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案

时间:2024-06-30 00:59:51 教案 我要投稿

《荷花》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花》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教案通用15篇

《荷花》教案1

  [前言]

  刚上完叶圣陶的佳作《荷花》,不禁被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姿态所深深吸引,余兴未尽,今天的“小记者”习作指导课上,我又围绕着“荷花”这一话题来一次主题开发——

  [流程]

  第一板块:

  1、出示谜语猜一猜: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刚一出示,立即有不少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抢着发言——“荷花”)

  2、细细品读:这则谜语抓住了荷花的什么特征?

  生:因为荷花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说“坐在水中央”。

  生:“阵阵放清香”,说明荷花芳香扑鼻。

  师:是吗?你注意到了“清香”吗?

  生:哦,是荷花发出一阵阵淡淡的香气。

  师:为什么把荷花说成是“小小一姑娘”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

  生: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纯洁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小姑娘。

  (嘿,想不到学生还记得这句话,看来是我上课时补充的资料起了作用。)

  生:这是一位“身穿粉红袄”的小姑娘。

  生:老师,也有白色的荷花呀,为什么这里说是“粉红袄”呀!

  师:对呀,荷花有白的,也有粉红的等颜色,出谜语的人写出了其中一种颜色的荷花。如果你喜欢白荷花,这一句你会怎么编呢?

  生:“身穿白衣袄”。

  生:“身穿白衣裳”。

  (师眼睛一亮,猛然发现“白衣裳”还可以大做文章呢!于是暂时缓缓第二板块,让其继续“开枝散叶”)

  师:“白衣裳”用得多好呀,还记得老师说过,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一条是利用押韵的方法,就是说每句末尾的韵母是相同的,比如说这则谜语的末尾几个字:娘、央、香,它们的韵母都是“ang”,现在大家再给它加一个“裳”,那更加朗朗上口了。你们的水平真是不错,我们赶紧把改编后的谜语朗诵出来吧!

  (尽管学生对“压韵”一说还似懂非懂,但赞赏的话人人都爱听,因此个个喜滋滋的,朗诵得可起劲的`,不一会儿纷纷嚷着都能背诵了呢!于是此时教师趁热打铁——)

  师:我们还能自己再编一则关于荷花的谜语吗?赶紧试试,可以自己独个儿编,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编,呆会儿看哪一个、那一组同学编得最精彩![

  (生立即行动起来,约两分钟,几双手举了起来)

  生:“小小一姑娘,站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池边放清香。”

  (哦,抄袭成分还挺多的)

  师:你为什么要把“坐”改成“站”呢?

  生:“坐”说明荷花长出水面不高,看起来就像是坐着的样子。而“站”是说明荷花长出水面很高,亭亭玉立的样子。

  师:嗨,改得很贴切呀!

  生:……(雷同,省略)

  师:还有别出心裁的吗?

  生:“亭亭玉立小姑娘,站在水中央……”

  师:我又发现了宝藏:“亭亭玉立小姑娘”,7个字的,谁能在第二句的前面再加上2个字呢?”

  (师赶紧板书:亭亭玉立小姑娘)

  生:“一直站在水中央”

  师:可以,不过,你发现“第一句中的“亭亭”了吧,如果能对应起来,那就更好了。

  生:“个个站在水中央”

  师:有进步!

  生:“静静站在水中央”

  师(惊喜地):“静静”用得太神了,这是一个多么文静的小姑娘啊!这不正是荷花的特点吗?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这则谜语编得更精彩!

  (师继续板书:静静站在水中央)

  生:穿着一身白衣裳。

  生:不对不对,前两个字要一样的。

  师:这倒不必,一般是1、2两句相对应,3、4两句相对应。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身穿纯洁白衣裳”

  师:你们听出他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吗?

  生:“纯洁”用得好。

  师:是呀,跟“纯洁”相连的还有一个词是“无瑕”,我们也可以说——

  生:“身穿无瑕白衣裳”

  (师继续板书:身穿无瑕白衣裳)

  师:就剩下最后一句了,大家可要有更精彩的创意呀!

  生:“水池旁边放清香”

  师:倒蛮顺口的,还有吗?

  生:我想改一个词,“水池旁边飘清香”。

  师(眼睛一亮):为什么?

  生:因为荷花的香气是淡淡的,它应该是一阵阵地飘来。

  (是常冒出惊人之辞的大楠——个子高高的、胖胖的,平翘舌音的辨别是他的“拦路虎”,虽有时口齿不清,但词句积累蛮多的)

  师:你真有见地,荷花淡淡的香气随风飘来,还若有若无呢!

  (师赶紧板书:飘清香)[

  师:前面四个字该什么好呢?

  生:“池边阵阵飘清香”

  (还没等教师发言,一生小声嘀咕:“俗”——是“三道杠”的小严)

  师:哦,你的要求还蛮高的吗?你有更“雅”一点的吗?

  (小严连连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又有几个发言,结果大家都不满意。突然——)

  生:老师,你给点提示嘛!

  生:对对,说出第一个字也行!

  (看来学生把希望压在我地方了。这可给我出难题了,说得一般那可是比他们还“俗”了。情急之下,还真给“逼”出来了——)

  师:“夏色满池飘清香。”怎么样,能过关吗?

