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女儿的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自读感知其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繁衍、忐忑、一抔黄土、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伫立、幢、麦穗。
(1)忐忑:心神不定。
(2)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4)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5)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6)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四)合作交流,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1、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2、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3、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4、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三)拓展训练
1、大屏幕展示:
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2、总结:
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3、结尾:
有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就象文章中的这对老人,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的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
教后反思:
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致女儿的信》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重点词语和名言警句。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能力目标:
体会用对话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鉴赏发现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这或许就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给正处于十四五岁的你们一点情感的理性指导。
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然而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正值花季的你们,或许也曾经有过憧憬和困惑,然而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说,对吗?
今天我们不妨抛开所有的顾虑,敞开心扉来真诚地面对爱情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看看我们的教育家是如何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板书课题)
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并拿上笔做这样几项工作: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②画出你原来不认识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读音的生字。③画出你原来读的和老师不一样的字。④你还可以认真听一听,老师有没有那个字读错了?
繁衍(yǎn)忐忑(tǎntè) 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刹那间(chà)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 麦穗(suì)
2、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好爸爸)有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资料?(见注释,学生一起读一遍)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
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灵深处特别爱孩子。他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坚持上课。他后来是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回来。我特别感动他的一些细节。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3、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什么是爱情?)
1、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转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祖母玛利亚所讲的一个童话故事)
导入:老师第一次读这封信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童话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转述的这个童话故事。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具体内容和精彩的语言特色。
请几位同学分角(jué)色朗读童话故事部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需要几个角色?(奶奶、上帝、大天使、我),那几个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朗读这则童话?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三次,一次次引导学生边说边板书重点词句)
1、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
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人类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没有)
(1)请一名学生把描写上帝看到的内容的文段朗读一遍“从这次他看到……还有一种新的东西”其余学生思考,这次上帝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看到的东西?(无与伦比的美)
(2)请一名学生解释“无与伦比”是什么意思?然后问: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的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3)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把这段文字声情并茂的再读一遍,请所有男同学思考上帝眼里看到的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是什么?(忠诚)这次上帝又是什么样的态度?(怒不可遏)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3、三年以后上帝又来了,这时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什么样的爱情好像都应该黯淡一些,他看到的东西如他所愿发生改变了吗?(没有)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请一名学生回答)
(2)为什么第三次上帝看到的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里的“不可理解”与第一次的“不可理解”意思相同吗?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请所有学生将23自然段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作者在这里安排上帝在老奶奶死后看到青年男女们眼里的爱情,用意是什么?(告诉上帝人类的爱情会一代代传承下去,不管他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人类都会将这种美好的情感传承下去)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5)学生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当然也有感动。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了,都被感动了,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继续上节课的讨论:
1、在上帝的眼里爱情是如此的完美,在作者笔下爱情更是被描写的美轮美奂,在上面的这三个片段描写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片段?那句话?或者哪个词语?,请你找出来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三个片段中反复描写的那个场景“一会儿……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作者这样写是在告诉我们爱情其实很简单、很平淡,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语言,就是一个眼神就足够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卿卿我我、海誓山盟)
2、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对话层层深入)
3、奶奶告诉“我”说“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在奶奶眼里爱情是什么样的?
4、文章最后作者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我们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师生一起讨论,在作者的眼里爱情是什么样的?
