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案

时间:2024-07-09 09:32:04 教案 我要投稿

天火之谜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火之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然后出示词语,对照批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就是什么?古代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

  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学习课文δ2、3

  1、出示: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到才体会句子含义

  富兰克林认为雷暴是什么呢?(生答: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富兰克林凭什么作出如此大胆的推测?读读文中相关句子。

  (1)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回应:大胆的推测来源于对自然想象的观察)

  (2)学生回答的同时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指名读一读(2人即可)

  出示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3)(根据读的情况让学生注意到这个早),从早字你读懂了什么?

  (富兰克林一直在观察,观察了好久,只有长期的观察,才会有所发现。真是勤勉啊!)

  (早就开始观察,长期的观察,日积月累后才会作出了如此大胆的推测,可见他多么勤奋、勇于探索!)

  (当时人们都已对雷暴是上帝的怒火深信不疑,而富兰克林却没有盲从,这就是对待科学的诚实,实事求是!)

  (所有人,包括有学问的人都认为是上帝的怒火,而他却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权威,可见他多么了不起的探索的精神!)

  (4)你看一个早字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对待科学如此的诚实,而又勤勉、勇于探索。

  2、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引读:雷暴就是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种推论公布于世后不仅()就连()也()。

  (1)富兰克林可能会听到哪些冷嘲热讽?(提醒学生联系相关句子说说,教师根据回答补话,切不可喧兵夺主)

  (2)难怪,有人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教师导语(渲染情感):这样的狂人面对人们的取笑,他妥协了吗?他停止探索的脚步了吗?他放弃研究了吗?(学生答:没有没有没有)

  3、出示句子: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指名读,多读)

  (1)决定一词让你想到什么?

  (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不容易,是顶着压力的,)

  (作出这个决定就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

  (2)这样的一个决定背后让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科学探索路上克服了多少的艰辛,排除多少的险阻,为了一个科学事实,而不懈地努力。

  (3)齐读这句话。

  四、学习

  1、过渡:历史翻开到1752年7月的一天,这一天是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一天。

  2、自由读读δ4,想想:实验中用了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富兰克林在试验中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1)交流实验器材,并说说其各自的作用,可联系当时的天气条件说明实验的危险性,电往往就和死亡紧紧相连,体会富兰克林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2)富兰克林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了呢?出示一段话:(指名读)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手臂一阵发麻。)

  ①实验中首先出现什么现象?(先让学生概括,教师引导:乌云掠过、麻绳带电)

  ②出示表格:(交流实验器材时就要出示下面这幅图)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风筝(细铁丝、麻绳、铜钥匙等)

  乌云掠过,麻绳带电

  ③学生完成表格(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二是同桌二人进行交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④交流时按顺序一个实验现象,学生的概括语言可让大家评议,选择准确到位的答案出示。

  再自由读读这段话,请记住先后观察到的现象。

  3、指导学生复述第四自然段:

  (1)过渡:实验的成功意义重大,让我们永远记住1752年7月的一天,记住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中的风筝实验。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所用器材、观察到的现象试着把实验过程说一说,如果不连贯可看看书。

  4、在复述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读读最后一句话,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1)大胆的推测,得到了有力的证实,此时此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

  (2)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用实验作出了有力的回击,在捉住天电的那一刻,他欣喜若狂地喊道

  (3))齐读:让我们和富兰克林一起欣喜若狂的喊一喊

  5、富兰克林的实验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学生回答)

  6、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上帝的怒火()。

  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五、引读

  是啊,富兰克林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根据放电原理,他又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六、小结

  1、教师总结:现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电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方便时,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富兰克林),不要忘记他为科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2、延伸: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科学家,才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学生自由说说)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复述《天火之谜》,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2、小练笔:风筝实验成功后,人们又会怎样议论?试着写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雷暴

天火之谜教案2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干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公开课教案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和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假如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身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身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置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发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抵触:“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局部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获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身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加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胜利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布置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置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防止雷击从而维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妙。

天火之谜教案3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难句的理解,感受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二)教具准备:

  小推车、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词语。

  雷暴爆炸揭开钥匙不足为奇

  上帝推测毙杀骤然欣喜若狂

  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可用哪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人们把他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读这段时应用怎样的语气?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5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介绍富兰克林。

  这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作用?介绍过渡段。

  第3自然段:

  富兰克林观察到雷暴与静电有哪些相似之处?得出的大胆推测是什么?“人们熟知”指什么?人们的态度怎样?什么叫“冷嘲热讽”?指导朗读。

  第4自然段:

  自读讨论富兰克林做了个怎样的实验?这个风筝特殊在哪里,怎样放的,发现什么,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复述内容。

  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讲什么?“震惊了世界”?(使世界上人们大吃一惊)“宣告”?(公开告诉人们)“无稽之谈”?(没有依据的话。)“天火之谜”已被富兰克林解开,与第2自然段设问自答的内容互相照应,“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指导朗读。

  (3)你觉得富兰克林是怎样的人?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指导朗读。

  3.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4.练习用“推测”和“不足为奇”造句。

  (1)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指名口头造句,集体评议。

  (3)书面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5.布置作业:

  凭借段落大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放风筝--震惊世界

  (四)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教案4

  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天火之谜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天火之谜教案6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是一篇科学故事,记叙了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经过,赞扬了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大胆探究的科研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经过精确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人类。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理念:

  课文记叙了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经过,语句平实,没有豪言壮语,也不见慷慨陈词。教学时,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领悟富兰克林取得成功的艰难,感受富兰克林的伟大,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富兰克林有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⑴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⑵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⑴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⑶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⑷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⑸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⑹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⑺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⑻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扑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写出体会。

  3.分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3、教师适时讲解:

  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比如:等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4、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略

天火之谜教案7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课文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g)了。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7)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六、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分类整合的优势,有效突破了生字和词语教学,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和雷暴的理解。

  (二)借助视频创设情境,音乐怡情体验,优化朗读、内化理解。

  (三)利用课件即点即现的优势,凸显关键词语,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增进对富兰克林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信息网络资源在前置性学习和后置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渐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教案9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天火之谜教案】相关文章:

天火之谜教案04-12

天火之谜说课稿09-12

《旅鼠之谜》教案10-26

语文《旅鼠之谜》教案09-18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10-11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03-10

《旅鼠之谜》教案优秀02-07

【必备】《旅鼠之谜》教案12-29

《旅鼠之谜》教案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