  生:太妙了!(还是小严)

  师(边板书“夏色满池”边笑着反问):你评评“妙”在何处?

  生:“满”写出了荷花的多,“夏”写出了荷花生长的季节。

  生:“池”写出了荷花生长的地点。

  师:其实“夏色满池”的说法,我是模仿了一句千古名句。有一首古诗叫《游园不值》,后两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看,老师已经把这首大家共同创作的谜语,也可以说是诗歌板书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咱们的这首“智慧结晶”吧!

  生齐读——熟读成诵——认真抄写

  亭亭玉立小姑娘,

  静静站在水中央。

  身穿无瑕白衣裳,

  夏色满池飘清香。

  第二板块:

  1、提炼特征

  师:我们编了精彩的诗歌,还想不想编一个童话呀?

  生:童话?

  师:是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荷花与别的花有什么不同?

  生:它生活在水里。

  生:它“出淤泥而不染”。

  师:还有一种花也跟荷花差不多,也生活在水中,它是什么花呢?

  生:水仙。

  师:你们能说说水仙花和荷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答略)

  2、提供范例

  师:前几天,四年级的同学根据水仙花的特征编了一则童话,想听吗?

  生(迫不及待地):想!

  师朗读《水仙花的传说》(见小板凳老师的案例《把丰富的想像留住》)

  3、学生合作编童话

  4、一生上台说童话

  (其余在他说不下去或说的有出入时可补充,调整)

  [后记]

  感谢资源共享,感谢小板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早就想“挪为已用”,也特意备了课,做了课件。但前段时间班级电脑屡出故障,没了“拐杖”,也就拖着没用——却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借“荷花”再次启用,看来效果挺好的。下星期学生交上习作,有时间选几篇借学校论坛“刊登刊登”!

《荷花》教案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

  ②背诵课文;

  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荷花》教案3

  1、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3、通过诵读《荷花》,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典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

  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花的,请你好好读读,并且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一抄,再选一两个写一句话。

  吐蕊 凋零 枯萎 秀丽 瑰丽 素雅 红艳

  含苞欲放 亭亭玉立 姹紫嫣红 婀娜多姿

  沁人心脾 清香扑鼻 凌风傲霜 竞相开放

  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一读,再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这棵榕树很茂盛,像 。

  2、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像 。

  这株月季花开得很鲜艳,像 。 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你一定读过不少有关荷花的古诗吧,摘抄一两首古代咏荷的名诗,读读背背。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荷花》教案4

  教学设想:有“诗体小说”美誉的传统名篇《荷花淀》以其语言美、景物美、人物美和情感美而充满艺术魅力。其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本课将以人物对话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味、思考分析生动传神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三处人物对话,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犁是一位兼有诗人与学者气质的小说家。孙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诗意和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他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去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学生阅读全文,给小说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①拟题的角度应该一致。②所拟标题能概括基本内容。

  明确:(一)夫妻话别(二)探夫遇敌(三)助夫杀敌

  三、品味对话,赏析人物

  (一)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对话(叙述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符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学生鉴赏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考虑其用意、心理、情感和效应等因素,说说这些对话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3、交流讨论后小结。

  大家主要通过仔细地体味对话内容,捕捉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笑着”、“低着头”、“呆呆地”、“流着泪”)和动作(“站起来要去端饭”,“手指震动了一下”,“坐在院里等”),进而把握水生嫂的性格。明确:水生嫂是个勤劳纯朴、外柔内刚的女子,她关心体贴丈夫,温柔贤惠;她能及时感应到丈夫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聪慧机智;她理解支持丈夫参军,深明大义。

  (二)鉴赏“探夫遇敌”中“商议探夫”这段对话。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位青年妇女之口,朗读并体味对话的含义,说说她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个性?

  2、从全文角度看,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主要起什么作用?

  学生体会、分析和讨论,最后明确:这段对话描写表现了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第一位精明乖巧,第二位直爽率真,水生嫂则稳重谨慎,第四位心直口快,探望丈夫的心情最急切,第五位羞涩忸怩。这是一群细腻多情、纯真质朴的可爱女性!白洋淀妇女的柔性美在作家孙犁的笔下以清新的面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心中。五位个性不同的女性此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去探望丈夫,所以她们在一番商议后就有了行动。从全文角度看,这段对话有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三)鉴赏“助夫杀敌”中“归途说笑”这段对话。

  思考:这段对话表现了五位妇女怎样的心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她们怎样的性格?

