。小旗的规律是按1面黄旗、1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让学生明白1面黄旗1面红旗为一组,这样的一组重复出现。)
2、 课件出示小花排列图
教室里还有小花,它的排列是怎样的,你发现了什么?是否也有规律? 我们发现小花是按照1朵红,1朵紫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3、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彩旗,小花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摆放和小朋友队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是的!它们都是重复排列的。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领着学生读一读。
说的真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一个后面都应该摆什么颜色吧?出示刚才的联欢会动画。
通过观察,发现灯笼是按照红蓝蓝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红色的。小朋友是按小女孩,小男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小男孩。
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真替你们感到高兴。
4、那利用你们明亮的眼睛来看看下一个是谁吧?先观察图形,找到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讨论什么颜色?同学们发现的真快,立马就能找到它的规律,那我们一起拿出你们的图形来摆一摆吧,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教师巡视,检查每组摆放的规律,及时给他们表扬与赞美。你们的小手真是太巧了,能摆出这么多的规律来,那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快速的.整理好你们的图形,看看谁能第一个看到老师的作品。
5、出示一组碗的摆放。让学生先观察它的排列规律。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也可以从数字的排列规律入手。
可爱的鸡妈妈领着她的小鸡也来到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出规律填出数来吗?出示课件。
三、 知识运用
1、 摆一摆,填一填。
从图形观察,也可以观察小棒的个数。
2、 接着画一画,填一填。
3、 画一画:拿出准备好的作业纸,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形成一定的规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吧!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赞美!
4、猜一猜后面是什么?出示图形
(1)想一想有什么规律,并将后面的空格补充上
(2)应该涂什么颜色?
归纳总结:找图形变化的规律按照颜色的重复特点和形状的重复特点找规律。
四、 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并且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规律。
做动作,找规律:先发现小朋友是如何做的?
再找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我会创造规律。
好,请一位同学把你创造的规律表演给大家,请你发号使令带领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好,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倒数5个数,一起来看他们创造的规律!
太棒了,大家都非常的开动脑筋能够创造出很多的规律。
五、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一起来说一说吧!
看着板书回顾今天的内容。
其实在生活有很多的规律。看看谁最善于发现,你注意到生活中的那些规律了吗?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这节课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规律美的眼睛。回到家把你发现的生活的规律告诉爸爸,妈妈,和你的好朋友好吗?看谁最善于发现美,创造美。这节课我们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板书
重复排列的规律:1面黄旗1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
1朵红花1多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
灯笼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
小朋友女男为一组重复排列
一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积累“郊游”、“愉快”、“心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心愿就是愿望,想要做的事。你有什么心愿?
2、月亮有什么心愿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使他们能够读准字音,通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摸认,纠正自己读的错误的地方。
3、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认识词语
1、摸读词语。
郊游、愉快、心愿、照顾
艳阳天、自言自语、商量商量
2、跟老师读词语。
3、有不懂的'词语提问。教师讲解。
四、朗读课文
1、请学生朗读。
2、自由朗读。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3月4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懂得体贴和照顾父母家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懂得体贴和照顾父母家人。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有一个心愿,我们来看看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二、1~2自然段
1、读一读。
2、“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自己跟自己说话。
3、这个时候,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三、3~8自然段
1、读一读。
2、请两位同学,把珍珍和妈妈的对话读一读。
从对话可以看出,珍珍的心愿是什么?
在家里照顾妈妈。
3、这个时候,月亮的心愿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明天还是下雨吧。让珍珍照顾妈妈。
四、有感情地朗读
请3位同学,扮演月亮、珍珍和妈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小结
最后月亮和珍珍的心愿都实现了吗?我们下一节课来看看故事的结局。
一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一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1、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2、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3、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一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4、通过认识100以内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数数方法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应是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展示台、给每位学生准备数量为100的物品。
教学设计理念:
向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并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0—20),谁能从0数到20?(一生数,其他拍手),谁能接着往下数?(2—3名接着数,到70过后师示意全班齐数并齐拍手)
2、师: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数数,你能说一说吗?(略)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的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知识。〕
3、师:我们班共有多少位同学?(65位),自己亲自数一数。(学生站起来数班级人数。)
师: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学生汇报,肯定有不一样的)
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其他同学跟着一齐数,结果是65位同学。)
师:在刚才数人的时候,39的后面是多少?49的后面是多少?59的后面是多少?你怎么想的?
