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4-06-21 20:17:3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锦7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难点

  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4、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六、作业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爱乡思乡之情的。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笔下出现了哪些景物?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

  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是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请看!(出示:江南水乡美景图)

  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按照这个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2、生自由读文

  3、生轮读课文

  4、师:谁能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情感? 一生汇报

  师小结:有些文章是以内容来命题的,如本文的课题“小桥流水人家”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感受“美”、“趣”

  1、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边读边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思考体会。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的顺序出示)

  生汇报:第一段(出示词语:“潺潺、婀娜、粼粼”)

  理解词语,带着理解再读词

  (出示词组:潺潺的小溪 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

  生再齐读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为什么这段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带着感受读出美!(自由读)

  师:这段话描写了哪几样景物?

  ①生练读、师指导读描写小溪的句子

  ②一生读描写垂柳的句子: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师指导读后该生再读

  师配乐朗读

  生自由练读 (强调:带着自己的感情读)

  生配乐朗读

  ③生汇报描写水鸟的句子

  师强调“和”字的'读音,一唱一——生:和

  生齐读描写该句

  ④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第一段

  生齐背第一段

  师总结写法:这是通过描写——美景(板书:景美),来表达了思乡之情。

  3、师:作者除了通过描写美景来表达思乡之情,还通过叙事(板书:事)来表达思乡情感,你对文中描写的哪件事最感兴趣,找出来读出童年的乐趣吧

  生汇报描写童年趣事的2、3、4、5段,师相机评价

  师:家乡的景色美丽如画,家乡的事多彩多趣,所以我直抒胸臆——我爱我的老家,生接读——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师:这样的地方,我为什么还爱他?

  生:因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师:爱它的理由还有——

  生:那儿融入了我深深的情。

  师:是呀,就像《桂花雨》那课,母亲所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作者的老家也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师总结写法:这是通过——趣事(板书:趣),来表达思乡之情。

  4、学习第6段

  出示词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

  生理解词语意思,师补充“守望相助”的原意。

  生联系本文理解“守望相助”

  师总结写法:这是通过写——(板书:人美),来表达思乡之情。

  5、师总结全文:这一切,就是作者眼中最美的小桥流水人家。那美丽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四、总结写法、书写美好

  1、生汇报作者是如何表达爱乡思乡之情的?

  (师相机板书:爱乡思乡)

  2、相信作者的童年记忆中也一定还有其他的美景、趣事,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吧!

  (出示小练笔:这真是一个______地方,这里有________风景 趣事 人) 配音乐

  3、师:这些都是作者心中最美的回忆,所以,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才会这样写道——

  (出示“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生齐读

  师:因为她深深铭记的是这里的(指课题小桥、流水、人家),所以几十年以后,她依然会说——

  生齐读

  五、情感升华,拓展阅读

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策略

  《赵州桥》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处,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话的体会。引导学生的解读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对过渡句的学习不仅告诉学生它的名字,而且还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深读文本,体会“世界闻名”

  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说说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

  赵州桥是一座( )的石拱桥。

  1.读第一自然段,同时想一想读了这个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点名答,师做总结。

  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影响。

  3.质疑过渡。

  什么叫“世界闻名”?

  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

  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除了因为它历史悠久,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读文本,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章的二、三自然段,找到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第一处: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

  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出示课件: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建造的艰难。

  在今天,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别说是五六十米长的桥,就算是五六百米,五六千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推土机,起重机,搅拌机,我们有钢筋,有水泥,有混凝土,然而赵州桥呢?它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没有搅拌机的轰鸣,没有吊车的巨臂,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有的只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身背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建筑着这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大桥。你能想象他们是怎么修建的赵州桥吗?想对建桥者说点什么吗?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赵州桥的赞颂。

  2.指导朗读,读出赵州桥的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

  出示课件: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看示意图,讲解。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过渡句的学习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第四处:

  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被称为一个创举。

  1.“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为什么称它为创举?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有什么好处?再次结合示意图讲读。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词语拓展:减轻的反义词(加重);节省的反义词(浪费)。

  3.师生对读。

  师: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总结升华。

  也正是这种设计使赵州桥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一千四百多年。像赵州桥这种设计,直到公元1883年,欧洲才有,比我们整整晚了一千多年。所以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5.带着感受再次朗读。

  6.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赵州桥坚固与雄伟的气势,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深读文本,感受赵州桥的美观

  1.说它美观是因为桥两侧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有的……;有的……;还有的……。

  2.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这句话读出来。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5.指导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段话。

  6.指导背诵本段。

  7.第三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师朗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好在哪儿呢?