5、老师读过很多爱情小说,我一直以为爱情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山盟海誓、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生死不渝、是琼瑶笔下男女主人公的卿卿我我,今天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爱情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其实也是最伟大的。
现在在我的眼里的爱情是这样的:
每天清晨和傍晚,我那60多岁的老母亲牵着我70多岁的老父亲的手,在江边的树荫下一边走一边小声说着话,母亲不时还停下来帮我的老父亲扯平褶皱的衣服,眼睛里露出一种柔情,我想这就是爱情;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个女人左手提着凉茶右手提着可口的饭菜,来到劳动着的男人身边,心疼的为他递上毛巾擦把汗,看到男人大口大口的吃着饭菜,女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想这也是爱情……
你眼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再续说一段,和刚才我说的这两个片段组成排比段。
教师明确:
是啊,爱情不是情人节的那朵玫瑰花,不是生日时的一份精美礼品,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就像一首歌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老师不会唱这首歌,但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被深深感动,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们这些平常人眼里的爱情。
三、深入探究文章主题,拓展延伸。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3)那么我们来想想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爱情的幸福?才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
结束语: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爱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爱情)勃然大怒
第二次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忠诚)怒不可遏
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和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心灵的追念)伫立凝视
深沉的思索离去
《致女儿的信》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5、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准备:
摘录三个片断制成投影片。
学生准备:
看至少一部古今中外爱情名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设情境
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课文
在学生思考时我适时提出了如下要求:请你从课文中的字词句、文章表述形式的技巧、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理解、体会本文,尝试运用“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等方法发现问题。
于是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寻找问题。
在留给学生10分钟阅读思考时间后,我提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疑惑或看法,并对本组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讨论时,我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由于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诜多学习小组都注意到了对本组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小组的记录员也都作了记录。
三、组织学生讨论疑问
各学习小组讨论整理问题之后,我让小组的记录员把本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去掉相同的问题,学生共提出了这样七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了女儿什么是爱情?
3、“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4、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智慧的人的时候”?
5、上帝由“驳然大怒”、“怒不可遏”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为什么说“爱情高于上帝”?
7、爱情除了“忠诚”,死后会有“心灵的追念”,是否还有其他?
在学生板书时,我一边看一边迅速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我发现这七个问题,其中第4题是文中句子的理解,第2、3、5、6题是对文中故事内容的理解,第1题汲及表达技巧,第7题是文中故事的拓展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先说对第4题的理解。在三位同学的互相补充后,学生有了以下的理解:这句话意思是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明白自己是否幸福,作者这样说是在提醒女儿当爱来临时需要保持理解,这样才能享受到爱情带给你的幸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故事来思考2、3、5、6题。
四、课外资料延伸课文
学生有了共识后,我又补充问学生“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学生王促晨说“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接着他的话说“王促晨说得真好。是啊,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心中追念,但是除了这以下还有其他吗?作者在最后提到‘以人的方式去爱’必然还包括其他故事所没有提到的爱。处在花季年龄的.你们必然有一些关于‘爱情’的看法,你能说说你的爱情观吗?”
不知是由于羞怯,还是由于希望自己的回答不令同学哄笑,学生们都低着头,静静地不发一言。为了使学生不感到尴尬,我出示了三段文字(三篇小说(《白马啸西风》、《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中的关于“爱情”的片断),并对学生说:其实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经历爱,所以关于爱情的思考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小说都在探讨这个话题,你们爱看的武打小说里也有许多爱情观。大家看看投影片上的三段文字,这是金庸先生三部作品中的爱情观,看看你欣赏哪一种?你是否还另外的见解?你能结合其它爱情作品谈你的观点吗?由于这些片断出自学生最喜欢看、最熟悉的作品,因此看完后,大家都开始了议论。
五、写箴言拓展课文
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用箴言的形式写出来作为礼物送给同学。
六、总结
看了一些同学的箴言,在下课前一分钟,我作了总结: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附投影资料:
瓦耳拉齐又问:“刚才我叫你出去,你为什么不听话?要是你出去了……唉。”
李文秀轻轻的道:“师父,你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让他给人杀了。”
——《白马啸西风》
郭靖丝毫不懂这种女儿情怀,只觉这个“黄贤弟”的举动很是特异,当下问她道:“你说有要紧事对我说,是甚么事?”黄蓉笑道:“我要跟你说,我不是甚么黄贤弟,是蓉儿,这不是要紧事么?”郭靖也是微微一笑,说道:“你这样多好看,干么先前扮成个小叫化?”黄蓉侧过了头,道:“你说我好看吗?”郭靖叹道:“好看极啦,真像我们雪山顶上的仙女一般。”黄蓉笑道:“你见过仙女了?”郭靖道:“我没见过,见了那还有命活?”黄蓉奇道:“怎么?”郭靖道:“蒙古的老人家说,谁见了仙女,就永远不想再回到草原上来啦,整天就在雪山上发痴,没几天就冻死了。”黄蓉笑道:“那么你见了我发不发痴?”郭靖脸一红,急道:“咱们是好朋友,那不同的。”黄蓉点点头,正正经经的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待我好,不管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好看还是丑八怪。”隔了片刻,说道:“我穿这样的衣服,谁都会对我讨好,那有甚么希罕?我做小叫化的时候你对我好,那才是真好。”
——《射雕英雄传》
令狐冲双目凝视着她。盈盈的眼光慢慢移动,和他相对。两人相隔丈许,四目交视,忽然间心意相通,实已不必再说一句话,反正于对方的情意全然明白。娶不娶仪琳无关紧要,是和尚是太监无关紧要。两人死也好,活也好,既已有了两心如一的此刻,便已心满意足,眼前这一刻便是天长地久,纵然天崩地裂,这一刻也已拿不去、销不掉了。
——《笑傲江湖》
《致女儿的信》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
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
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
(1)注音:
繁衍()刹那间()麦穗()
忐忑()一坏()伫立()
(2)拼音填汉字:
bó()然大怒迷huò()不解怒不可è()
无与lún()比伫立níng()视shǔ()光
(3)解释词语:
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勃然大怒
(4)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xxxx》、《学生的精神世界》、《xxxx》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