  1、学生品读后分析、讨论。

  2、明确:这群青年妇女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她们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更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愿望和信心。这段对话让我们看到她们身上自尊自强、乐观自信的一面。

  四、课堂小结

  三段对话描写展示了荷花淀青年妇女们的成长历程。她们由割断依恋之情,送夫参军到自觉投身战斗,助夫杀敌,显示出女性独特的坚强性格。“夫妻话别”、“商议探夫”更多地写出了水生嫂们的似水柔情,而“归途说笑”则写出了水生嫂们的豪迈、乐观和坚强。作者在“话别”中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水生嫂的美好形象,犹如在一座群体浮雕中雕刻出主画面,为后来写水生嫂等青年妇女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塑造的正是这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荷花淀青年妇女群像,小说要歌颂的正是她们至真纯美的人性。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感谢作家孙犁,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美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妇女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五、个性化研读题

  1、有“诗体小说”美誉的《荷花淀》,除了语言美、人物美和情感美,景物美也是一大亮色,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细读课文有关部分,试着写篇赏析短文。

  2、《荷花淀》的续篇《嘱咐》最后完成了对“水生嫂”性格的刻画,大家可以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水生嫂”这一形象。

  3、孙犁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了解作家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荷花》教案5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荷花》教案6

  一、情境激趣,触发语感

  1、上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荷花》,[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喜欢荷花,现在我们就到荷花池,看看那里的荷花是什么样。

  播放录像。

  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这一池的荷花,你有什么感受?(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多美的荷花啊!老师也和你们同样的感觉。清晨,漫步在池边,闻着阵阵清香,欣赏这一池的荷花,多美呀!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想作者都写了什么。注意要读准字音。

  2、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①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谁愿意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呀?(课文写了荷花的样子,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

  3、作者不仅写了荷花的样子,还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①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读一读,也可以读给周围听课的老师。一会儿我们再交流交流。

  ②老师发现有些同学表情特别美,一会儿咱们要比一比,谁读的时候表情美。

  ③你喜欢哪一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等一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的,看来全班同学都非常喜爱作者笔下这一池的荷花。那作者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了什么?(一幅画)[板书:画]

  ①(出示句子)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句子。

  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画上都有什么?

  ③那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把课文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读一读?

  ⑴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⑵好在哪你能说说吗?

  ⑶你能像他这样也把对荷花的喜爱读出来吗?

  ⑷齐读。

  2、荷叶就是这样一片挨着一片,挨得那么紧,绿得又是那么鲜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荷叶是这样,那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谁来把描写荷花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①自己练习读一读。

  ②我们想象一下,荷花还有哪些姿态呢?

  3、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要画出这样的一幅画,画家的本领可真是了不起,这不是一般的画,它是怎样的一幅画呢?(活的画)[板书:活的]

  ①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让这一池的荷花活起来。

  ②你觉得他把这荷花读得活起来了吗?哪读得活起来了?还有哪儿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生:露出破裂全都展开

  ③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四、领悟语感,背诵段落

  1、想不想把这幅美丽的荷花图留在你的脑海里?你们先自己试着背一背。

  2、看屏幕,老师把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去掉变成了填空的形式,我们试着来背一背。

  3、我们不看课文,看图试着背一背。

  五、总结

  1、录象谈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学了课文,你能再说说现在的感受吗?

  2、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准备好生字本,我们还要学习写字。

  六、板书设计

《荷花》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的美妙意境,学会念儿歌。

  2.欣赏画面,关注作品中的色彩及形态。

  3.尝试用肢体及神态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重点难点:

  1.尝试用肢体及神态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2.欣赏画面,关注作品中的色彩及形态。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荷花开》。

  2.挂图:《荷花开》。

  3.DVD:《荷花开》。

  4.CD:《荷花开》。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初步了解儿歌的内容。

  1. 这是什么地方?

  2. 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3. 画面上的天气是怎样的?

  4. 看起来画面中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在运动的?

  二、播放DVD,请幼儿欣赏,感受儿歌的美妙的意境。

  1. 儿歌中的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暖暖的风呢?

  2. 小雨是什么样的`?你在画面上看小雨是细细的吗?怎样可以画出细细的小雨?

  3.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想象一下,它们游过来干什么?

  4. 红色的大伞是什么?

  三、请幼儿跟随DVD念儿歌。幼儿熟悉儿歌后,引导他们独立念儿歌,并在念诵的时候放松自己的身体,自然地摆动身体。

  四、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儿歌。先请幼儿想一想,怎样用身体来表现荷花的造型。再请幼儿双手合掌伸长当小鱼:把双臂打开,手指做剪刀状来扮演小虾。小鱼、小虾要在荷叶下面穿梭。

  五、请幼儿分组,商量各自扮演儿歌的一个角色,如扮演荷花、小鱼、小虾等。再随CD边念儿歌边表演。引导幼儿注意各角色之间的站位及互动。

《荷花》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优美的环境,造成孩子在后来动作表现时出现单一性。事后我在想:老师创设了这么优美的环境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上荷花的活动而布置荷花池,环境仅仅是一个摆设吗?再三考虑后,我觉得环境不仅是摆设,应充分为活动所服务。如果在活动中,我能充分利用环境,让孩子去观察荷花、亲近荷花(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如朝左点头的荷花、想像两朵在一起的荷花在干什么等),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就结束,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发现。这样孩子在表现荷花的姿态时才可能是多样的,也会更富有感情,把自己也当成是一朵真正的荷花。

《荷花》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崐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崐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讲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那么同样是描写战争。它与以往的战争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以往的战争给我们展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战争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四.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它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并称。

  五、题目解说:荷花淀,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

  六、 情节梳理: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 ②、探夫遇敌 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课文赏析

