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颜色》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美丽的颜色》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颜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
不足之处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充分展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
2、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用色彩鲜艳的气球将活动室装扮起来,在活动室中间用彩纸悬挂许多幼儿能接触到的各色气球。
2、在活动室的空地上铺上大白纸,周围摆放色彩丰富的水彩颜料和各种绘画工具(喷壶、毛笔、纸团、刷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玩气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去小一班玩一玩,咱们看看小一班的活动室和我们的是不是一样?这么多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你们去玩玩吧。”(幼儿自由、兴奋的玩气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找喜欢的气球,引起幼儿对色彩的注意。
教师:“这么多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气球给小伙伴说一说,给老师说一说。”(幼儿自由找气球,自由讲述,其间教师个别提问:“你找的是什么气球?为什么喜欢这个气球?)
2、集体游戏“气球跳跳跳”,引发幼儿感受色彩的美。
教师:“咱们一起玩游戏《气球跳跳跳》我们边念儿歌边围绕气球跑,当念完儿歌后拍你喜欢的气球,看谁的气球跳的高。”
幼儿念儿歌:“大气球,真正好,拍一拍,跳一跳,我的气球跳得高”。念完后幼儿去拍气球。教师提问:“刚才,你拍的'是哪个气球?”幼儿反复玩2―3遍。教师提问:“这么多花花绿绿的气球飞起来你看着像什么?”
3、玩颜色,让幼儿充分展示对色彩的感受。
教师:“花花绿绿的气球这么美,谁能想办法把它们画在这张白纸上?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自己喜爱的颜色在白纸上玩色。教师对个别幼儿提供帮助。
三、结束部分: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探索、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幼儿喜欢观察,动手做做玩玩,如果做出一些又简单又好玩的小制作,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培养他们对颜色的感性认识。美术活动离不开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几个基本环节。在这节活动中,通过先感知观察作品的形状、颜色,然后让幼儿去探索制作的步骤,最后去尝试。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主色是红、橘黄、绿三色的玩具若干。
2、油画棒卡片纸若干,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画有各种玩具的图案。
3、红、橘黄、绿色颜料,刷子、抹布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玩玩具
1、出示玩具,请幼儿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自由玩耍。在幼儿玩玩具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观察玩具的颜色,进一步认识红颜色、橘黄色、绿颜色
指导语: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漂亮玩具,让我们一起玩吧
(2)在玩的时候看一看你玩的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绿色的天线宝宝
指导语:
(1)快看,谁来了?它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有没有和它一样颜色的?
(3)谁拿的是红色(橘黄色)的玩具?
3、扩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指导语:
还有那些东西是绿色(红色)的.?
(二)游戏“照相“
指导语:大家做个小小摄影师,为玩具拍张照片吧!
(三)洗照片
1、展示相片的“底片”(油画棒纸)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示范“洗照片”:“小刷子,喝点水,放在纸上轻轻刷”
用刷子蘸上颜料轻轻的在纸上来回的刷,全部刷满颜料后相片洗好了。
指导语:
(1)下面我们也来试一试洗照片。
(2)可以选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洗相片。
2、辅导幼儿“洗相片”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指导幼儿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四)作业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五、作品展示
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到教师布置的展示区,并给大家作一讲解,幼儿互评,教师总结。
六、活动反思:
以幼儿身边喜爱的各种颜色为主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听、说、做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活动中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美工活动中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美工活动中不仅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还要会说话。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班级里幼儿喜欢观察,动手做做玩玩,如果做出一些又简单又好玩的小制作,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培养他们对颜色的感性认识。美术活动离不开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几个基本环节。在这节活动中,也是通过先感知观察作品的形状、颜色,然后让幼儿去探索制作的步骤,最后去尝试。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美工活动中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美工活动中不仅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还要会说话。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主色是红、橘黄、绿三色的玩具若干
2、油画棒卡片纸若干,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画有各种玩具的图案
3、红、橘黄、绿色颜料,刷子、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玩具
1、出示玩具,请幼儿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自由玩耍。在幼儿玩玩具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观察玩具的颜色,进一步认识红颜色、橘黄色、绿颜色指导语: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漂亮玩具,让我们一起玩吧
(2)在玩的时候看一看你玩的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绿色的天线宝宝指导语:
(1)快看,谁来了?
它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有没有和它一样颜色的?
(3)谁拿的是红色(橘黄色)的玩具?
3、扩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指导语:还有那些东西是绿色(红色)的?
二、游戏"照相"指导语:大家做个小小摄影师,为玩具拍张照片吧!
三、洗照片
1、展示相片的"底片"(油画棒纸)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示范"洗照片":"小刷子,喝点水,放在纸上轻轻刷"用刷子蘸上颜料轻轻的在纸上来回的刷,全部刷满颜料后相片洗好了指导语:
(1)下面我们也来试一试洗照片
(2)可以选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洗相片
2、辅导幼儿"洗相片"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指导幼儿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四、作业评价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活动反思:
以幼儿身边喜爱的各种颜色为主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听、说、做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活动中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美工活动中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美工活动中不仅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还要会说话。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5
秋阳风煦暖,碧波涌潮音。20xx年11月7日,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走进东海之滨的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执教了《美丽的颜色》一课。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笔者有幸聆听,并深深为肖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折服。正如肖培东在自己《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一文中所说,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植文本,紧贴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就是这样一堂浅入而深出的语文课,抛却繁复的花样、绚丽的多媒体、喧闹的“标新立异”,却让所有参与其中者深悟扎实、简洁、纯粹与本真的语文之美,令人获益匪浅。
一、浅问蕴智慧,轻松营氛围。
《美丽的颜色》一文,是20xx年部编版(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三单元的第8课,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写的传记文章,出自她的作品《居里夫人传》。本文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过程,语言虽质朴,但情感极为真挚。因为是传记单元,在课本的单元导读中就明确要求需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因此,关注传记文本的特点,并掌握阅读传记文本的方法,是本堂课学习的重要目标。
上课伊始,肖老师抛开繁复的引导环节,直截了当地问在座的学生:“自读过课文吗?自读过的举手。”当看到学生齐刷刷地举起手的时候,马上抛出了一个浅显却“引人入胜”的问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读过本文后,猜猜,肖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
也许是在座的学生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有意思的提问,在沉默了几秒钟后,纷纷开启了“脑洞”:
生1:“我觉得老师可能会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个问题你自己能解决吗?”
