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悟“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启发,明白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感悟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这个人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钓鱼
得意,放鱼,依依不舍,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
延伸阅读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通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兴奋
放鱼回湖沮丧
受到启示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东莞市师范学校沈诗平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接下,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初读课丈,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学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成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主导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突破常规,让学生板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六、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七、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八、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九、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三、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思考: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 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 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 蚊 后鼻音:埂 衡 蝇 抢翘舌音:舌 多种形式练读、巩固
(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4)工有11个自然段
(5)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按“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写(板书)
三、学习课文第一、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陶行知见到了怎样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区别“一个”和“一群”
2、齐读第一段
3、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只有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 放飞蜻蜓。) “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次,表现出了孩子怎样的心情?(赶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激起悬念师: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迫不及待(指板书的课题)蜻蜓“放飞”掉(彩色粉笔加着重号)?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 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 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 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
2、完成习字册
五、课后作业:继续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巩固)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 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2、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3、谈话导入,学习新课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自主研究性学习(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
(一)自由朗读第二段
(二)讨论:★孩子们为什么乐意放飞蜻蜓?陶行知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怎么说,怎么做,找到句子读一读,理解)
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2、陶先生说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利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先生不拿架子,尊重孩子。“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征求意见。)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介绍蜻蜓的身体构造,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放了,好不好?”(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仔细讲解)★孩子们听了陶行知先生的谈话,对蜻蜓了解了吗?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知道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了解了蜻蜓的身体构造,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饥饿的时候吃掉自己的尾巴,尾巴回再生。眼睛是复眼,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练读孩子们说的话,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讨论后交流
(四)教师小结
(五)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三、理解深入,再次朗读第三段
1、师: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话,孩子们乐意把蜻蜓放飞吗?
2、引读第三段,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自己加上动作)
3、想象说话:孩子们目送着蜻蜓展翅飞翔,回怎么说?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把你了解带的蜻蜓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3、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查阅相关资料验证。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②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四人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小组评价,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分组学习。
三、检查学习结果:指名读课文,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环绕世界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
②出示课文课件,学生朗读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20xx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③学生配乐朗度地二自然段,并齐读最后一句话: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你对作者的选择有异议吗?
④出示作者小资料揭示课题: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齐读课题,认读“侣”。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
二、读书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①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⑥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过渡语:作者不仅爱书,而且会读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师随学生回答总结板书(揣摩、续编、品味、梳理、想象、判断)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3、诵读名言,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师生互读。
4、作者号召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学习。
3、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
板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 故地
惊喜 收获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师恩难忘-教案教学设计不错
课文的第二段。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一段,感知田老师令“我”难忘之处。
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拟订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读通课文,练习分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知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曾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2、师恩难忘
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过渡:到底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默写生字:
娓 炊 歇
叨 诲 姥
(1)指名到黑板上默词,评议。
(2)互评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4、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解。
三、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指名回答)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师恩难忘,师恩难忘-教案教学设计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识字,学习写三个生字。
2、创设情境,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了解大海为人类做了许多贡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媒体:
计算机软件,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浪娃娃。上节课我们练习了正确读文、认字。现在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课文,谁能读正确,就给谁画。
(二)复习认字:
1、认字、解困:
出示生字:浪 树 清 应 该 着 好 欢
1 2 3 4 5 6 7 8
笑 了 几 科 机 发 电
9 10 11 12 13 14 15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用卡片互相读生字。
(3)指出不会读的字号,大家帮助记忆。
2、同桌同学做拍卡片认字游戏。
(三)学习写字:
1、学习三个生字是:几 机 电
2、学生想办法记生字。
3、学生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的三个生字,说出怎样才能把字写好?
4、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好?
5、教师范写:机
6、学生评价。
7、学生们练习描两个样子,练习写一个。
8、将一名学生写的字展示出来,大家评价并修改。
9、请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字,如果不满意再写一个。
(四)有感情读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2、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浪娃娃,你们想看看吗?(放录像)
你们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1)哪个自然段写的是浪娃娃呀?(第一段)
A、学生自读第一段。
B、指名读第一段?读出喜爱之情了吗?
C、你们感到他喜欢浪娃娃吗?从哪儿听出来的?
D、指名读。
E、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A、浪娃娃整天在海妈妈怀里跑来跑去,海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B、谁学着妈妈的样子读一读?
C、请两个同学分别读这段,大家听一听,谁读得像妈妈?
D、学生练读。
(3)练读第三段:
A、浪娃娃听了妈妈的话是怎样做的?是怎样说的呢?
B、学生看录像,边读边做动作。
(4)浪娃娃学做什么好事了?齐读第四段。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指名两组读,大家评价。
(五)说话训练:
浪娃娃可以推着机器去发电,海妈妈可以帮助我们做做什么呢?
(六)自评:
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2、自主积累词汇。
3、能够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了解内容,教育学生要学习佳子孝敬老人,关心家人,心中充满爱。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2、通过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阳光的可爱。学习佳子孝敬老人。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奶奶的话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一、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导入。教师板书课题,问学生:“你们喜欢阳光吗?为什么。这篇课文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阳光?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小声读1———3自然段,体会佳子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2)第三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大自然的?请同学再读课文。
3、看本课插图,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1)请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大家看图听读。
(2)练习把句子说具体。看图真空。
(1)练想象练语言。
说说图上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4、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佳子是怎么想到要把阳光送给奶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5、6自然段,用线画出来。
(2)再请一个同学读第5、6自然段。
5、总结全文。
6、拓展延伸。
7、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1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引导学生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松鼠影片,再现课文内容。
2.看了录像,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3.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也非常喜欢松鼠,在他的笔下,松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看一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读音。注意读准“玲珑、苔藓、勉强、圆锥”等词语。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布封笔下的松鼠给你什么印象?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大家先读一读,勾一勾。(学生阅读勾画,教师相机提出建议。)
2.依据要求,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可以就你最感兴趣的某一部分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一个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2)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它们的原因,想想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品读有关句子。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自学探究,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就不同意见进行磋商,并听取同学的独特见解。师生评议。
五、全班交流,突破重点
1.阅读文章,抓住要点。
引导学生从总体入手,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要点,知道文章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各段第一句点名了说明对象,即文章是从松鼠“外形漂亮”“行为乖巧”“性格驯良”三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本课的教学重点。
(1)设计下列句式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之一:《松鼠》和《鲸》都用了__________的方法,例如 相同点之二:《松鼠》和《鲸》都__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设计下列表格,引导学生比较。
不同之处
《松鼠》的举例
《鲸》的举例
3.再次阅读,总体感受,深入体会。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从总体上深入领会文章,鼓励学生以赏析的态度来深入理解文章,深化对“松鼠”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
在布封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具有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位著名的博物学家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用 40年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可以阅读《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