师总结数的方法: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数班级人数,体现数数的方法: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同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二、实践操作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数。数什么呢?数的东西就藏在你们的抽屉里,快拿出来看看吧。看看自己都拿到了什么物品?喜欢吗?
2、师:现在听清要求,请很快的数出10个物品放在桌子上,放成一堆,仔细观察,10个呀,就这么多。
师:请你再数10个出来。
师:现在是多少了?
师:再仔细观察20个这一堆,20个就这么多。
师:请你把袋子里的物品都倒出来,想想,刚才10个一堆,20个一堆是那么多,再观察一下你面前这一大堆,猜猜这一堆大约有多少?
生猜(略)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数一数。(学生开始数桌上的物品,有糖、枣、沙枣、棋子、小棒、铅笔、玉米粒等。)
3、学生汇报数的结果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还有十个十个数的?)
师:刚才谁都数的是100?请举起手。其实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每个袋里的物品都是100,你们数对了。(学生高兴地欢呼。)
师:有的小朋友没有数对,我们给他找一找数错的原因好吗?
学生寻找出错的原因:
1、点的和数的不一样快
2、数的物品太多,有时稍不专心会忘。
3、转整十数时不知道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学会用多种方法数数,渗透估数的方法,体会准确数出物体个数的方法,体现数是数出来的。〕
4、师出示100粒大米。谁来猜猜这些大米是多少粒?(生猜)
师:看着这100粒大米,再看看周围同学桌上的100个物品,老师有些不明白,都是100,为什么有的'堆大?有的堆小?
生:因为有的物品大,有的物品小。
师:刚才的100颗糖,100枝铅笔,100粒大米……我们都可以用数100来表示。(板书:100)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提高估数的能力。〕
三、探索活动
1、接数,数的组成
师:请你数出35个物品,怎样摆放让人一眼看出来。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小袋和皮筋。(师事先在物品袋里装了小袋和皮筋)
生数并摆出35个物品来。(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名摆铅笔的学生到展示台前展示,再请一名装小袋的学生到展示台前展示,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同桌相互检查,改正摆放错误。
师:看着你们的35个物品,同桌相互说说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板书: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
师:请你从35开始继续数物品,一直数到42个。
师请一名数小棒的学生展示42根小棒的摆放方法。说一说4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板书: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的组成〕
师:从45数到63,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请一学生说一个数,大家接着数。同桌再互相考一考。
师:从88数到100,能行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并会从任意一个数接着往下数〕
师:同学们数数越来越好了,老师这儿有几幅图,一起来看看。课件分别出示汤圆图和钢笔图。
⑴说出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共有多少个汤圆?(课件出示答案)
⑵表示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说说想法,一共有多少枝钢笔?(课件出示答案)
2、估数、数数、100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动态的百羊图
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只羊?(生猜)
师:到底有多少只呢?你来数数吧!(动态的羊不好数,羊多不好数)
师: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生想办法)
师:出示把动态的羊10个10个圈起来,用栅栏围住,现在我们再来数一数。(生很快数出是100个)
师:怎么这么快数出来了,生说出数的方法:10个10个数,数了10个十
师:10个10是多少?板书:10个10是100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进一步渗透估数的意识,体会10个10个数的优越性,并认识10个10是100,理数100的意义,突破知识的难点。〕
一年级下册教案1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一年级下册教案1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怎样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统计的知识,来帮助小朋友整理这个盒子。(板书:统计)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
(如果学生说先把三种图形分开,再一种一种数出个数。可以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演示这种方法)。
(2)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指挥学生看书,仔细看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统计三种图形个数的`,其中一名学生做什么事,其他学生做什么事,你也能像图中的学生那样统计吗?