  小结: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坚固,后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美观,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画出这句话,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四)深读文本,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总结。

  这就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造桥的──人们。所以课文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师生接读,升华主题。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生: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坚固,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拓展延伸。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充分证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史中的地位。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再次夸夸赵州桥?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了解作者看桥美在何处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在朗读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欣赏《忆江南》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江南的各种各样的桥和苏州园林的各式桥梁,配合《忆江南》的曲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桥,有什么感受?(生回答,只要说出了感受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配以导语:“垂虹玉带”——姿态万千的桥,地上的虹是桥虽没有七彩,却拥有永恒的生命,地上的玉带地是桥,虽不能飘动却使水更加灵动秀美。桥一向受文人墨客钟爱,使桥梁专家放下了量尺铅笔,用文字建筑起了优美的中国石拱桥,现在画家吴冠中又搁下了画笔宣纸,用文字细细描绘起桥之美,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桥之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

  二. 初读课文,感悟意境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品读美文,欣赏美景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桥 环境

  风雨桥 飞瀑流泉

  画中桥 街市头

  田野尽头的小桥

  鹊桥

  (2)列举的这些桥它们各自都美在哪,请你结合课文简要的说说?(结合文中作者景物描写的句子来谈)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点线面的对比美,变化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美)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 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差距之大仍能和谐统一)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的长线打破了湖面的单调感,同时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出现在水面上,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就有了灵性与美感)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

  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索桥是一道线,与周围的景色形成线与面的和谐统一,山上的树与索桥的颜色形成映衬对比美)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作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去画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很难找到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处理不了六和塔庞大的面和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不符合画家的审美标准.)作者用反面的例子来说明画家看桥的审美标准

  总结:作者看桥有他自己独特的眼光,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同时作者在描绘的时候语言很有感染力,有抒情的色彩,做到了用心去描绘。

  (三)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启发?

  和谐才是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事物就能从中寻找到美或是新的发现。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⒈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⒉的确,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桥之美”?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无形的“桥”

  与同学发生矛盾经过调解成了好朋友,——沟通的桥最美

  和家人有了争执是老师的开导劝慰,代沟没了 ,——亲情的桥最美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跌倒时有力的搀扶 ——友谊的桥儿最美

  为民辛劳,满身是泥,疲惫不堪却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 ——弘扬一身正气的桥最美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2.分析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教学难点

  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运用辐射阅读教学方法,合理启发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辐射材料《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投影片,图片(或vCD光盘)。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寻找相关图片。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出示课题)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读词语,用词语复述课文片断)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圈点词语句子。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

  (1)用词语连缀复述课文片断,感知文章内容。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点出来,总结归纳)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出问题:

  (1)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2.回答问题:

  (1)比喻、拟人……

  (2)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4.读课文,分析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作诠释。(说明什么是桥的语句)作比较。(现在的桥与将来的桥比较)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桥教案 篇6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是在《家乡的桥和塔》的内容上分出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桥的艺术特点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改动的理由是:在一课时中有桥又的塔的教学内容太多,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把教材内容分为桥和塔各1课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一课一得。本课在此基础上首先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桥,了解桥的艺术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课后的拓展,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六、教学难点: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七、学具准备

  教师:有关桥的`课件、纸、勾线笔。

  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纸、喜欢的画材。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前教师布置了用各种形式查找有关桥的资料,了解了有知桥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最快并正确的同学有奖励。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第一座浮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什么桥?

  生:赵州桥。

  (3)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

  生:南京长江大桥。

  (4)中国最长的桥?

  生:江阴长江公路桥。

  (5)世界上最长的桥?

  生:日本明古海峡桥。

  (6)我们的家乡厦门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

  生:跨海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

  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

  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评析: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家乡的桥真是太美了,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怎么画?老师根据学生说,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评析:示范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3.欣赏学生创作的家乡的桥的美术作品。(出示课件)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4.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桥画好后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添画背景。

  (评析: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阶段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时围绕三点;(出示要求)

  (1)是否表现家乡的桥。

  (2)桥的造型美吗?添画背景是否适合?