  (一)人物角色分析: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第二课时

  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崐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崐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崐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崐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崐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崐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崐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崐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崐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崐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崐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崐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崐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崐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崐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崐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崐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崐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崐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崐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崐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崐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崐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崐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崐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崐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崐“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崐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崐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崐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崐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崐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崐“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崐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崐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崐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五个女人的对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荷花》教案10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一)板书课题,读题。

  (二)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一)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二)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三)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四)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我看荷花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一)回忆旧知:

  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二)提示方法:

  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1.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2.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3.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一)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

  提示:(1)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

  (2)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1)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

  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

  (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

  (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

  (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2)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

  (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3)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

  (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

  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二)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三)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

  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1)我变荷花的情景;(2)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3)风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背诵课文3.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板书

《荷花》教案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荷花(读题)

  2、检查预习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指名试)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

  (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2、词语积累(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询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千姿百态(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学生质疑: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课件)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

  教学体会: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这一节课中虽不能全面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已有些尝试及体现。留心课中细节,就会发现这节课正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综观这一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体现学生认知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点。比如: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教者在“导而弗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处理得比较适度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记得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是否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一认为要;一认为不要;对此,我们也还曾发生了一些可喜的争论。最后还是认为该用,毕竟那是学生个性化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记得她在上课时,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悟:有的说“荷花太美了”有的说“叶圣陶爷爷写得太美了”……那是学生多么好的一个听读感悟的心理历程啊!这一切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

  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三、课件美化了语文课堂。

  好的课能处处给人艺术美的享受,课堂上教者得体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大方的举止都应是体现这样的目标的。新的课越来越多地得益于优美的课件的辅助,这节课课件也给了学生有艺术美的享受。课件伊始曾出现了一幅配图的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那国画的选配那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都体现了多媒体的魅力,它从声音、图象、文字多角度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民族味,艺术味,为学生领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出课件设计真正美化了语文课堂。

《荷花》教案12

  一、教材内容说明: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1、体会荷花的美,了解“我”以为自己是荷花的原因是荷花太美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四、教学思路与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

  教师:“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学生: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读,组词,读生字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学生读,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教师:“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

  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汇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相应点拨。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生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体会。)

  教师: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可爱

  教师: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

  学生:三种。(半开、全开、含苞)

  教师:这几种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荷花的美丽可爱。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教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地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荷花》教案13

  一、通读预览,激活语境

  1、创设语境。揭题导入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所见到过的荷花。

  2、充分诵读。学生交流品赏后,教师引入:“刚才大家看荷花时很投入,那么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好好读书后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边读边思,整体感知。其中,第二段可组织发散性读,鼓励其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读书品味;第三段可组织竞赛性读,让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第四段则组织示范性读,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习得读法。读书至此,学生已能水到渠成地理清本文思路:闻香→观赏→赞美→想象→回归(现实)。

  [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精力、智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课堂上要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做到读书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最终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二、潜心会文,品味语辞

  1、自由感悟。在学生对文本从“通读”到“读通”后,教师顺势切入:“作者眼中的荷花很美,请大家仔细读后想想,哪个句子写得最美?”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教师不宜平均用力,只对重点词句作必要展开。如研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时,交流片断如下——

  生:我认为这里的“冒”字很不一样,但到底好在哪儿,我一时说不上来。

  师:噢,那就请你先读读这句话,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生读此句)

  师:一时说不清楚不要紧,你们先想“冒”还可以用哪些字来替换呢?

  众生:露、探、钻、伸、长……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字而独用“冒”呢?

  生:只有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才叫“冒”。

  生:我想,这白荷花可能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的吧。

  生:这“冒”出来的白荷花一定显得亭亭玉立、与众不同。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看,一个“冒”多传神啊!

  2、情境渲染。教师点击课件,学生欣赏喜气洋洋“冒”出来的荷花。同时,允许学生在观赏时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甚至可以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尽情体验“自主发展、享受课堂”之无穷乐趣。

  [教师以文眼“冒”字切入,意在让学生潜心会文、尝试探索,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三、互动表演,积淀语感

  第四段是本文又一重点,教师引入课堂表演形式。先将全班按座位划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组中各人分别扮演文中“荷花”、“小鱼”、“蜻蜓”、“风儿”等,再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边推敲边表演,以求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教师在此时不必指点过多,只间或以手势、眼神、体态语等略作调控。如——

  蜻蜓(挥动双臂):荷花姐姐,我们能在你身边享受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

  荷花(随风摆动):谢谢你们来陪伴我。你们给小蜜蜂带个信儿,让它也常来好吗?(蜻蜓:行啊。)

  小鱼(轻轻游来):荷花姐姐,真羡慕你住的地方。昨晚我去了别处,但我后来梦见这儿月光明亮,池子里又静又美……

  风(柔柔吹拂):荷花姑娘,你的舞姿真的特别迷人。

  ……

  [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发现”和“吸收”,更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此处引入的情境表演形式,力图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诸于外”,在动态生成的表演中强化主体感受性并积淀语感。]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言

  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再次提示:“现在,让咱们再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一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心中的荷花,就请写下来(随之播放荷花图景)。学生练笔(确切说属情境性造句)举例——

  生:荷花,你的清香是这样的迷人,你的身姿是如此美妙!