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可印发给学生)
三个故事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摸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土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土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土:“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2.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爱情的深意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教学重、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谨慎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由、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 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7岁当小学教师,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 学习字词
繁衍 ( ) 刹那间( ) 忐忑( )( ) 一抔( ) 伫立( )
勃然大怒( ) 迷惑不解( ) 怒不可遏( )
四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指导学生读课文,引导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就课文整体或某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老师就学生的感受出示问题:
大家差不多都有14岁了,有谁问过自己的父母什么是爱情呢?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他们会怎么说呢?
3.通过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出自己的家长在做这方面的解释时和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解释的`不同,再次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这样解释的好处
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发言
4.引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深入探讨下边的问题(投影显示)
(1)上帝来到人间几次?每次来到人间都看到了什么?
(2)上帝每次的态度都怎么样?
(3)上帝为什么不能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
(4)为什么上帝最后一次态度会有不同?你能想想上帝当时在想什么吗?
(5)“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者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回并参与。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5.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下发给学生关于爱情的名言、诗句和一篇关于爱情故事的文章。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教师小结。
6.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我们正处于青春的花季,而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的责任。所以,还是让我们把青春的情愫暂时藏在心里酝酿,到适当的时候,再来品尝爱情的甘甜吧。
六.作业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结合课后练习三,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段随笔,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
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
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
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三、拓展训练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结尾:
有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就象文章中的这对老人,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的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
这堂课勾起我的回忆。寒假期间,我遇到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拥着他漂亮的女朋友,欣喜地告诉我:“老师,我要结婚了,喝喜酒去!”而当年我教他的时候,他和你们一样,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学生,那时的他只知道埋头苦学,而现在,在他事业有成的时候,他终于品尝到爱情的甜蜜,马上要步入新婚的殿堂了。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
《致女儿的信》教案7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
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
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灵的追念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
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的确,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致女儿的信》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 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三、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四、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五、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六、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七、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教学反思
《致女儿的信》教案9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教案1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完成词语、诗句、警句的积累。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爱情的美好。
4、进行爱情观教育,帮助学生把握萌动的青春。
教学重点:目标三
教学难点:理解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
教学课件:课件,学生了解经典的爱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诗词,导入新课。
1、 播放《梁祝》小提琴曲,师诵读导入。
优美凄婉的旋律,将我们引入美妙的爱情世界当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爱情的乐曲就已经奏鸣。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作,已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2、 课件出示“诗咏爱情”,学生齐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宋] 秦观〈鹊桥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宋]朱淑真〈生查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 在几十年前有一位14岁的少女向他的父亲提了一个问题“爸爸,什么是爱情?”这个女孩的父亲专门为女儿写了一封信,给了她诗一般美妙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4、 板题。简介作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②思考:文章内容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上帝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中发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后交流。
(1) 出示课件“词语”。指名读词语,解释重点词“真谛、无与伦比、怒不可遏”。
(2) 交流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年后,“上帝从……力量。”——爱情 五十年后,“上帝……东西。”——忠诚 又过三年,“他的一双……力量。”——心灵的追念)
三、 品句子,感悟爱情的真谛。
1、 (1)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一年之后,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发现了什么?(爱情)
五十年后,上帝又发现了什么?(忠诚)
(2)想一想,五十年啊,爱情双方都干了些什么?