4人一组分组活动,一人报名称,其他三个人记录。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展示和交流学生记录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谁记得清楚又方便?(画“√”)
老师讲解画“√”表示1个图形.有几个“√”就是几个图形.你会用画“√”的方法记一记吗?(学生再用画"√"的方法记录一遍,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4)提问: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面的表面国吗?统计表里的“一共”这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集体交流时提问:(1)从统计表里能知道点什么?(2)除了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和一共的个数以外,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在统计之前,同学们要想好用什么方法统计,如果是小组统计,要分派好每个同学的任务,一般选用画“√”的记法记录统计结果比较方便,最后完成统计表,从统计中我们不仅可知道统计的结果,还能想到许多问题。
三、完成“想想做做”1
完成“想想做做”1。
1.四人一组,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要求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并把记录的结果填写在表中,老师解释表中的“文具”栏里定的是文具的名称,“数量”里只要把整理的数据填进去就可以了。
2.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看边分、边记。
3.集体交流,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种文具多?哪种最少?
一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两个偏旁部首。
3、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教育学生从小要懂得爱护环境。
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书感悟到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联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上第1幅插图)图上画了什么?环境怎样?
这只小熊的表情怎样?
2.(出示第2幅插图)图上又画了些什么?有哪些动物?环境怎样?这只小熊的表情又怎样?
3.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将学的这篇课文,就能一一解答你们的问题。
5.齐读课题。“这儿”在哪儿呢?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要求:画生字词和小节号,把生字字音读准。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读,想想: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音节?
(2)正音。
后鼻音:空、像、零、荒、停、梦
鼻音:年。边音:零。平舌音;座。
(3)带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人课文中,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出示长句子)
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
小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
(1)教师教给学生长句停顿的方法。
(2)指名读,读出停顿。
(3)齐读句子。
6.再用老师教的方法读读其它的长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这儿”在哪儿?“这儿真好”是谁说的?
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3.读完课文后,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教学生字
1.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字音o
2.教学“穴宝盖”、“撇刀头”。
3.自学课后生字笔顺表,并描红。
4.你能给哪些生字组词?
(1)仔细观察字形,想想哪些生字的关键笔画要注意?
(2)师重点指导:
象:中间的“口”要写扁些,让出空间给下面的笔画。
年:第五笔横要写长些。
玩、呀、极:要写得左窄右宽。
(3)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设计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座(zuo zhuo )年(lian nian )
呀(ya a)停(ting tin)下
二、比一比、组词。
象( )呀( )玩( )年( )
向( )牙( )元( )连(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读书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画有荒岛背景的图片、彩笔、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
2.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从哪儿感觉到小熊并不高兴?你能想象小熊孤零零的.样子吗? ’
4.这是个荒岛,那么岛上会是什么样的?
5.让我们把小熊孤零零的心情给读出来。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小熊是多么希望身边能有朋友啊!它是怎么做的呢?自读第2、3自然段。
2.小熊是怎么做的?通过向云涧问,它明白了,它到底明白了什么呢?
3.小熊是怎样种树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那么我们把小熊用力种树的样子读出来。
齐声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的第2句话。
4.现在,荒山变成什么样了?你能想象出来吗?
5.对于小熊明白这件事,你明白吗?种树与找朋友有什么关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让我们来读读4~6自然段。
四、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范读第4~6自然段。
2.现在小岛成了什么样了?小动物怎么说的?读读书上有关句子。
3.小动物都说这儿真好,“这儿”好在哪里呢?小动物喜欢这儿吗?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7 .指导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4.面对此情景,小熊高兴极了,谁来当当这只小熊?