  生:荷花,美丽的荷花,你的动人魅力将令我终身难忘。

  生:荷花,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好想好想让你做我的姐姐。

  生:荷花,你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都喜欢你。

  [培养学生语感,自然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语言,积累者,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结课阶段的抒情表达环节,力图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内化语感图式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累积语感。]

《荷花》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确: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确:“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思考与练习三”。

《荷花》教案15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说语言质朴、明丽、流畅、耐人寻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对话描写。可以“话别”一席话为例。这段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家爱国,深明大义。另外还有五个青年妇女商量探亲的对话,寻夫时的说笑,脱险后的一番议论,都各具特色,写出了白洋淀儿女特有的风貌,将人物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二、讨论文章中的几个问题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提示: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妇女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加丰富;妇女尚且如此,何况武装起来的.男人?……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提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出嫁的女子就归属于丈夫家,以丈夫的名字称呼她,如“水生嫂”。他们只管家务,侍候老人孩子,织布、纺纱,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她们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比较起来,她们的生活闭塞、观念陈旧、眼界短浅、相对比较自私……可是就连社会地位极低、观念陈旧的妇女们都勇敢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国的抗日战争怎么能不胜利呢?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荷花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提示:主要是通过动作性很强、抒情性很强的对话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妇女们从思念亲人,探望亲人,到遭遇敌人,亲眼看到子弟兵们与敌人的斗争,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进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正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

  三、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

  孙犁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是用散文诗的语言在写小说,他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如开头描写水生嫂编席子的场面,那语言简洁、动听、优美。学习时要注意思考,这一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四、作业: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描述。选择大家熟悉的一个或几个景点,尝试着做诗意化的描写。

《《荷花》教案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荷花》教案】相关文章:

《荷花》教案03-05

大班教案:荷花荷花几时开05-26

有关荷花教案03-29

荷花的美术教案04-01

《荷花》教案优秀12-23

《荷花》教案模板02-02

荷花教案范文10-11

《荷花》教案(15篇)03-12

《荷花淀》教案01-31

大班美术教案《荷花》01-1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荷花》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花》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教案通用15篇

《荷花》教案1

  [前言]

  刚上完叶圣陶的佳作《荷花》,不禁被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姿态所深深吸引,余兴未尽,今天的“小记者”习作指导课上,我又围绕着“荷花”这一话题来一次主题开发——

  [流程]

  第一板块:

  1、出示谜语猜一猜: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刚一出示,立即有不少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抢着发言——“荷花”)

  2、细细品读:这则谜语抓住了荷花的什么特征?

  生:因为荷花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说“坐在水中央”。

  生:“阵阵放清香”,说明荷花芳香扑鼻。

  师:是吗?你注意到了“清香”吗?

  生:哦,是荷花发出一阵阵淡淡的香气。

  师:为什么把荷花说成是“小小一姑娘”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

  生: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纯洁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小姑娘。

  (嘿,想不到学生还记得这句话,看来是我上课时补充的资料起了作用。)

  生:这是一位“身穿粉红袄”的小姑娘。

  生:老师,也有白色的荷花呀,为什么这里说是“粉红袄”呀!

  师:对呀,荷花有白的,也有粉红的等颜色,出谜语的人写出了其中一种颜色的荷花。如果你喜欢白荷花,这一句你会怎么编呢?

  生:“身穿白衣袄”。

  生:“身穿白衣裳”。

  (师眼睛一亮,猛然发现“白衣裳”还可以大做文章呢!于是暂时缓缓第二板块,让其继续“开枝散叶”)

  师:“白衣裳”用得多好呀,还记得老师说过,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一条是利用押韵的方法,就是说每句末尾的韵母是相同的,比如说这则谜语的末尾几个字:娘、央、香,它们的韵母都是“ang”,现在大家再给它加一个“裳”,那更加朗朗上口了。你们的水平真是不错,我们赶紧把改编后的谜语朗诵出来吧!

  (尽管学生对“压韵”一说还似懂非懂,但赞赏的话人人都爱听,因此个个喜滋滋的,朗诵得可起劲的`,不一会儿纷纷嚷着都能背诵了呢!于是此时教师趁热打铁——)

  师:我们还能自己再编一则关于荷花的谜语吗?赶紧试试,可以自己独个儿编,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编,呆会儿看哪一个、那一组同学编得最精彩![

  (生立即行动起来,约两分钟,几双手举了起来)

  生:“小小一姑娘,站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池边放清香。”

  (哦,抄袭成分还挺多的)

  师:你为什么要把“坐”改成“站”呢?

  生:“坐”说明荷花长出水面不高,看起来就像是坐着的样子。而“站”是说明荷花长出水面很高,亭亭玉立的样子。

  师:嗨,改得很贴切呀!

  生:……(雷同,省略)

  师:还有别出心裁的吗?

  生:“亭亭玉立小姑娘,站在水中央……”

  师:我又发现了宝藏:“亭亭玉立小姑娘”,7个字的,谁能在第二句的前面再加上2个字呢?”