(繁衍后代、开辟田地、建造房子、种植果树庄稼、教育子女、共同战胜困难等)
(3)五十年啊,美丽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生活之犁会蚀去青春的活力,想一想,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自然灾害、生病的痛苦、生活中的矛盾等)
(4)半个世纪的风雨中,他和她分担生活中的挫折,共享收获的喜悦,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同学们,这就是(忠诚)啊!
(5)又三年后,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发现了什么?(心灵的.追念)
小土丘上,老头的眼神忧郁悲伤,他可能想些什么?
(妻子美丽的容颜、他俩恩爱的生活、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等)
(6)同学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无情的岁月夺走了心爱的她,但她的温柔永远留在老人的心中,这就是心灵的追念啊!
2、作者把“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为什么?
(真正的爱情时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念,是人间的挚爱,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3、故事中上帝前两次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1)照前两次推论,第三次应是暴跳如雷了。但第三次上帝是什么表情?
齐读句子“上帝久久地伫立……大地上的上帝。”
(2)大家想一想,上帝当时在思索什么?
(为什么我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
(3)为什么说上帝离开了,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小组讨论,交流。
(人类创造了爱情,上帝无法使爱情毁灭,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所以,凡是闪着人性光辉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
4、课文的最后两段,作者的奶奶和作者对爱情的内涵都作了阐释。默读这两段,画出你感悟较深的句子。
交流句子。课件出示。“①万物生存……真正的人。②爱情,他高于上帝……纽带。”
同桌讨论,交流句子的含义。
(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会死,但爱情延续了生命。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忠贞不渝,爱情产生了下一代,爱情的力量是永恒的。)
5、 爱情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美妙的爱情故事,你都知道那些?
(梁山伯与祝英台、海的女儿、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 播放“化蝶”,学生略述“梁祝”的故事。
(2)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
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同学们想一下,此时,你对真正的爱情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写话,交流。
四、 爱情教育,把握萌动的青春
1、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自己心中的那颗爱情的种子?
2、 课件出示名言。“人的爱情应当……幸福。——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思考,谈想法。
(师小结: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收获最珍贵的情感。)
3、 总结全文。
(1) 课件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
(2) 音乐中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把自己对爱情的感悟,通过神话故事来告诉自己的女儿,文采飞扬,富有趣味。同学们今天虽说还不适宜谈情说爱,但是可以谈论爱情,可以有智慧的、精神的准备。你们在一天天成长,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但是,只有懂得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的人生。
附: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是什么?
美 爱情 勃然大怒
和 忠诚 怒不可遏
力量 心灵的追念 思索、离去
爱情的力量是永恒的!
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
《致女儿的信》教案11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案1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展示图片)
三,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课堂实录《给女儿的信》
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
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
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
“读几声?”
“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a)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a!”
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a!”
“对!应该读cha!”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
同学们说:“有!”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刹’便读sha。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学生齐声说:“问过!”
“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
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教师又不知不觉地引领着学生。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我说:“李文思的发言很好。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那么,我们不妨暂时停留在这里研讨一下,我们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来看一下,课文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我想问,上帝这样‘看见’过几次?”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两次的,有说三次的。
我要同学们注意看课文本身,然后多数同学说“三次”,于是我说:“至少有三次,是吧?同学们马上这三次找出来,看看上帝三次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
同学们立即仔细看课文,认真地找了起来,同时同方同学之间不时小声议论。
有同学说:“第一次看到的是爱情。”
我和他们碰撞起来:“看到的是爱情?不对吧?那是大天使对上帝所见的解释和概括。”
同学们继续寻找并思考上帝三次究竟见到了什么。
我和学生一起找一起分析:“第一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齐答:“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
同学们说:“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对!”我继续引导,“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书上有的,你只需要扣住这句话的语言。第一次看见的美是什么?”
