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通用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1
一、幼儿发展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语言表达分类的结果。
2、能关注物体的多种特征,对同一种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师指导要点
(一)兴趣导入(小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画有两种颜色、大小、有把没把的5个杯子:两个红,三个绿,三个大,两个小,两个有把,三个没把),
教师提问:"你们认真看看,这些杯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导幼儿说出杯子的差异。
(二)新知学习(杯子卡片)
名称:找不同
玩法:
1、幼儿人手一份杯子卡片,让幼儿进行自由分类。
指导语:宝贝想想,这个该怎么玩?
2、教师及时记录幼儿的分类结果,并打乱卡片,启发幼儿采用另一种方法再次进行分类。
指导语:宝贝真聪明,再开动小脑袋,还能怎么玩?
都分类好后,指导语:现在呢,陈老师要请宝贝老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谁先来?
3、教师梳理并总结。
指导语:刚才呢,有的小朋友呢把不同颜色的分开,有的小朋友呢,把有把的和没把的分开,还有的小朋友呢把大小分开。真是太棒啦。大家都都特别的棒,来,给自己鼓励下!
(三)操作巩固(形状卡片)
名称:形状卡片分二类
玩法:
1、教师出示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两种颜色)的正方形和长方形(6个),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其差异。
2、幼儿人手一份形状卡片,让幼儿进行自由分类。教师及时记录孩子的分类结果,并打乱卡片,启发幼儿采用另一种方法再次进行分类。
(四)游戏体验(不同颜色或不同大小的胸卡、音乐《找朋友》)
名称:"找朋友"
指导语:现在呢要玩特别好玩的`游戏"找朋友"。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胸卡,宝贝呢,分两队,一队的小朋友站着不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就绕着站着不动的小朋友走,音乐停下呢,你们就马上找个与你一样颜色的朋友(去找与你一样大小的朋友)重复几次,游戏结束。
(五)练习提升(形状卡片)
名称:形状卡片分三类
玩法:将大中小、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卡片分别按照大小、颜色、形状分类。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重点与难点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
说明
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
说明
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活动反思
经过这次活动后我发现孩子在玩完玩具是都会主动把不同的玩具放在不同的盆子中。有时放错了,旁边的孩子也会提醒。希望孩子在家时也能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给垃圾分类。
2、保护环境,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3、喜欢并能动手制作陀螺。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学难点:独立制作出陀螺
活动准备
剪好的废纸盒若干;彩笔、铅笔每人一支;ppt、挂图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
1、师利用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师模仿哭声后问: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在哭?
幼儿自由想象、猜测。
2、师打开垃圾箱在哭的图片提问:小朋友猜猜它为什么哭?
师指名幼儿回答。
3、师再模仿笑声问:又是谁在笑呢?
幼儿回答后,师:是垃圾箱又笑了,它们为什么又笑了呢?
4、幼儿自由议论:师总结出垃圾箱哭、笑是因为垃圾也要分类,如果不分类就会给地球造成麻烦甚至是危害。
二、观看ppt,给垃圾分类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垃圾该怎样分类吗?(鼓励幼儿大胆发表意见)
2、师播放ppt,小结出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可回收的垃圾有:废弃的纸张、如旧报纸、纸盒等,饮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坏掉的'食物,做饭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废电池、灯管油漆桶等。
3、师出示挂图请幼儿分类:小朋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垃圾的种类,老师这有很多垃圾卡片,谁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呢?
4、师指名幼儿给垃圾分类,及时表扬、鼓励幼儿。
5、师:如果我们随地扔垃圾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指名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我们都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扔垃圾的时候要给垃圾分类,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地球,更要变废为宝,做环保小卫士,老师收集了很多废纸盒,下面我们一起用纸盒做陀螺吧?