生1:“可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提炼镭的故事。”
师:“好,非常简单。你看,这个问题你能解决,所以肖老师会不会问?”
生齐:“不会。”
生2:“我觉得老师可能会问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居里夫妇的精神会是什么?”
师:“呵,这个问题比较大了,来,谁能说说?”
生3:“应该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好,坚持不懈,大家写在课文的标题旁。”
生4:“还有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嗯,这个是贡献,不能算是精神,我们把它换一换,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
生齐:“无私奉献”
师:“好,写上去。还有吗?”
生5:“淡泊名利。”
…………
师:“好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在你初读以后,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你们是可以感受出来的,那么,你们觉得肖老师会问这个问题吗?”
生齐:“不会。”
师:“再来!”
生7:“呃,这个’美丽的颜色’究竟指的是什么?”
师:“真会问问题!想到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齐刷刷地举手)
师:“‘美丽的颜色’指什么颜色,或者说文章标题为什么叫‘美丽的颜色’?你能回答吗?”
生7:“美丽的颜色就是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光彩。”
师:“有没有补充?”
生8:“美丽的颜色本意是指镭的颜色,引申义才是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光辉”
师:“你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就更完整了,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读文章,也要像搞科学研究一样,一丝不苟。”
(生笑)
师:“好,大家写上去:美丽的颜色,既指镭的颜色,又指科学家的精神之光。你看,这个问题也会了。
那么,肖老师这堂课的第一问,究竟要问什么呢?”
钱梦龙先生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的确,问题是一堂课的“心脏”,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涟漪”效应,甚至对课堂良好、活跃、轻松、善思氛围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简洁而高效的问题,都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层层波浪,同时也唤起学生对于文本探究的兴趣。肖老师的课堂第一问,独辟蹊径而平中见奇,以问题问“问题”,看似浅显,实则直指文本核心,用一个大问题,串起一连串的小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通过猜测、自问自答,氛围由开始的紧张拘束,逐渐变为开放而轻松,而随着自问的深入,实际上已经将文本脉络、人物品质等内容掌握得八九不离十,对文章的初步感知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完成。陶行知先生有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毫无疑问,肖老师的这一问,就是智者之问。浅问中蕴含着独特的思考,巧思中又彰显文本的重要地位,而完全靠现场的生成,不留一点预设的痕迹,也真正显示了一名特级教师在掌控课堂方面的能力,为下一步深入解读文本,预留了悬念,整个环节耗时仅7分34秒,却由浅入深,可以说妙到毫巅。
二、浅悟显睿思批文入真挚
“教什么”与“怎么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肖培东的教学思想,一直坚持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应“遵循‘深浅之道’”,“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道。”1对于传记的教学,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有人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传记的特点。因此,把握这个特点,让学生了解、领悟这一特点,才是本文教学的落脚之处,也是肖培东“教什么”的出发点。在此过程中渗透“浅教”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去真正由浅入深,从而批文入理,由表及里。
在第一环节成功营造了学习氛围且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之后,肖老师在第二个环节,才真正抛出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问题。
师:其实,老师要问的问题,一点都不复杂。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对,传记,那么,同学们,我们读传记,尤其是名人传记,我们应该读什么?”
生1:“先要读名人的故事。”
(师板书:故事)
生2:“我认为还要读出名人在传记故事中给我带来的启迪。”
师:“真不错,还要读出思想启迪。”
(师板书:故事
思想)
师:“这篇文章,就是把故事和思想结合起来。故事写的是,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艰辛过程中看到了镭的?”
生齐:“美丽的颜色。”
师:“思想上,我们更看到了居里夫人,在科学精神上的`?”
生齐:“美丽的颜色。”
师:“好,大家都关注到了,很好。许多伟人,在青少年时期,在确立自己人生理想和信仰的时候,都喜欢读名人传记,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传记,来深入地了解居里夫人。”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读一读课文,可以采取默读的方式,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故事与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并请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的句子,开始。”
……
语文课堂的本在哪里?当然是在文章的字、词、句中,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这就必须要聚焦文章的文本语言。但聚焦要有方法,要有策略。从初读课文,把握文意,到再次进入文本,带着明确的要求,寻找到关键语句,就能开始由“浅”慢慢入“细”,而“批文”也渐渐“入理”,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往我们常常忽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的问题,诸如“速读课文”、“再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要求顺口而出,却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具体操作为何,教师说说过,学生也就听听过,过耳不过心,导致课堂教学过程随意,目的不明,学生指向不清,只知过程,不问结果,漫无目的。“默读”,是一种重要的程序和策略,但在处理过程中却往往被人为地做泛而空的处理。通过默读,并提出具体、细化的操作要求,例如本课中“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的句子”,能使阅读由“浅悟”转入“深思”,由“无目的”转为“有指向”,指哪打哪,有的放矢,也就能进一步为浅入而深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做法看似“浅尝即止”,实则体现出了极高的教学智慧。
师:“读完文章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嗯,真不错,一起告诉我,‘美丽的颜色’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齐:“三次。”
师:“很好。大家发现没有,这三次‘美丽的颜色’,都出现在课文的后半部分,确切来讲,都出现在发现镭那个晚上的相关描写段落当中,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好好地品读一下,第一次。”
(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居里夫人,一男生读比埃尔,师读旁白,女生较深情,男生无情感。)
师:“来,这位居里夫人的同桌,你觉得,她读出了居里夫人的味道吗?