  (师赶紧板书:亭亭玉立小姑娘)

  生:“一直站在水中央”

  师:可以,不过,你发现“第一句中的“亭亭”了吧,如果能对应起来,那就更好了。

  生:“个个站在水中央”

  师:有进步!

  生:“静静站在水中央”

  师(惊喜地):“静静”用得太神了,这是一个多么文静的小姑娘啊!这不正是荷花的特点吗?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这则谜语编得更精彩!

  (师继续板书:静静站在水中央)

  生:穿着一身白衣裳。

  生:不对不对,前两个字要一样的。

  师:这倒不必,一般是1、2两句相对应,3、4两句相对应。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身穿纯洁白衣裳”

  师:你们听出他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吗?

  生:“纯洁”用得好。

  师:是呀,跟“纯洁”相连的还有一个词是“无瑕”,我们也可以说——

  生:“身穿无瑕白衣裳”

  (师继续板书:身穿无瑕白衣裳)

  师:就剩下最后一句了,大家可要有更精彩的创意呀!

  生:“水池旁边放清香”

  师:倒蛮顺口的,还有吗?

  生:我想改一个词,“水池旁边飘清香”。

  师(眼睛一亮):为什么?

  生:因为荷花的香气是淡淡的,它应该是一阵阵地飘来。

  (是常冒出惊人之辞的大楠——个子高高的、胖胖的,平翘舌音的辨别是他的“拦路虎”,虽有时口齿不清,但词句积累蛮多的)

  师:你真有见地,荷花淡淡的香气随风飘来,还若有若无呢!

  (师赶紧板书:飘清香)[

  师:前面四个字该什么好呢?

  生:“池边阵阵飘清香”

  (还没等教师发言,一生小声嘀咕:“俗”——是“三道杠”的小严)

  师:哦,你的要求还蛮高的吗?你有更“雅”一点的吗?

  (小严连连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又有几个发言,结果大家都不满意。突然——)

  生:老师,你给点提示嘛!

  生:对对,说出第一个字也行!

  (看来学生把希望压在我地方了。这可给我出难题了,说得一般那可是比他们还“俗”了。情急之下,还真给“逼”出来了——)

  师:“夏色满池飘清香。”怎么样,能过关吗?

  生:太妙了!(还是小严)

  师(边板书“夏色满池”边笑着反问):你评评“妙”在何处?

  生:“满”写出了荷花的多,“夏”写出了荷花生长的季节。

  生:“池”写出了荷花生长的地点。

  师:其实“夏色满池”的说法,我是模仿了一句千古名句。有一首古诗叫《游园不值》,后两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看,老师已经把这首大家共同创作的谜语,也可以说是诗歌板书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咱们的这首“智慧结晶”吧!

  生齐读——熟读成诵——认真抄写

  亭亭玉立小姑娘,

  静静站在水中央。

  身穿无瑕白衣裳,

  夏色满池飘清香。

  第二板块:

  1、提炼特征

  师:我们编了精彩的诗歌,还想不想编一个童话呀?

  生:童话?

  师:是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荷花与别的花有什么不同?

  生:它生活在水里。

  生:它“出淤泥而不染”。

  师:还有一种花也跟荷花差不多,也生活在水中,它是什么花呢?

  生:水仙。

  师:你们能说说水仙花和荷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答略)

  2、提供范例

  师:前几天,四年级的同学根据水仙花的特征编了一则童话,想听吗?

  生(迫不及待地):想!

  师朗读《水仙花的传说》(见小板凳老师的案例《把丰富的想像留住》)

  3、学生合作编童话

  4、一生上台说童话

  (其余在他说不下去或说的有出入时可补充,调整)

  [后记]

  感谢资源共享,感谢小板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早就想“挪为已用”,也特意备了课,做了课件。但前段时间班级电脑屡出故障,没了“拐杖”,也就拖着没用——却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借“荷花”再次启用,看来效果挺好的。下星期学生交上习作,有时间选几篇借学校论坛“刊登刊登”!

《荷花》教案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

  ②背诵课文;

  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荷花》教案3

  1、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3、通过诵读《荷花》,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典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

  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花的,请你好好读读,并且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一抄,再选一两个写一句话。

  吐蕊 凋零 枯萎 秀丽 瑰丽 素雅 红艳

  含苞欲放 亭亭玉立 姹紫嫣红 婀娜多姿

  沁人心脾 清香扑鼻 凌风傲霜 竞相开放

  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一读,再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这棵榕树很茂盛,像 。

  2、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像 。

  这株月季花开得很鲜艳,像 。 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你一定读过不少有关荷花的古诗吧,摘抄一两首古代咏荷的名诗,读读背背。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荷花》教案4

  教学设想:有“诗体小说”美誉的传统名篇《荷花淀》以其语言美、景物美、人物美和情感美而充满艺术魅力。其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本课将以人物对话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味、思考分析生动传神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三处人物对话,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犁是一位兼有诗人与学者气质的小说家。孙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诗意和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他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去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学生阅读全文,给小说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①拟题的角度应该一致。②所拟标题能概括基本内容。

  明确:(一)夫妻话别(二)探夫遇敌(三)助夫杀敌

  三、品味对话,赏析人物

  (一)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对话(叙述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符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学生鉴赏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考虑其用意、心理、情感和效应等因素,说说这些对话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3、交流讨论后小结。

  大家主要通过仔细地体味对话内容,捕捉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笑着”、“低着头”、“呆呆地”、“流着泪”)和动作(“站起来要去端饭”,“手指震动了一下”,“坐在院里等”),进而把握水生嫂的性格。明确:水生嫂是个勤劳纯朴、外柔内刚的女子,她关心体贴丈夫,温柔贤惠;她能及时感应到丈夫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聪慧机智;她理解支持丈夫参军,深明大义。

  (二)鉴赏“探夫遇敌”中“商议探夫”这段对话。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位青年妇女之口,朗读并体味对话的含义,说说她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个性?