5.那么种树与找朋友有关系吗?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聪明的同学会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6.有感情朗读第4—6自然段。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多有趣呀,我们今天就将发生在小熊身上的事画成动画片,演给大家看,好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再听录音故事,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这画面。
3.自由组合来创作这部动画片,自己和别人分工合作,比一比,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生合作创作,师巡视指导。
5.指名上来一边展示图一边讲自己画的小熊故事。生评议、
评比。
6.通过读课文、画图画,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设计
(一)选字填空。
1.座 坐
我在汽车上,把( )位让给了老爷爷。
上课时,我们要( )好听讲。
2.象 向
我们要( )榜样学习。
大( )的鼻子真灵活呀1
3.玩 完
写( )作业,我们才能( )。
板书设计
荒岛一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没有朋友)(有朋友)
一年级下册教案15
设计理念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随机现象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用图或表的形式呈现,对这些事件和现象的了解能更清楚、把握更准确。教师在本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探究发现不同的记录方法,获得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体验。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例题2。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例1的学习中,学生统计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里的信息,如各种水果的数量、各月出生的人数、各种图形的数量。在这些事件里,统计的对象信息已经呈现,只是数据尚未知道,所以采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就能得到数据。例2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和收集数据,通常是在事件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时采用的。学生要掌握随机收集数据的方法,体验简单的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教材同时出现有频数范围的条形统计图,完善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体验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3.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有要完成的统计图表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设置矛盾。
课前仍然播放动画片《蓝猫》的主题曲,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哼唱着。
师:同学们一定记得蓝猫改行做什么啦? 生:水果店老板。
[意图: 利用儿童喜爱的蓝猫,把上节课意犹未尽的情境延续过来,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凝聚到教学内容上。]
师:蓝猫刚开张,生意就火暴。瞧!它今天卖出多少水果呢?
课件演示:苹果、甜瓜、桃和梨一个接一个无序地消失了。
[意图: 此时学生并无意识也无能力分类计数,只是在观看课件演示时数了数一共卖出的水果个数。教师先不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而要利用这个情境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
师:真不错!你们都关注到了蓝猫卖出的水果总数,有谁还知道每种水果各卖出几个呢?(生一片茫然。)
师:哦,大家都没数清楚!这是为什么?
有没有办法知道卖出的各种水果分别是多少个呢?
[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会想到分类数一数,教师再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对于随机呈现的信息无法分类计数;学生也可能想到把水果画在纸上,教师及时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看谁想的办法最简单、最清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思考片刻后,四人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很多种统计的方法,是否可行?哪种更好?我们亲自试一试。老师也特别想参加这个活动,我来看着屏幕给大家报出每次卖出的水果名称,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结果记下来,好吗?
2.学生操作后全班展示记录方法。教师适当地多请几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① 简笔画顺次记录;② 简笔画按四行分类记录;③ 用阿拉伯数分四行记录;④ 用或○等不同的符号记录;⑤ 用正字记录;⑥小组分工,每人负责数一种水果。对不同的方法,教师都一一点评,给予肯定。]
4.比较评价。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现在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打或画○或写正字 ,都是分类记录的,很清楚。而写正字更方便记录和数数(五个五个地数)。你知道这种先分类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生:先在每行的开头写苹果、甜瓜、桃、梨,或画出简单的图样,再听同学报哪种水果就在它的后边打或写正字 。
[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中检验各自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交流比较得出简便易行的统计方法分类用符号记,并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记录方法。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据信息的敏锐直觉,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独立完成统计图表
1.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把蓝猫卖出的水果个数填在统计表里。
师: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蓝猫今天卖了9个苹果、4个甜瓜、8个桃、6个梨。
生2:我知道蓝猫今天一共卖了27个水果。
生3:我知道蓝猫今天卖的苹果最多,甜瓜最少。
生4:我还知道蓝猫今天卖的桃和苹果就差1个。
师: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的信息。
小结:当卖出的水果不可能分类计数时,我们开动脑筋,想到了边卖边用符号分类记下来,最后把数出的结果填进表格里,这个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就是统计。
2.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图中涂小格表示各种水果卖出的个数。
师: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的方式,还可以用涂小格的方式来表示,
还记得叫什么吗?(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怎么涂?学生汇报制作过程,强调每一小格代表一个数量。
教师呈现有频数范围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与之对比,感受频数带来的方便。
看图提出问题并回答。
[意图: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统计图中描述数据,感受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优势,而且让学生体验和经历发现信息、分析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火花不断迸发。]
四、联系生活,形成技能。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的事情都需要统计来帮忙。请看课本P974调查我班每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该怎么统计呢?
