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知识迁移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观察白光色散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观察分析 比较等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色散的观察和分析
2.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设计]
引 入:观看彩虹的照片,学生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种颜色,形成彩虹
介 绍: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家用电器上的遥控器,可发出红外线)
(2)紫外线(消毒灭菌,鉴别纸币的真伪)
3.物体的颜色
书P.24思考题,课前请同学回家做实验,课堂上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
(2)不透明物体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3)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说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4.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蓝=白
蓝+红=紫
红+绿=黄
蓝+绿=青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认 识 大 小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苹果各一个、大小雪花片若干
大小萝卜若干、大小积木
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兔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去公园玩吧,兔妈妈手里有2个苹果,咱们给它拍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
兔妈妈:“看这里有很多的萝卜啊!有大的有小的.,请兔宝宝们把大的萝卜放在大的筐里,小的萝卜放在小的筐里。
二、分雪花片和积木
把若干大小雪花片放在桌子上,老师先做示范,把大小雪花片分开,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然后让小朋友来做这个游戏。最后发给每个小朋友若干个大小雪花片自己动手分类。用同样的方法把若干大小的积木用同样的方法分开。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区分形状的大小、衣服的大小进行类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手机”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手机”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教学课件
造型)
2、安济桥(赵州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丽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教学反思:
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科学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