  2、从全文角度看,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主要起什么作用?

  学生体会、分析和讨论,最后明确:这段对话描写表现了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第一位精明乖巧,第二位直爽率真,水生嫂则稳重谨慎,第四位心直口快,探望丈夫的心情最急切,第五位羞涩忸怩。这是一群细腻多情、纯真质朴的可爱女性!白洋淀妇女的柔性美在作家孙犁的笔下以清新的面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心中。五位个性不同的女性此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去探望丈夫,所以她们在一番商议后就有了行动。从全文角度看,这段对话有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三)鉴赏“助夫杀敌”中“归途说笑”这段对话。

  思考:这段对话表现了五位妇女怎样的心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她们怎样的性格?

  1、学生品读后分析、讨论。

  2、明确:这群青年妇女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她们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更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愿望和信心。这段对话让我们看到她们身上自尊自强、乐观自信的一面。

  四、课堂小结

  三段对话描写展示了荷花淀青年妇女们的成长历程。她们由割断依恋之情,送夫参军到自觉投身战斗,助夫杀敌,显示出女性独特的坚强性格。“夫妻话别”、“商议探夫”更多地写出了水生嫂们的似水柔情,而“归途说笑”则写出了水生嫂们的豪迈、乐观和坚强。作者在“话别”中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水生嫂的美好形象,犹如在一座群体浮雕中雕刻出主画面,为后来写水生嫂等青年妇女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塑造的正是这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荷花淀青年妇女群像,小说要歌颂的正是她们至真纯美的人性。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感谢作家孙犁,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美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妇女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五、个性化研读题

  1、有“诗体小说”美誉的《荷花淀》,除了语言美、人物美和情感美,景物美也是一大亮色,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细读课文有关部分,试着写篇赏析短文。

  2、《荷花淀》的续篇《嘱咐》最后完成了对“水生嫂”性格的刻画,大家可以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水生嫂”这一形象。

  3、孙犁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了解作家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荷花》教案5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荷花》教案6

  一、情境激趣,触发语感

  1、上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荷花》,[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喜欢荷花,现在我们就到荷花池,看看那里的荷花是什么样。

  播放录像。

  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这一池的荷花,你有什么感受?(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多美的荷花啊!老师也和你们同样的感觉。清晨,漫步在池边,闻着阵阵清香,欣赏这一池的荷花,多美呀!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想作者都写了什么。注意要读准字音。

  2、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①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谁愿意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呀?(课文写了荷花的样子,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

  3、作者不仅写了荷花的样子,还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①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读一读,也可以读给周围听课的老师。一会儿我们再交流交流。

  ②老师发现有些同学表情特别美,一会儿咱们要比一比,谁读的时候表情美。

  ③你喜欢哪一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等一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的,看来全班同学都非常喜爱作者笔下这一池的荷花。那作者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了什么?(一幅画)[板书:画]

  ①(出示句子)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句子。

  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画上都有什么?

  ③那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把课文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读一读?

  ⑴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⑵好在哪你能说说吗?

  ⑶你能像他这样也把对荷花的喜爱读出来吗?

  ⑷齐读。

  2、荷叶就是这样一片挨着一片,挨得那么紧,绿得又是那么鲜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荷叶是这样,那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谁来把描写荷花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①自己练习读一读。

  ②我们想象一下,荷花还有哪些姿态呢?

  3、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要画出这样的一幅画,画家的本领可真是了不起,这不是一般的画,它是怎样的一幅画呢?(活的画)[板书:活的]

  ①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让这一池的荷花活起来。

  ②你觉得他把这荷花读得活起来了吗?哪读得活起来了?还有哪儿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生:露出破裂全都展开

  ③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四、领悟语感,背诵段落

  1、想不想把这幅美丽的荷花图留在你的脑海里?你们先自己试着背一背。

  2、看屏幕,老师把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去掉变成了填空的形式,我们试着来背一背。

  3、我们不看课文,看图试着背一背。

  五、总结

  1、录象谈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学了课文,你能再说说现在的感受吗?

  2、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准备好生字本,我们还要学习写字。

  六、板书设计

《荷花》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的美妙意境,学会念儿歌。

  2.欣赏画面,关注作品中的色彩及形态。

  3.尝试用肢体及神态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重点难点:

  1.尝试用肢体及神态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2.欣赏画面,关注作品中的色彩及形态。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荷花开》。

  2.挂图:《荷花开》。

  3.DVD:《荷花开》。

  4.CD:《荷花开》。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初步了解儿歌的内容。

  1. 这是什么地方?