同桌生:“读出来了,读出了居里夫人的期盼和喜悦。”
师:“居里夫人的期盼和喜悦要读出来,那几个词要读好?”
生2:“‘真想知道’这几个词。”
生3:“还有一个字,‘它’”。
师:“好,请问,它字,为什么要加标点?”
生4:“我认为,这个‘它’字加标点,一方面是强调,一方面是居里夫人把镭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师:“哎呦,你太会说了,因为对孩子般的亲切,因此这个‘它’字要好好读。来,居里夫人,再来读一下。”
(生笑,速度放慢,‘它’重读,情感更充沛。)
师:”你们觉得,居里夫人,在这样的场景下,说话语速会怎样?”
(一男生径直站起来,用更慢的语速,更充沛的情感读居里夫人的话)
师:“哇,大家觉得,是原版居里夫人读得好还是男版的好?”
(生齐笑,齐声“男版”,鼓掌。)
师:“有时候性别不一定占据优势哦”
(生笑)
师:“来,接下来,比埃尔,你再来读”
(男生——原‘比埃尔’再读,仍旧没读出情感)
师:“居里夫人,你先生这样回答你,你满意吗?”
(生齐大笑)
“居里夫人”:“不满意”
师:“是的,他前面的四个字就让我们绝望了,你读读看~”
(生齐大笑)
师:“这个‘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读?其实,‘我不知道’真正的含义是我也很想……”
生齐:“知道!”
师:“另外,我们注意了,比埃尔哪个标点符号没有读出来?”
生齐:“省略号!”
师:“对了,语速太快。好,比埃尔“自我更正”,开始。”
(“比埃尔”语速放慢,开始出现情感、期待,语调上扬)
师:“你看,终于有给人信心的感觉了”
……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曾几何时,中学语文课堂上,朗读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甚至销声匿迹。肖老师的课堂,用最为浅显简单的“分角色朗读法”,使课堂呈现出了空前的活力。它的好处在于:因其在朗读时所需要对人物说话腔调和语气进行恰切地模仿,对对话双方情感和情绪的需要进行合理传达,从而达成对角色性格和性情的真实再现,并能促使朗读者更加深入地品析文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传记是一种独特的文本体裁,因其真实性的特点,人物的对话是反应人物品性特质的重要载体,而分角色朗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物的性情、性格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经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在后续的第二次、第三次的“美丽的颜色”关键语段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反复揣摩读法,反复朗读人物对话,重点体悟对话中的人物情感,进一步熟悉了文本,融情入理,为体悟人物的性格、思想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第三次看似简单的一段描述,却抓住了四个关键词——“转向”,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齐读、,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宁静、美丽、淡泊、从容,展现出了科学家的人性之美,也暗中释放出传记需读出“思想”的重要信号,可以说,这一个环节,是许多老师所不重视的,或者是拿来充当活跃课堂气氛的“调料”的,却是肖老师在引领学生“浅悟”的过程中,重点进行挖掘、启发、指导、引领,并体现其教学艺术睿思的“神来之笔”。事实证明,方法之有效,效果之出众,让听课者刷新对于朗读作用的程式化认知,学生也已渐渐初窥传记阅读的门径。
三、浅教为深出博约自成途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征。在肖培东的教学思想中,浅教的老师,一定是课堂的主导,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需要教师做好“贴地飞行”的准备的,这个“地”,就是学生的元认知。在课堂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笔者以为,浅教一定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贴着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浅’到极致就是‘深’。”
传记教学,最终要回归到对它写法的探究上,对于初中生而言,写法这个概念过于高深莫测,也高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要求。因此,属于学生元认知范畴的记叙文写作手法分析,就成为对传记写法探究的一个“浅入”口,从这个角度来说,肖老师已经早于备课之初就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当中,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来实施的。
师:“同学们,读传记,你一眼就能读出来的东西,是大家能读出来的,你要读出背后的深意,就不能放过字词,不能放过语言。好,这个,其实就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一个秘密,它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段?”
生齐:“语言描写。”
师:“或者说,用描写的手段,把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用描写,将场景展现得如此的逼真与生动。因此,传记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
生齐:“文学性。”
师:“或者我们叫‘生动性’。那么同学们再想想看,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在起作用以外,你一眼看过去,还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文章、传记的写作特点呢?”
生1:“好像这篇传记的作者是跟在居里夫人在身后写的。”
师:“哦,你看出了写传记的作者和居里夫人有很亲密的关系”
生2:“这篇文章有多次引用”
师:“的确,有5个段落,在引用居里夫人日记中的语言、或信札中的语言,这是我们在其他名人传记中很少阅读到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
师:“作者在写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的艰苦,然后就出现了一段居里夫人日记里的话来证明;作者写居里夫人工作极为努力,然后就出现一段引用,来证明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地工作,因此,这就增强了传记作品的——?”