有同学插嘴:“爱情。”
“这是大天使给他概述的呀!”我笑了,然后继续追问,“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多数同学回答:“不可理解的美。”
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对,在这儿作者想说的是,上帝的眼光渐渐地表现了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为什么要发怒呢?”
同学们纷纷说:“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引导学生看书:“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对象变了没有?”
同学们齐答:“没有。仍然是美和力量。”
我说:“但是换了一个定语……”
同学们说:“无与伦比!”
“对!”我说,“就是李文思刚才说的‘无与伦比’。那就是说,五十年过去了,爱情褪色了没有?
同学们说:“没有。“
我说:“这就是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变得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什么?“
同学们说:“忠诚。“
我感慨地说:“是呀!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
“没变。还是……”同学们七嘴八舌。
“还是什么?”我追问。
同学们大声说:“美!”
“但‘美’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这定语是什么?”
同学们说:“‘不可理解’。”
我故作不解:“怎么还是‘不可理解’?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何思静举手回答:“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说:“我同意何思静的理解。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第一次书上怎么写呀?”
同学们说:“‘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
同学们说:“第二次是‘上帝怒不可遏’。”
我说:“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唐强举手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那个字?”
同学们笑了:“‘伫立’的‘伫’!”
“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
同学们笑了。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的,有同学可能会读成’chu’。”我继续说,“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同学们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我说:“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赵瑞雪说:“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势幽了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杨晓梅说:“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我说:“很好,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戚西川说:“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钟雪飞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我说:“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同学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想!”
“想?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同学们爆笑。我特别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特别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于是我说:“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似乎都可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我顿了一下,又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李运举手了。请李运起来说说。”
李运说:“这篇课文引用对话比较成功,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李老师:“我认为,对话不但推动情节,还……”
汪洋站了起来:“同时我理解也是层层递进。”
我说:“好,请汪洋同学展开讲讲,好吗?”
汪洋说:“先说爱情的美和力量,然后引申到更高层,‘忠诚’,然后再进一层,‘心灵的追念’。这些都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话对话完成的。”
我说:“对,层层深入,把对爱情的认识引向深入。刚才李运说对话把情节引向深入,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作者并没有全像我们说的,全都是层层深入。”这里,我有意想和学生碰撞一下,在碰撞中引导,“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
同学们开始重新看课文。不一会儿,何思静举手了。
何思静说:“是这几句,‘他们一会儿看天,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传情’。后面还有,也是这样重复的。“
我问:“你说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会这样表达?”
何思静说:“因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上的东西,不能用语言告诉对方,他们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说:“很好,爱情,不用语言的,而且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金黄色的麦田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们看,这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美好!现在,像这种一种古典的爱情方式已经很少了。并不是说在大街上接吻拥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才是爱情。其实,爱情是很简单的,不过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感动了我,还是学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并忍不住对同学们说了出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时刻》。”
同学们纷纷点头:“知道,知道。”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何思静轻轻地唱了起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同学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
歌唱完了,大家鼓掌。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还是有的。前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商场,爸爸都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
停了一会儿,我问:“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赵瑞雪问:“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只有14岁,作者为什么就说她跨进了‘成年女性’的界限?”
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金薇说:“因为是在苏联嘛,苏联的女孩早熟一些。14岁正是青春期,所以他说女儿成年了。”
我笑了:“我基本同意你的说法,他说14岁是‘成年’的年龄。其实不光是苏联,在我国,14岁也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嘛!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上这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跨进了女人的行列。’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苏畅:“最后一句我不太理解,‘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我说:“好,哪位同学给苏畅讲一讲?”