  (3)构图合理吗?

  (评析: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四)拓展阶级(出示课件)

  1.一起来欣赏画家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的桥。

  2.除了画桥,还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欣赏书中用其它材料制作的桥。

  (评析:通过欣赏各种表现桥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桥的造型、用途也在不断变化,你们想不想欣赏小朋友大胆想象创作出的非常有特色的未来的桥。

  (评析:欣赏未来的桥的学生作品,促使学生新知识的生成,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桥教案 篇7

  活动名称:两只山羊过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互相谦让的良好品质,使幼儿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2,让幼儿初步了解不仅要懂得谦让,还要学会谦让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山羊过桥》

  活动要点:

  一,游戏《过独木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出课题。

  1,介绍游戏名称及规则

  师:听着欢快的音乐,你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瞧,这有一个独木桥,游戏的名字叫"过独木桥"。两组进行游戏,看哪组小朋友都能顺利过桥一个都不掉下来。

  2,游戏结束教师点评

  二,观看动画片《山羊过桥1》

  1,幼儿观看动画片

  师:让我们来看看两只山羊是怎么样过桥的。

  2,看完动画片后,提问:

  (1) 小羊是怎么样过桥的 最后结果怎么样

  (2) 想一想怎样过桥,小羊才不会掉下去,并能顺利到达对岸 (幼儿展开讨论)

  三,情景表演《山羊过桥2》

  1,观看大班幼儿表演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弟弟过桥的情景剧。

  2,教师小结: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弟弟们互相谦让顺利的过了桥。要学会互相谦让才能办好事,不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事情。

  四,结束部分

  我提议,咱们再来玩一次游戏《过独木桥》,比一比谁最懂得谦让,谁能顺利过桥。

【桥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桥教案05-26

大班桥教案03-16

美丽的桥教案03-17

大班教案《桥》10-21

桥教案范文03-24

桥的小学教案03-05

活动《桥》教案07-31

《桥》教案15篇11-15

大班美术桥教案05-23

外婆桥教案05-20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锦7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难点

  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4、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六、作业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爱乡思乡之情的。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笔下出现了哪些景物?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

  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是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请看!(出示:江南水乡美景图)

  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按照这个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2、生自由读文

  3、生轮读课文

  4、师:谁能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情感? 一生汇报

  师小结:有些文章是以内容来命题的,如本文的课题“小桥流水人家”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感受“美”、“趣”

  1、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边读边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思考体会。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的顺序出示)

  生汇报:第一段(出示词语:“潺潺、婀娜、粼粼”)

  理解词语,带着理解再读词

  (出示词组:潺潺的小溪 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

  生再齐读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为什么这段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带着感受读出美!(自由读)

  师:这段话描写了哪几样景物?

  ①生练读、师指导读描写小溪的句子

  ②一生读描写垂柳的句子: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师指导读后该生再读

  师配乐朗读

  生自由练读 (强调:带着自己的感情读)

  生配乐朗读

  ③生汇报描写水鸟的句子

  师强调“和”字的'读音,一唱一——生:和

  生齐读描写该句

  ④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第一段

  生齐背第一段

  师总结写法:这是通过描写——美景(板书:景美),来表达了思乡之情。

  3、师:作者除了通过描写美景来表达思乡之情,还通过叙事(板书:事)来表达思乡情感,你对文中描写的哪件事最感兴趣,找出来读出童年的乐趣吧

  生汇报描写童年趣事的2、3、4、5段,师相机评价

  师:家乡的景色美丽如画,家乡的事多彩多趣,所以我直抒胸臆——我爱我的老家,生接读——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师:这样的地方,我为什么还爱他?

  生:因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师:爱它的理由还有——

  生:那儿融入了我深深的情。

  师:是呀,就像《桂花雨》那课,母亲所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作者的老家也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师总结写法:这是通过——趣事(板书:趣),来表达思乡之情。

  4、学习第6段

  出示词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

  生理解词语意思,师补充“守望相助”的原意。

  生联系本文理解“守望相助”

  师总结写法:这是通过写——(板书:人美),来表达思乡之情。

  5、师总结全文:这一切,就是作者眼中最美的小桥流水人家。那美丽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四、总结写法、书写美好

  1、生汇报作者是如何表达爱乡思乡之情的?