生齐:“真实性!”
师:“所以我们说,传记的写作,既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又要保证它的——?”
生齐:“生动性!”
师:“因此,我们在读这篇的传记过程中,还要从它的——”
生4:“写法”
师:“很好,从写法上去读。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三段”
(师领读,生齐读,师动情,生动容,有生主动读四个“转向”句,有生受感染,情绪激动)
师:“这是一篇女儿写的传记,来怀念她的母亲,也是写一位母亲,来呵护她的‘婴孩’,因此,好的传记,又是充满情感性的,这个秘密,就存在于你在对它写法的探究上。”
(师板书故事思想写法)
师:“我们说,读一篇传记,要从几个方面思考?”
(生跟随师齐说)
师:“第一,要发现故事中的‘美丽的颜色’;第二,品味思想中的‘美丽的颜色’;第三,深刻礼物文章写法中的‘美丽的颜色’。”
(生鼓掌,下课铃刚好响起。)
在“浅悟”与“融情”之后,博而返约,百川归海,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浅入而深出,简练而博约,回归语文的本真,成就真实和高效。这就是肖老师的语文课堂,这就是“真实”语文的美丽颜色。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于他对文本深刻的洞见与生本价值的唤醒。其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引导,更是直达作者的精神核心的本质。正如王尚文先生概括的那样,作为浙派名师,肖培东老师“守正、务本、求活”,他的教学艺术,不依靠动听的音乐,不依靠斑斓的色彩,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浅悟深解,将文字汇聚成一面波光粼粼的湖,映照思想,启迪智慧。希望我们有更多这样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批注法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品味文章语言中的情味。
2.把握传记文章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3.了解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坚韧、忘我、淡泊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熠熠闪光,她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美丽的,正如她发现的镭一样,放射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这光芒照射了百年,并且越来越光彩夺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居里夫人的世界,来感受她那美丽而伟大的灵魂。
(板书:美丽的颜色 艾芙·居里)
【设计意图】
通过对居里夫人简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她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居里夫人的伟大之处。
二、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
作者简介;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2.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思考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示:以“人物+地点+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
预设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娄蒙路的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炼镭的事情。
【设计意图】
通读概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批注阅读,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品味其语言特色并做批注赏析。
1.赏析式批注
课件出示:
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预设 这段话中“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是指居里夫人踏上了科学新征程,开始了对镭的研究;“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是指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之路上的收获,艰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观上感受的却是快乐。
师:就让我们顺着这句话,细读文章,看看居里夫妇经历了哪些艰辛,又收获了哪些快乐。
课件出示: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
预设 把棚屋比作“温室”,写出了夏天棚屋内的燥热。“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棚屋的残破。写棚屋的燥热、残破表现居里夫妇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繁重的、艰辛的科学研究,突出他们献身科学、乐观坚定的崇高精神。
课件出示: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镭”的神秘性,以及提炼它的艰难。这里反映出居里夫妇发现“镭”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的答题模式来赏析语句。
课件出示:
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
预设 这里连用四个“转向”,最后定格在“他们的镭”上,仿佛一个慢镜头,把人物内心的激动、期盼清晰细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提问式批注
课件出示:
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设问1: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这是一段细节描写,再现了居里夫人炼制镭时的情景,“在院子里”“被风吹”“周围的烟”写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飘起来”、“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写出了她炼制镭的劳动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突出了她不畏艰难、热爱科学、乐观坚定的科学精神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
课件出示: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设问2:这一句可否改为“四年过去了,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预设 不可以。原句运用顶真的手法,突出镭的发现之旅的漫长和种种不可预料的困难,说明虽然经年累月地超负荷运转,但居里夫妇始终勇气十足,坚持探索。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设问3:第17、18两段,从居里夫妇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
预设 居里夫人“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的神态,表明她对科学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与期待。他们的对话是浪漫甚至孩子气的,似乎与严肃客观的科学研究格格不入,但这却恰恰表现了居里夫妇醉心研究、热爱科学的赤子之心。
设问4:第24段,对居里夫妇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预设 对他们的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坐下了”“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他们提炼出镭之后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尤其是居里夫人望着镭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足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
设问5:在叙事的同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传主的话?
预设 补充历史细节,展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文章的叙事节奏,使行文更生动灵活。如第6段的引用,补充了他们在旧棚屋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突出了他们坚定乐观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第15段的引用,写出了居里夫妇在科研路上虽然孤独、困难,但二人相互鼓励,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并且和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交流,体会到的是平静而专注的快乐,表现出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补充历史细节,展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文章的叙事节奏,使行文更生动灵活。如第6段的引用,补充了他们在旧棚屋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突出了他们坚定乐观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第15段的引用,写出了居里夫妇在科研路上虽然孤独、困难,但二人相互鼓励,为了共同点目标而奋斗,并且和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交流,体会的是平静专注的快乐。
设问6:根据本文和材料,你能概括出传主的精神品格吗?