[预设:有的学生建议全班按顺序一个一个报他喜欢的交通工具,大家在纸上用符号记录,然后数一数填在表里、涂在格里;也有的学生建议直接分类举手或起立统计;还有的学生说先在每个小组做统计,然后全班再整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分五次起立,数数,填表、制图。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数出每种情况的人数整理在图表中的,什么情况下必须先用符号来收集数据呢?我们一
生1:我想统计红色的汽车有几辆,黄色的有几辆,白色的有几辆。
生2:我想统计往这边开的有几辆,往那边开的有几辆。
生3:我想统计轿车有几辆,面包车有几辆,公共汽车有几辆。
师:汽车在行驶中,我们能不能让它们都停下来,分好类再数数呢?
那就得采用什么方法?
[意图: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先用符号记下来再数数的统计方法很少,教师利用马路上行驶的汽车这一场景,除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外,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使用这种统计方法的机会,体会符号记录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呢?
[预设:学生会例举到统计自己的各类文具、班级课程设置等,这些事件都是静态的,可以分类计数;教师还可提示学生在校门口统计自己来上学的有多少人,家长送的有多少人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由于这是动态事件,所以要先用符号分别记录,或小组合作分工计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制成统计图表,]
[意图: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能派什么用处?不同情况下选择怎样的方法来统计呢?空洞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在这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既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布置作业玩一玩。
师:(拿出一个小正方体)观察6个面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面是红色的,两个是黄色的,还有两个是绿色的。)
师:(随意一扔)什么颜色的面向上?再扔呢?看来什么颜色向上还不一定呢!想玩一玩吗?回家和爸爸妈妈每人扔5次,共15次,可以统计什么?生:红色面向上的几次,绿色的几次,黄色的几次!
师:明天我们交流的时候,你估计大家的结果会一样吗?为什么,这里还有学问呢!以后再学。
[意图:这个作业是让学生轻松活动,父母的参与既能放松学生的身心,和孩子多些情感交流,又能帮助他们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为以后的学习埋了伏笔。]
设计思路
教材的例1已经教学了最初步的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例2重点放在用符号收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在这些事件里,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
本设计用动态的形式呈现蓝猫卖水果的情境,目的有二:
1.突出多样记录方法的教学。
蓝猫卖出的苹果、甜瓜、桃和梨一个接一个无序地消失,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不可能把卖出的水果直接分类计数,而是要逐个记下卖出的水果名称,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随机事件的情境中。随机事件里的信息往往是陆续出现、稍纵即逝的,随时记录、保存出现的信息才能保障数据正确。本设计由一个人报水果名称,其他人作记录,教学收集信息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记录方法必定会多样: 有人边听边画,听到一个水果的名称就把它画出来,于是画出了一串图形;有人把四种水果分开记录,最上面一行画苹果、第二行画甜瓜、第三行画桃;最下面一行画梨;还有人使用简单的符号(如画)把四种水果分类记录。
本设计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评价他人的方法,借鉴比较好的方法。上面的第一种记录,每种水果的个数还得分类数一数才能知道;第二种记录,四种水果的个数已能清楚地看出来了,但边听边画图形还不是最方便的方法,时间会来不及;在第三种记录里不仅容易看出各种水果的个数,而且画符号比画图形方便,是较好的记录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记录信息使用的符号,可以画,也可以画或丨等,只要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画,都可以。通常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信息。特别要突出的是正字,一字五笔代表的是五个信息,易画又便数。
2.突出两种统计方法的区别。
延续例题1蓝猫卖水果的情境,便于学生对比同样是数水果的个数,摆在橱柜里的是静态的,它可以直接分分类、数出结果;而卖出的一个个水果,是无序动态呈现的,只能先用符号分别记录下来,最后再汇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这种体验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里获得数据,开展统计活动。例如,新授之后的巩固练习就是在简单的调查中开展统计活动的,可以分类直接计数,也可以先画符号记录再数数制图表,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要先进行调查,收集需要的信息,再经过整理加工,获得数据才能填绘统计表图。体验和初步学会用符号记录信息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补充的例子和布置的作业都有所侧重。
【一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插秧教案02-13
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教案02-10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24
一年级下册教材教案11-23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12
一年级下册识字教案07-30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一年级下册《春天》教案02-14
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