  (师相机板书:爱乡思乡)

  2、相信作者的童年记忆中也一定还有其他的美景、趣事,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吧!

  (出示小练笔:这真是一个______地方,这里有________风景 趣事 人) 配音乐

  3、师:这些都是作者心中最美的回忆,所以,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才会这样写道——

  (出示“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生齐读

  师:因为她深深铭记的是这里的(指课题小桥、流水、人家),所以几十年以后,她依然会说——

  生齐读

  五、情感升华,拓展阅读

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策略

  《赵州桥》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处,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话的体会。引导学生的解读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对过渡句的学习不仅告诉学生它的名字,而且还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深读文本,体会“世界闻名”

  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说说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

  赵州桥是一座( )的石拱桥。

  1.读第一自然段,同时想一想读了这个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点名答,师做总结。

  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影响。

  3.质疑过渡。

  什么叫“世界闻名”?

  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

  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除了因为它历史悠久,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读文本,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章的二、三自然段,找到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第一处: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

  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出示课件: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建造的艰难。

  在今天,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别说是五六十米长的桥,就算是五六百米,五六千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推土机,起重机,搅拌机,我们有钢筋,有水泥,有混凝土,然而赵州桥呢?它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没有搅拌机的轰鸣,没有吊车的巨臂,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有的只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身背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建筑着这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大桥。你能想象他们是怎么修建的赵州桥吗?想对建桥者说点什么吗?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赵州桥的赞颂。

  2.指导朗读,读出赵州桥的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

  出示课件: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看示意图,讲解。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过渡句的学习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第四处:

  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被称为一个创举。

  1.“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为什么称它为创举?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有什么好处?再次结合示意图讲读。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词语拓展:减轻的反义词(加重);节省的反义词(浪费)。

  3.师生对读。

  师: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总结升华。

  也正是这种设计使赵州桥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一千四百多年。像赵州桥这种设计,直到公元1883年,欧洲才有,比我们整整晚了一千多年。所以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5.带着感受再次朗读。

  6.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赵州桥坚固与雄伟的气势,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深读文本,感受赵州桥的美观

  1.说它美观是因为桥两侧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有的……;有的……;还有的……。

  2.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这句话读出来。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5.指导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段话。

  6.指导背诵本段。

  7.第三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师朗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好在哪儿呢?

  小结: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坚固,后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美观,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画出这句话,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四)深读文本,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总结。

  这就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造桥的──人们。所以课文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师生接读,升华主题。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生: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坚固,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拓展延伸。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充分证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史中的地位。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再次夸夸赵州桥?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了解作者看桥美在何处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在朗读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欣赏《忆江南》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江南的各种各样的桥和苏州园林的各式桥梁,配合《忆江南》的曲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桥,有什么感受?(生回答,只要说出了感受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配以导语:“垂虹玉带”——姿态万千的桥,地上的虹是桥虽没有七彩,却拥有永恒的生命,地上的玉带地是桥,虽不能飘动却使水更加灵动秀美。桥一向受文人墨客钟爱,使桥梁专家放下了量尺铅笔,用文字建筑起了优美的中国石拱桥,现在画家吴冠中又搁下了画笔宣纸,用文字细细描绘起桥之美,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桥之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

  二. 初读课文,感悟意境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品读美文,欣赏美景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桥 环境

  风雨桥 飞瀑流泉

  画中桥 街市头

  田野尽头的小桥

  鹊桥

  (2)列举的这些桥它们各自都美在哪,请你结合课文简要的说说?(结合文中作者景物描写的句子来谈)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点线面的对比美,变化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美)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 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差距之大仍能和谐统一)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的长线打破了湖面的单调感,同时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出现在水面上,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就有了灵性与美感)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

  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索桥是一道线,与周围的景色形成线与面的和谐统一,山上的树与索桥的颜色形成映衬对比美)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作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去画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很难找到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处理不了六和塔庞大的面和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不符合画家的审美标准.)作者用反面的例子来说明画家看桥的审美标准

  总结:作者看桥有他自己独特的眼光,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同时作者在描绘的时候语言很有感染力,有抒情的色彩,做到了用心去描绘。

  (三)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启发?