课件出示:
补充材料一:居里夫人曾获得过许多荣誉,但她却从不因此而陶醉。一天,一位朋友应邀来到她家里做客,一走进屋里,就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拿着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在玩,不禁大吃一惊,说:“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可是非常难得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这个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补充材料二:镭炼制成功后,有人劝居里夫妇申请专利,垄断镭的制造以此获得财富。居里夫人却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究,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该借此来谋利。可是,她自己却因为买不起一克镭而无法进行重要的科学研究。
预设 坚定的信念;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热情;时刻保持专注;科研中注重效率,懂得分工协作的重要性;任劳任怨;淡泊名利。
3.总结传记特点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总结传记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预设
(1)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
(2)为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有时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
(3)可以适当地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
(4)记录典型语言和关键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体会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品质,感知传记文体的特点。
四、一语双关,聚焦文题
师: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曾经有三个题目——《镭的发现》《伟大的发现》《美丽的颜色》,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预设 最喜欢《美丽的颜色》。“美丽的颜色”一语双关,不仅指镭发出的光的颜色美丽,更指居里夫人高贵的精神品格、灿烂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在文字里畅游后再回看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初读相比,会更进一步。
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居里夫人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她的身体健康,最终得了恶性贫血白血病。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居里夫人的肌体,她美丽而健康的容貌在悄悄消逝,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
师:重病中的居里夫人,在你们心中、在人们心中还美丽吗?
资料助读2: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师小结:镭有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更是具有美丽的颜色,而且这种美将是永恒的!希望你们永远记住美丽的居里夫人,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美好而崇高的人格!【设计意图】资料助读+追问,将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引向了更深的层次。【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大亮点:一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自主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情节,感受传主的精神品质;二是引导学生关注传记文体,体会传记的文体特征。教给学生阅读传记这一类文体的方法,即按照传记的方式去阅读传记,读出传记的故事、启迪、写法。
资料链接
居里夫人生平简介
M.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即人们常称的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1891年,她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于1893年和1894年先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考试。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铀盐可以放射出一种射线。M.居里开始探索其他化学元素是否具有类似的放射性。她发现钍也有这种放射性。在研究各种放射性矿物时,她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铀盐的要强几倍。她认为在沥青铀矿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未知的、放射性很强的元素。于是她和P.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在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和测定放射性的手段,在成吨的沥青铀矿中艰辛地寻找这种微量的未知的元素。终于,他们于1898年7月发现了钋,同年12月发现了镭。钋(Polonium)的命名是为了纪念M.居里的祖国波兰。M.居里所开创的用放射性进行化学分离与分析的方法奠定了放射化学的基础。1903年,她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06年,P.居里逝世后,她接替P.居里的工作,教授物理课。1910年,她最重要的著作——《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年,她提炼出金属态的纯镭。1911年,由于发现了钋和镭并提炼出纯镭的工作,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她的女儿I.居里(I.约里奥-居里)一起,从事利用X射线为伤兵进行医疗诊断的工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所创建的镭研究所开始积极地活动起来,研究所逐渐成为当时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一个主要研究中心。1921年,美国总统W.G.哈定代表美国妇女界赠送M.居里1克镭。1922年,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1932年,前往华沙主持波兰镭研所的开幕典礼。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M.居里得了恶性贫血白血病,于1934年在萨朗什附近逝世。放射性强度的单位居里是以居里夫人的名字命名的。
镭的主要用途
在现代核工业兴起以前,镭是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主要用途有:①镭放出的射线,能破坏人体内的恶性肿瘤组织,故常用来治疗癌症等;②把镭盐和硫化锌等荧光物质混匀制成永久性的发光粉,涂在仪表或钟表上,可在暗处发光,便于人们观测;③镭盐与铍粉的混合制剂,可作中子放射源,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7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思想、知识、能力)
1、文件的打开。
2、学会颜料桶的使用。
3、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图画的涂色及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
教学难点:学生对图形进行填色时,容易忘记图形是否封闭。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学生本课应完成的作业一份,以及学生要用到的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修改
记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平常,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色彩绚丽的.画面。那么,这些图画是怎么涂颜色的呢?我们首先打开保存的文件看看。
二、打开文件
进入“画图”,打开“文件”菜单,选择打开。
在对话框中选择fangwen.
单击对话框打开按钮。
三、颜色的填充
给fangwen.填上美丽的颜色。
单击填充工具,这时指针变成工具。
将指针移到颜料盒中,选择蓝色。
将指针移到一个窗子中间单击,一个窗口就填好了颜色。
四、隐藏与恢复工具栏、颜料盒
1、检查菜单设置
2、隐藏工具栏、颜料盒
3、恢复显示工具栏、颜料盒
五、作业练习:
1、涂色
2、换色
板书设计
给图画涂上美丽的颜色
打开-----选择颜色------填充颜色
隐藏与恢复工具栏、颜料盒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
2.分析居里夫妇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简陋(lu)炽热(chì)沥青(lì)
骤雨(zhu)猝至(cù)窒息(zhì)
吹嘘(xū)搅动(jiǎo)筋疲力尽(jīn)
镭(léi)钋(pō)嘎嘎地响(gā)
踱着(duó)气氛(fēn)酸渍(zì)
荧光(yíng)轮廓(ku)小心翼翼(yì)
2.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因此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现象,并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艾芙·居里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和处事态度,让读者体会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二.情景导入: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记述了居里夫在棚屋里用了四年的时间发现了镭。
2.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居里夫妇感受到了“极端的艰苦和微妙的快乐”;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快乐”又指的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体的“通风罩”等。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和繁重。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精读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具体材料说明。(用“我认为居里夫妇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和。
五课文拓展延伸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
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读到此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这样一个毫无自私自利,全身心的投身于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乃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女科学家,让我们敞开心扉为她唱出最美的赞歌吧!