三、变废为宝,制作陀螺
师发放废纸盒等材料,和幼儿一起做陀螺。师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导,重点照顾动手能力差的幼儿。
延伸活动:师幼一起去户外玩陀螺。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4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观察和操作,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
2.尝试按两种以上的特征将物体分类。
3.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分类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不同的小房子;大小、颜色不同的积木若干;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种水果玩具若干。动物小狗、小鸡、小猫、小鸭的头饰。
2、学具:操作卡、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小猫、小狗、小鸭、小鸡的头饰。
师:小动物在森林里盖房子,让我们看看这些房子漂亮吗?(出示四座小房子,让小朋友观察。)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每座小房子的不同特征,如房顶的形状、颜色;有没有窗户;门的形状、颜色等,鼓励小朋友大胆的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
3.小动物找家: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请小朋友为小动物找到家。
如:"汪汪汪,我的房子是红色的圆顶房子",那么请小朋友根据这两个特征,为小狗找家。同上方法,根据教师的指令,按两个特征为其他小朋友找家。
4.四个小朋友分别戴上小狗、小鸡、小猫、小鸭头饰,任选一个房子,说出两个特征。如:"我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二)操作活动
1.分积木。
(1)每个小朋友一盒大小、形状、颜色的积木,自己先练习按两种特征分类。
如:"红色的大积木在一边,其他形状的放另一边。"
(2)教师口述指令、小朋友找出积木举起来。
如:"黄色的圆积木"。小朋友就把符合这两个特征的积木举起来。
2.幼儿游戏(按幼儿的特征分类)如:"请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起立。""请扎辫子、穿蓝衣服的小朋友站起来。"……
3.操作卡练习--给饼饼涂颜色。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练习操作。
2、日常渗透:和幼儿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
3、家园共育:在家中和爸爸妈妈按照两种或三种特征分类。
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活动下来,总体上的还是不错的。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多加幼儿部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加大了难度,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面,如果仅限于幼儿常见的物品的话,拓展的部分就无法显现。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课是老师在幼儿玩积木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几名幼儿不是拿积木搭建什么楼房,汽车,而是有的幼儿拿的三角形的积木,有的拿的是正方形的积木,有的拿的是梯形的积木,这样就及时的进行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按物体的某种相同特征、用途、颜色、大小、形状)的东西可以归成一类,培养幼儿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注重幼儿在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同时,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梨子、香蕉、皮球、玩具汽车、树叶、篮球;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梨子、香蕉、皮球、汽车。(教师问:小朋友,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分?)
2、幼儿小组讨论。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类。
(2)按形状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苹果、皮球是圆形的,梨和车不是圆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苹果、梨、香蕉是水果,皮球、车是玩具。
3、以拾落叶的情节出示树叶,树叶大小、颜色不同。
问:我们要把这些树叶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幼儿讨论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动。
分积木:启发幼儿按积木的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5、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分类的意识。
(2)教师可利用日常环境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如:可以对秋天的落叶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还可以对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班幼儿上的这一节课,该班幼儿基本能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进行分类的方法,在颜色、大小上分类掌握较好,但是在形状、以及用途上掌握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巩固对物体的分类,也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进行学习。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肯定、否定标记,理解它们表示的意义。
2、引导幼儿学习按肯定和否定标记给图形分类。
3、能讲述操作过程及其结果。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给图形分类的快乐。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教具:一次分类板,几何图形片,肯定、否定标记,磁板一块。
学具: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流程
认识标记——按标记分类——幼儿操作——活动评价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认识一次分类板。
出示图一、图二,“图上有什么?”(圆形、三角形、……)“除了这些图形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方框、虚线)“虚线表示什么意思?”(虚线是图形片从上往下走的路线)
(2)认识肯定、否定标记。
出示圆形标记,“这是什么标记?”(圆标记)“圆标记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表示这里是圆形的家)出示否定圆形的标记,“这是什么标记?”(不是圆形标记)“不是圆形的`标记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这里不是圆形的家)
(3)按标记给图形分类。
教师指一圆片,“这是什么片片?”(圆片片)“它应该回哪个家呢?”(圆形家)
教师指一方片片,“这是什么片片?”(方片片)“它是不是圆片片?应该回哪个家?”(它不是圆片片,应该回不是圆片片的家。)“谁来送这里的片片回家,要边送边说‘你是什么片片、回什么家’,或者‘你是什么片片、不是什么片片,应该回什么家’。集体检查是否正确。
2、小组活动。
(1)看标记送片片回家。
(2)看图按标记印数字。
(3)依样涂色。
3、活动评价。
表扬能边操作边讲述过程的幼儿。
教学反思:
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7
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较中班幼儿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能够观察物品的图形特征,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同时还能关注到物品的颜色、大小等特征。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实际生活入手,调查记录和统计分析物品的不同契别,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或多角度分类,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记录操作方法,培养幼儿认真细心、逻辑分析、做事有条理等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次分类或多角度分类。
2、能用简单的图标或数字统计、记录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3、学会有条理地整理物品,培养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调查统计自己家中的家具并用自己的方法分类记录下来。
2、带隔断的小整理箱每组2个,笔及统计表幼儿每人1套,实物每组1筐(苹果、山楂、梨、柿子等水果,青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插塑、棋子、积木等玩具,不锈钢碗、勺、盘子等餐具),建构区散放的木质积木。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交流调查结果,初步了解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
(1)相互介绍自己家的家具,说出分类记录方法。
(2)展示幼儿有代表性的'记录,如: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
2、引导幼儿分组开展分类游戏,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提问:筐子里有什么?它们不喜欢这样乱放在一起,应该怎样给它们分类?