  和谐才是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事物就能从中寻找到美或是新的发现。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⒈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⒉的确,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桥之美”?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无形的“桥”

  与同学发生矛盾经过调解成了好朋友,——沟通的桥最美

  和家人有了争执是老师的开导劝慰,代沟没了 ,——亲情的桥最美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跌倒时有力的搀扶 ——友谊的桥儿最美

  为民辛劳,满身是泥,疲惫不堪却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 ——弘扬一身正气的桥最美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2.分析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教学难点

  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运用辐射阅读教学方法,合理启发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辐射材料《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投影片,图片(或vCD光盘)。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寻找相关图片。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出示课题)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读词语,用词语复述课文片断)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圈点词语句子。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

  (1)用词语连缀复述课文片断,感知文章内容。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点出来,总结归纳)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出问题:

  (1)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2.回答问题:

  (1)比喻、拟人……

  (2)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4.读课文,分析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作诠释。(说明什么是桥的语句)作比较。(现在的桥与将来的桥比较)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桥教案 篇6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是在《家乡的桥和塔》的内容上分出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桥的艺术特点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改动的理由是:在一课时中有桥又的塔的教学内容太多,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把教材内容分为桥和塔各1课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一课一得。本课在此基础上首先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桥,了解桥的艺术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课后的拓展,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六、教学难点: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七、学具准备

  教师:有关桥的`课件、纸、勾线笔。

  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纸、喜欢的画材。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前教师布置了用各种形式查找有关桥的资料,了解了有知桥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最快并正确的同学有奖励。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第一座浮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什么桥?

  生:赵州桥。

  (3)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

  生:南京长江大桥。

  (4)中国最长的桥?

  生:江阴长江公路桥。

  (5)世界上最长的桥?

  生:日本明古海峡桥。

  (6)我们的家乡厦门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

  生:跨海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

  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

  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评析: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家乡的桥真是太美了,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怎么画?老师根据学生说,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评析:示范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3.欣赏学生创作的家乡的桥的美术作品。(出示课件)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4.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桥画好后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添画背景。

  (评析: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阶段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时围绕三点;(出示要求)

  (1)是否表现家乡的桥。

  (2)桥的造型美吗?添画背景是否适合?

  (3)构图合理吗?

  (评析: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四)拓展阶级(出示课件)

  1.一起来欣赏画家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的桥。

  2.除了画桥,还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欣赏书中用其它材料制作的桥。

  (评析:通过欣赏各种表现桥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桥的造型、用途也在不断变化,你们想不想欣赏小朋友大胆想象创作出的非常有特色的未来的桥。

  (评析:欣赏未来的桥的学生作品,促使学生新知识的生成,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桥教案 篇7

  活动名称:两只山羊过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互相谦让的良好品质,使幼儿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2,让幼儿初步了解不仅要懂得谦让,还要学会谦让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山羊过桥》

  活动要点:

  一,游戏《过独木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出课题。

  1,介绍游戏名称及规则

  师:听着欢快的音乐,你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瞧,这有一个独木桥,游戏的名字叫"过独木桥"。两组进行游戏,看哪组小朋友都能顺利过桥一个都不掉下来。

  2,游戏结束教师点评

  二,观看动画片《山羊过桥1》

  1,幼儿观看动画片

  师:让我们来看看两只山羊是怎么样过桥的。

  2,看完动画片后,提问:

  (1) 小羊是怎么样过桥的 最后结果怎么样

  (2) 想一想怎样过桥,小羊才不会掉下去,并能顺利到达对岸 (幼儿展开讨论)

  三,情景表演《山羊过桥2》

  1,观看大班幼儿表演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弟弟过桥的情景剧。

  2,教师小结: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弟弟们互相谦让顺利的过了桥。要学会互相谦让才能办好事,不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事情。

  四,结束部分

  我提议,咱们再来玩一次游戏《过独木桥》,比一比谁最懂得谦让,谁能顺利过桥。

【桥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桥教案05-26

大班桥教案03-16

美丽的桥教案03-17

大班教案《桥》10-21

桥教案范文03-24

桥的小学教案03-05

活动《桥》教案07-31

《桥》教案15篇11-15

大班美术桥教案05-23

外婆桥教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