六拓展提升
为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附:板书设计
环境艰苦
美丽的颜色工作繁重坚定信念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收获喜悦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9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传主是先后两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记述了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在棚屋中通过艰苦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见到镭的“美丽的颜色”的过程。
文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场所环境。第二部分(7—19段),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第三部分(20—26段),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通篇文章用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既为我们再现了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的科研过程,也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都对本文的传主居里夫人有所了解,知道传主的主要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所以,学习起来有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另外,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比如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同时,通过对前一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对于传记类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已经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
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但她一直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件印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我发现: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教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讨论。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正面描写(如欣赏“美丽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味: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欣赏“美丽的颜色”时,语言特别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二)学生朗读,注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②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美丽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喻居里夫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使朗读的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将朗读贯穿教学,不断地去钻研朗读的技巧、方法,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以更好地与理解文本融合。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语气进行朗读,以表现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语感更是在反复诵读、涵咏、品味中逐步形成的,桥这头的读者,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走向桥那头的作者。我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恰恰是在守住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本节课在朗读指导上,还应更细致些,在前后内容勾连,具体情境中去朗读,才更易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画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借助资料链接拓展知识,文本不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阵地。
教师应常常把文本当成一扇“窗口”,扩宽文本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它,了解更多的知识,既加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比如,本节课链接了原传中的一段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妇不仅是一对亲密、默契的伴侣关系,更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系,这是一对彼此嵌入灵魂的伴侣。但是,链接资料、知识教学的穿插,既要“得体”,又要“得法”。
三、钱钟书先生说过:“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同时又应“以大观小”,建立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本次教学也是紧贴着文字,采取咀嚼型品读,在朗读中分析,用分析促朗读,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彼岸滑向理性的彼岸,养成细腻感受文本和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理解“美丽的颜色”的多重内涵。既有镭光的美丽,也有居里夫妇精神的美丽,更有两人之间温情的美丽,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居里夫妇这两位伟大科学家的爱慕和敬仰之情的美丽。品析角度包括修辞、描写、写法等,哪怕是细微之处的一个标点符号,但品析的角度还可以再多元化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更全面的预设,选好品析的“点”,在学生的生成基础上,给出更具启发性的引导。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我以为,本真、本色,就是好的语文课。当我们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语文才能真正进驻到我们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颜色”,与每一位语文人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碰撞。
我们本身并不完美,也无须强求完美,但我们必须要知晓一个最普通的常识:行走,抵抗虚无!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掌握故事大概内容,能够跟随故事情节发挥想象。
2、启发幼儿寻找大自然的色彩美,并寻找周围美丽的景象。
3、加深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手偶
2、白描画(幼儿每人一张)
3、油画棒
4、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拿出手偶向幼儿介绍“小朋友们好,我们是妞妞和牛牛,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认识颜色》。”
2、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观看图片。
提出问题:
(1)牛牛和妞妞都认识了哪些颜色?
(2)他们在什么地方找到这些颜色的?
(3)小朋友们都喜欢这些颜色吗?还喜欢哪些颜色?在哪里可以找到你最喜欢的颜色?
3、到户外寻找美丽的颜色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到外面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我们到草地上寻找颜色,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色彩最多,看谁找的最快。
4、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哪些颜色。
学习语句:我在**地方找到了**颜色
5、涂色
幼儿每人一张白描画,请幼儿看一看都画了什么,让幼儿涂色。
6、作品欣赏和介绍
幼儿向小伙伴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创作自己作品的。
7、活动结束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11
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了解名人的故事,而且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的智慧。学生自己读传记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满足于浅阅读的层次,那么无疑是对优秀传记的最大浪费。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为例,阐述了人物传记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在猜读中调查学生的自读
作为自读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自读感受,并以此作为学情评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自读感受是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模糊画面。学生往往“为读而读”,毫无目的,“泛泛而读”,不知“为何而读”,甚至抱怨道“这本书与我何干”。表面看似没有疑问,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读懂文章,或者说没有真正读进去。因此,教师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细读,进入文章内核,培养学生主动而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同学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生:本文写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有什么精神?
生:美丽的颜色是指什么?
生:哪些句子表达了主旨?
(上述问题老师都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中熟悉了文本内容和传主的精神品质)
老师公布谜底: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传记,注解中有。
师:许多人都喜欢读传记。读传记要读什么呢?
生:故事,思想,精神,成就,好词好句……
师:好的传记,不仅故事,还有写法,还有思想感情。
学生初读本文的感受就是那些表现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词语。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高阶思维(分析能力)就无法提高。如果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分析。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浅阅读这个层面突围呢?肖老师巧设“猜一猜”的学习活动,既调查了学生自读的情况,又激发学生对传记文“到底读什么”的思考,紧扣文体特征展开教学。以文体作为切入点,确立阅读的方向,指引阅读路径,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旨在培养高阶思维的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传记文阅读的方向不是追寻传主私生活的真相,而是读“人生的经验和语文的经验”。“传记就是跟历史一样,可能会导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阅读传记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传记文体类纷呈,写法独特,往往将纪实和虚构有机结合,精选素材,合理想象,刻画细节,以小见大,真抵心灵。阅读传记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丰富语言学习的经验。
二、于反复处读出人物的情感
作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这是体现作者表意匠心的地方,也是学生浅阅读常常忽视的地方,需要格外关注的“语文的经验”,更是帮助学生指明了阅读的路径。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美丽的颜色》的片断:
师:这篇文章有你读不出来的东西。请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将故事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生:共有三个句子,分别是第18节、第20节和第22节。
师:请读一读。(学生个读。第18节分角色朗读,一个女生扮演居里夫人,一位男生扮演比埃尔,老师读旁白)(第二次再演读,无老师旁白)
师:你对居里夫人的朗读满意吗?