(1)引导幼儿分小组观察探索,商讨分类方法。
引导幼儿先按吃的、用的进行分组,分完后观察、思考还可以怎样分。
(2)引导幼儿讨论,发现还可以按照水果和蔬菜分类,也可以按照玩具和餐具分类。请幼儿利用有分隔的置物盒进行二次分类,分完后交流、讨论,说出自己进行二次分类的理由。
(3)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二次分类的过程和结果并交流、分享记录,教师进行引导,提升幼儿经验。
3、引导幼儿收拾整理建构区,学习按照物品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1)提出活动任务:建构区的积木乱了,请小朋友们按照积木的形状和大小把它们整理好。
幼儿分组讨论,协商分工,分配任务,确定每组整理哪种积木。例如:整理圆柱形,按照大小分开摆放;二组整理三角形;三组整理长条形。
(2)幼儿分组整理,结束后由小组代表交流自己小组的整理情况。表扬、鼓励幼儿,要求幼儿坚持整理建构区,保持建构区整洁。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树叶模切卡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请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请幼儿按树叶的大小、颜色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样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朋友是谁?你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三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学会如何分类。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树叶图片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美丽的大森林里来了许多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他们吗?还记得我们学的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吗?小朋友们一起来唱一遍。(播放课件)
二、创设情境说呀!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森林动物超市开业了,许多动物都来逛超市了,逛累了,小动物们就找了三间小洋房休息,小动物们都想去休息。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动物?
1.出示图片——小白兔、小花猫、小喜鹊、小山羊、啄木鸟、大老虎、大狮子、大象、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
2.师:只有三间房,这么多动物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小动物们满意呢?小动物们都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请你讲一下这样分的理由。
3.幼儿小组讨论分法。
4.找幼儿试着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小动物的颜色、活动的范围: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按身体的大小,按凶猛程度或者其它特征来分。
有的小朋友说“老虎和狮子最厉害,他们分一间屋”
“小喜鹊、啄木鸟一间屋,他们都会飞”
“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一间屋,他们都会游泳”……小朋友们替小动物分好房子,小动物们都休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下吧!
三、游戏——图形宝宝游戏要求:幼儿进行比赛,图形宝宝组合的`船,分的又快又对获胜,可以获得小红星。(课件展示)按形状分类并统计按颜色分类并统计四、幼儿动手操作自主分类:
1.师:小朋友们分的本领着么大,来帮老师一个忙好吗?让幼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图片让幼儿按自己所想动手分类并计数。
2.让幼儿说出分类理由。
3.师总结:我们应该按照形状,颜色,事物的性质来分。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表现可真好啊!老师决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操场做游戏,小朋友们听老师的口令,男孩站一队、女孩站一队,我们一起排着队去做游戏。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10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篇11
蒙氏数学:
《按两种特征分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尝试同时按两种特征分类。
2、提高有序整理物品的能力,养成有序整理的好习惯。
3、体验分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吹泡泡”。
2、学具准备:“吹泡泡”;印有不同数量、颜色、种类的植物(水果、蔬菜)和交通工具的'实物图片若干;白纸、铅笔;玩具柜放置具有明显特征的玩具(材料、颜色、大小等)。
3、《操作册》第四册第1—2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按要求做动作。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和教师一起走线。音乐结束后,教师可同时说出幼儿的两种外部特征,请具备这两种特征的幼儿做一些动作,如:请扎了辫子的女孩子原地转个圈,请穿黄色衣服的男孩子跳进圈子里等。
2、集体活动。
(1)幼儿操作教具,感受分类。
创设情境:请两名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看,他们吹的泡泡真多呀!
请幼儿拿出学具“吹泡泡”,将两名幼儿吹的泡泡分成两类,说说是按什么特征分的,再将这些泡泡分成四类,说说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颜色、大小)。
(2)猜猜他是谁。
幼儿2人一组,一名幼儿说出班上某个小朋友的两种明显特征,另一名幼儿猜猜他是谁。交换角色玩游戏。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两种特征给班上小朋友分类,如:梳辫子的女孩子分一类,其他小朋友分为另一类等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做《操作册》第1页的活动“分餐巾”。
第二组:对食物图片进行分类。可同时根据类别、颜色、数量等两种特征分类,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将玩具柜的玩具按两种特征分类并摆放好。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交流小结,引导幼儿将学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
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4册第1—2页的活动。
2、建构区活动结束后,请幼儿按新的分类特征收拾整理玩具,如按材质、属性、颜色、大小等。每周可调整一次分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