李文思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情感是很丰富,所以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一定拥有爱情,懂得爱,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思索没有拥有爱情,是很可悲的,就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生物。”
我说:“我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有没有补充的?大家注意,这里说‘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一种生物罢了。你虽然成了人了,但还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智慧,没有情感。其实从生物的角度,动物也知道繁衍,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繁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才有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爱情的种子,要在我们的青少年性心理成熟以年很久就播到他的心田。中国家长对这个观点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时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女儿14岁的时候跟她谈爱情?因为不仅仅教女儿懂爱情,而且是教她懂真正的爱情,懂得做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培养女儿的人性美。现在我问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封信以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杨晓梅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但我觉得爱情不仅仅是说出来,更要做出来,不应该刻意地去追求,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有许多人把忠诚挂在嘴边,最后还是不忠诚。因此,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而应该让女儿以后去实践。”
金薇反驳:“我觉得杨晓梅理解不对,因为这是大天使说的,并不是夫妇表现出来的。”
本来从这里可以开始许多观点交锋,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快结束了。所以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杨晓梅的意思是忠诚应该用行动来体现。这个观点本身还是对的。金薇不同意你的说法,可能其他同学还有其他想法,或者还有更多不同的观点。李老师这里不作结论,下课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争鸣。好吗?”
我非常明显地感到,通过这堂课,同学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充满了敬意。于是我说:“还记得我第一次见你们的时候谈到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两个人?一个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是――”
不等我说完,同学们大声齐说:“陶行知!”
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几幅照片:“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非常英俊!”
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时,同学们一片惊叹,他们的确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英俊征服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道:“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灵深处特别爱孩子。他还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坚持上课。他后来是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回来。我特别感动他的一些细节。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教室里再次进入一种神圣的沉静……
我继续说道:“再过一个星期,下周星期一,我将去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们1998年第一次见面,已经六年不见了。李老师要去见他,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带给这位当年幸福的女儿?李老师一定带到!”
同学们一下子没有思想准备,但都在认真地想着。
我说:“这样吧,下来以后你们想好了,每个人写一张纸条交给我好吗?”
同学们大声说:“好!”
摄像是给我做了一个时间已到的手势,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我说没问题,成都几所著名小学的校长我都认识的。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
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我对同学们说:“下课!”
学生仍然热烈鼓掌……
《致女儿的信》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别持何态度?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学生观看本年级“家长会”配乐录象片段。
五、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致女儿的信》教案14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之后,认真地就此问题写给女儿的信,信中,作者给女儿讲了一个动人而又有诗意的故事,借故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一语难尽的复杂命题。
一、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到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写信目的。
第二部分:(从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详细叙述我问祖母什么是爱情的经过。
第2层:(从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玛丽娅讲故事。
第3层:(从这就是爱情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祖母玛丽娅在故事的基础上对爱情进行的引申与阐释。
第三部分:(从这就是爱情到文末)作者在祖母玛丽娅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更深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
二、文章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角度巧妙:
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
⑴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⑵不长篇宏论,用简单的故事作答。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论,而是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2、构思精彩:
⑴开头暗示,结尾点睛:
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⑵同中有变,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与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寓意深刻:
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4、描写细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作者每次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有个性化的语言: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不管是语言、神态还是景物描写,每一次都精细刻画,给故事增添了感染力。
《致女儿的信》教案15
教学设想
“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讲既神秘而又严肃。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通过自学和讨论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启发同学们去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理解一些词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能力目标
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情感目标 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具准备 电影《刑场上婚礼》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电影《刑场上婚礼》的片段。……陈铁军和周文雍他们雍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人类历史上一段伟大的爱情。今天的我们正处在青春萌动之际,对于爱情这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致女儿的信》。
二、走进作者。
学生介绍,搜集整理。
三、走进课文。
1、快速阅读,掌握字词,初步感知大意。
本文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孩子什么是人间的爱情。
2让学生复述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注意复述故事的完整性,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品读课文。
1、故事并不难理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最大的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羙和力量”——人间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同学们跳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什么?把那种感觉读出来,细细品味。
五、合作讨论。
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让学生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让学生进一步从文中领悟其内涵。)
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写作特色。
(1)借用生动的神话故事说明道理。
(2)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解读→爱情 真爱高于生理需要
第二次解读→忠诚
第三次解读→心灵的追念 挚情内含心灵忠诚
【《致女儿的信》教案】相关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03-16
《致女儿的信》教案15篇03-06
致女儿的信教案02-23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02-11
海的女儿教案10-20
给女儿的道歉信12-22
《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03-03
女儿给父母的感谢信04-19
写给女儿的道歉信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