生:满意,因为他读得感情很丰富。
师:哪个词丰富?
生:“它”这个字很有味道。
师:读出什么味道?
生:好奇心,兴奋感。
生: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期待与热爱。
师:(请居里夫人再读一遍)大家觉得她的语速比以前快了还是慢了?快好还是慢好?
生:快。
师:读快一点,读一下。你们觉得他像居里夫人?不能太快,毛手毛脚,不沉稳。比较温和。
生:不像,居里夫人应该有科学家的沉稳感。
师:好,玛丽应该怎么读?和颜悦色。生读。
生:还要读出温柔。因为居里夫人毕竟是女人,要读出女性的温柔。
师:还有作为丈夫应该什么语气?不是绝望的,表示我也好奇,要读出鼓励的语气。“美丽的颜色”语调要上扬。比埃尔的“我不知道”怎么读?注意语气语调。(生个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不知道”不能读得太压抑,因为比埃尔也很想知道镭的模样,同样怀着好奇心。
师:语调要上扬。好,大家看一看,人物的对话中就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旁白)
师:同学们,没有什么比艰难的岁月里,相濡以沫,共同研究,迎来成功更令人向往了。
读懂了传记中的对话,也就读懂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就等于拥有了打开传记之门的钥匙。肖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涵咏”时间,沉潜于扮演的角色中,反复玩味和推敲对话中的语气语调,在自己的感受体验中尝试发现人物细腻的情感,培养语言的敏感性。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把人物写活了,有了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有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教学佳境是靠老师的精准点拨才能营造出来,才能鲜活于我们的脑海中,充满语言的魅力。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人物的情感便逐渐沉淀在学生的心底。在真情的朗读中,真切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程度,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两难的复杂心理中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接下来的反复处更加精彩:
师:(学生齐读最后三小节)为什么连用四个“转向”?
生:强调当时居里夫人发现镭时的幸福感。
生:转向看时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给人以亲切感和画面感。
生:作者有个女儿,在这里抒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情感。
师:复杂怎么讲?
生:作为科学家,教研条件极端艰苦,为了科学研究,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为母亲,她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师:你们也是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还会自动发光!
四个“转向”将两难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学者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的确,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和母亲,身份交叠,名利取舍,甘于寂寞,矢志不移,令人心生敬佩。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
三个“美丽的颜色”,四个“转向”,这不是语言的巧合,更不是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瑞珠,是一次次心灵的叩访。只有语言敏感的人才能拨动这根心灵的琴弦。学生只要链接个人生活经验,就能找到类似的语境,抒发同样丰富细腻的情感。
三、于细微处咀嚼作者的意图
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写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大事固然重要,但读者可能对发现镭的过程细节更感兴趣。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学生个读第20节对话)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这两句怎么读?
生:读轻一点,要读出小心翼翼。因为镭就像他们的孩子,不能惊扰它。
师:为什么用感叹号?难道不要点灯?要轻轻读?
生:轻读,因为确定今晚要看见镭了,要给丈夫惊喜。
(学生分角色再读)
师:“看哪……看哪!”这两句怎么读?(学生个读,声调越读越高)
师:为什么喊得那么响?
生:激动呀。
师:这里用了省略号和感叹号,能不能像刚才那样读?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都用感叹号?
生:科学家此时应该沉稳,宁静。这样表达说明居里夫人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同学们,如果今天镭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
生:来个新闻发布会,叫上媒体记者报道炒作一番。
师:但是这对科学家呢?她们过得平静而孤独。让我们走进这位科学家的内心,洞察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生: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宁静朴素,普通,孤独,淡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淡泊名利。这就是本文描写要传达的一个意图。
一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居里夫人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从语言中读出居里夫人朴素宁静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传主的痛苦和欢乐,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察居里夫人的微妙心理,真正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感同身受,积累人生的经验。
语言是人类生命的吐纳与留痕,人生于世,俯仰浮沉,一切遭际离合欢乐悲苦都映射在语言中。语言便是生命本身的确证,正是语言彰显着生命最本真的精神流射、心灵律动和情感宣露。话语中往往有一些词能有效凸显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它们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也可以是标点符号,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精读策略就是抓住这些别有用意的语言,细心揣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于反常处把握文本的特质
孙绍振教授曾这样论述:“对于情节来说,它们的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的深层奥秘。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打出常轨,暴露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肖培东老师就是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反常处,请看下面的片断:
师: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之处是什么?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生: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有她的日记和信札,例如第5、6、11、14、15节。
师:为什么作者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日记信札中的话?
