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20 16:34:2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合集5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知识迁移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观察白光色散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观察分析 比较等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色散的观察和分析

  2.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设计]

  引 入:观看彩虹的照片,学生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种颜色,形成彩虹

  介 绍: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家用电器上的遥控器,可发出红外线)

  (2)紫外线(消毒灭菌,鉴别纸币的真伪)

  3.物体的颜色

  书P.24思考题,课前请同学回家做实验,课堂上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

  (2)不透明物体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3)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说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4.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蓝=白

  蓝+红=紫

  红+绿=黄

  蓝+绿=青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认 识 大 小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苹果各一个、大小雪花片若干

  大小萝卜若干、大小积木

  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兔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去公园玩吧,兔妈妈手里有2个苹果,咱们给它拍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

  兔妈妈:“看这里有很多的萝卜啊!有大的有小的.,请兔宝宝们把大的萝卜放在大的筐里,小的萝卜放在小的筐里。

  二、分雪花片和积木

  把若干大小雪花片放在桌子上,老师先做示范,把大小雪花片分开,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然后让小朋友来做这个游戏。最后发给每个小朋友若干个大小雪花片自己动手分类。用同样的方法把若干大小的积木用同样的方法分开。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区分形状的大小、衣服的大小进行类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手机”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手机”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教学课件

  造型)

  2、安济桥(赵州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丽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教学反思:

  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科学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