生: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师:作者写什么,就要居里夫人的话来证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既然要真实,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
生:因为那晚最能表现她们的,是她们的神态和动作。
生:因为当时居里夫妇喜悦激动,便于描写和抒情。
生:如果全部引用就显得行文单调了。
师:对的,引用也该有个“度”,不能无限度地引用,有理。传记在强调事件的真实性,也强调文章的生动性,这是传记文的两大特点。
引述传主的原话或诗作著述,能写活人物,突出性格,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但过度引述也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肖老师抓住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的反常处,教“这一篇”的文本特质,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抓住语言的缰绳,在“发现—建构”中重新认识文章的写法,领略其中的奥妙,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理解并掌握传记中引述的写法,这是文本特质所决定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引述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引述事件当然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目。但是对局部细节也可采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即可。
传记中的想像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场景描写,聚焦某一个细节,目的是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思想的震撼。合理的想像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像不仅弥补了客观史实的不足之处,也让传主的形象更为饱满。“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此问切中肯綮,调动学生思考传记作品中所蕴含着“想像”的元素。这种想像“我相信那是可能有的,虽然我拿不出原始材料加以佐证。”学生也不在乎发现镭的晚上居里夫妇这番对话的真实依据,因为学生读到此处已经完全沉浸在传主的精神世界中,就像一位老者现身说法,引领读者进入传主独特的人生世界,耳提面命,同喜同悲,心心交印。
艾夫·居里拂去历史的尘埃,披沙拣金,用文字客观公允地再现父母当年发现镭的经历,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和思念融入传记文的表达之中。我们教师要精准解读这些文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更要体验人物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情感世界,保持心灵的柔软和敏感,寻找缝隙、经典、原型,用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期待着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产生和谐美妙的契合和共振。一旦灵魂产生共振,美乐爱觉就会被激发,阅读传记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12
设计思路:
撕纸片是小班孩子较为初浅的手工活动,本次活动让原不太有目的的撕纸活动在游戏情景中进行,让幼儿在玩耍中撕纸和抛撒纸片,不仅让幼儿的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也充分体验了愉悦的心情。活动中还利用已有环境积累有关色彩和数的经验,例如“1”和许多,颜色分类等,体现了一个整合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撕撕玩玩彩纸中,感受彩纸的色彩和数量的不同。
2、在游戏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彩纸
2、墙面主题:水果宝宝
活动流程:
一、 彩纸象什么?
看今天jenny带来了什么?象什么呀?漂亮吗?
二、 示范撕纸,并用语言引发幼儿撕纸的'兴趣
1、 我把一张纸条变成了什么?
2、 我在过节的时候和高兴的时候,就把这些小纸片抛到空中“噢过节了,真高兴”
3、 你们想过节吗?想高兴吗?jenny在后面桌上为你们准备了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你们也去把它变成小纸片好吗?(幼儿操作)
4、 变好了吗?我们来过节吧?过什么节呢?(和幼儿一起抛纸片,体验游戏的愉快心情)
三、 找颜色
1、 找和我手里一样颜色的纸片
2、 找和我衣服颜色一样的纸片
3、 找和小草一样颜色的
四、地上那么多纸片怎么办呀?
捡起来去打扮我们的水果宝宝好吗?(颜色分类)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13
设计意图:班级里幼儿喜欢观察,动手做做玩玩,如果做出一些又简单又好玩的小制作,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培养他们对颜色的感性认识。美术活动离不开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几个基本环节。在这节活动中,也是通过先感知观察作品的形状、颜色,然后让幼儿去探索制作的步骤,最后去尝试。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美工活动中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美工活动中不仅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还要会说话。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主色是红、橘黄、绿三色的玩具若干。
2、油画棒卡片纸若干,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画有各种玩具的图案。
3、红、橘黄、绿色颜料,刷子、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玩具
1、出示玩具,请幼儿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自由玩耍。在幼儿玩玩具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观察玩具的颜色,进一步认识红颜色、橘黄色、绿颜色。
指导语: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漂亮玩具,让我们一起玩吧。
(2)在玩的时候看一看你玩的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绿色的天线宝宝
指导语:
(1)快看,谁来了?
它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有没有和它一样颜色的?
(3)谁拿的是红色(橘黄色)的玩具?
3、扩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指导语:还有那些东西是绿色(红色)的?
二、游戏“照相” 指导语:大家做个小小摄影师,为玩具拍张照片吧!
三、洗照片 1、展示相片的“底片”(油画棒纸)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示范“洗照片”:“小刷子,喝点水,放在纸上轻轻刷”
用刷子蘸上颜料轻轻的在纸上来回的刷,全部刷满颜料后相片洗好了。
指导语:
(1)下面我们也来试一试洗照片
(2)可以选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洗相片
2、辅导幼儿“洗相片”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指导幼儿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四、作业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
重点难点: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主色是红、橘黄、绿三色的玩具若干。
2.油画棒卡片纸若干,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画有各种玩具的图案。
3.红、橘黄、绿色颜料,刷子、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玩具
1.出示玩具,请幼儿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自由玩耍。在幼儿玩玩具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观察玩具的颜色,进一步认识红颜色、橘黄色、绿颜色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漂亮玩具,让我们一起玩吧
(2)在玩的时候看一看你玩的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绿色的天线宝宝
(1)快看,谁来了?它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有没有和它一样颜色的?
(3)谁拿的.是红色(橘黄色)的玩具?
3.扩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还有那些东西是绿色(红色)的?
二、游戏“照相“大家做个小小摄影师,为玩具拍张照片吧!
三、洗照片
1.展示相片的“底片”(油画棒纸)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示范“洗照片”:“小刷子,喝点水,放在纸上轻轻刷”用刷子蘸上颜料轻轻的在纸上来回的刷,全部刷满颜料后相片洗好了。
(1)下面我们也来试一试洗照片。
(2)可以选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洗相片。
2.辅导幼儿“洗相片”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指导幼儿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美丽的颜色》教案】相关文章:
《美丽的颜色》教案(精选10篇)10-25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03-18
《太阳的颜色》教案12-22
大班颜色教案03-26
春天的颜色教案02-25
海的颜色教案12-31
《奇妙的颜色》教案03-20
秋天的颜色教案03-13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精选6篇)10-24
《认识颜色》小班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