  2. 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3. 画面上的天气是怎样的?

  4. 看起来画面中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在运动的?

  二、播放DVD,请幼儿欣赏,感受儿歌的美妙的意境。

  1. 儿歌中的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暖暖的风呢?

  2. 小雨是什么样的`?你在画面上看小雨是细细的吗?怎样可以画出细细的小雨?

  3.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想象一下,它们游过来干什么?

  4. 红色的大伞是什么?

  三、请幼儿跟随DVD念儿歌。幼儿熟悉儿歌后,引导他们独立念儿歌,并在念诵的时候放松自己的身体,自然地摆动身体。

  四、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儿歌。先请幼儿想一想,怎样用身体来表现荷花的造型。再请幼儿双手合掌伸长当小鱼:把双臂打开,手指做剪刀状来扮演小虾。小鱼、小虾要在荷叶下面穿梭。

  五、请幼儿分组,商量各自扮演儿歌的一个角色,如扮演荷花、小鱼、小虾等。再随CD边念儿歌边表演。引导幼儿注意各角色之间的站位及互动。

《荷花》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优美的环境,造成孩子在后来动作表现时出现单一性。事后我在想:老师创设了这么优美的环境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上荷花的活动而布置荷花池,环境仅仅是一个摆设吗?再三考虑后,我觉得环境不仅是摆设,应充分为活动所服务。如果在活动中,我能充分利用环境,让孩子去观察荷花、亲近荷花(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如朝左点头的荷花、想像两朵在一起的荷花在干什么等),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就结束,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发现。这样孩子在表现荷花的姿态时才可能是多样的,也会更富有感情,把自己也当成是一朵真正的荷花。

《荷花》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崐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崐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讲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那么同样是描写战争。它与以往的战争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以往的战争给我们展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战争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四.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它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并称。

  五、题目解说:荷花淀,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

  六、 情节梳理: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 ②、探夫遇敌 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课文赏析

  (一)人物角色分析: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第二课时

  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崐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崐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崐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崐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崐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崐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崐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崐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崐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崐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崐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崐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崐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崐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崐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崐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崐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崐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崐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崐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崐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崐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崐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崐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崐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崐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崐“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崐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崐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崐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崐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崐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崐“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崐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崐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崐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五个女人的对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荷花》教案10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一)板书课题,读题。

  (二)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一)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二)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三)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四)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我看荷花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一)回忆旧知:

  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二)提示方法:

  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1.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2.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3.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一)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

  提示:(1)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

  (2)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1)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

  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

  (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

  (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

  (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2)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

  (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3)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

  (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

  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二)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三)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

  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1)我变荷花的情景;(2)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3)风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背诵课文3.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板书

《荷花》教案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荷花(读题)

  2、检查预习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指名试)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

  (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2、词语积累(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询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千姿百态(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学生质疑: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课件)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

  教学体会: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这一节课中虽不能全面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已有些尝试及体现。留心课中细节,就会发现这节课正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综观这一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体现学生认知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点。比如: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教者在“导而弗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处理得比较适度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记得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是否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一认为要;一认为不要;对此,我们也还曾发生了一些可喜的争论。最后还是认为该用,毕竟那是学生个性化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记得她在上课时,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悟:有的说“荷花太美了”有的说“叶圣陶爷爷写得太美了”……那是学生多么好的一个听读感悟的心理历程啊!这一切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

  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三、课件美化了语文课堂。

  好的课能处处给人艺术美的享受,课堂上教者得体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大方的举止都应是体现这样的目标的。新的课越来越多地得益于优美的课件的辅助,这节课课件也给了学生有艺术美的享受。课件伊始曾出现了一幅配图的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那国画的选配那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都体现了多媒体的魅力,它从声音、图象、文字多角度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民族味,艺术味,为学生领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出课件设计真正美化了语文课堂。

《荷花》教案12

  一、教材内容说明: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1、体会荷花的美,了解“我”以为自己是荷花的原因是荷花太美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四、教学思路与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

  教师:“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学生: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读,组词,读生字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学生读,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教师:“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

  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汇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相应点拨。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生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体会。)

  教师: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可爱

  教师: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

  学生:三种。(半开、全开、含苞)

  教师:这几种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荷花的美丽可爱。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教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地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荷花》教案13

  一、通读预览,激活语境

  1、创设语境。揭题导入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所见到过的荷花。

  2、充分诵读。学生交流品赏后,教师引入:“刚才大家看荷花时很投入,那么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好好读书后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边读边思,整体感知。其中,第二段可组织发散性读,鼓励其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读书品味;第三段可组织竞赛性读,让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第四段则组织示范性读,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习得读法。读书至此,学生已能水到渠成地理清本文思路:闻香→观赏→赞美→想象→回归(现实)。

  [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精力、智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课堂上要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做到读书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最终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二、潜心会文,品味语辞

  1、自由感悟。在学生对文本从“通读”到“读通”后,教师顺势切入:“作者眼中的荷花很美,请大家仔细读后想想,哪个句子写得最美?”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教师不宜平均用力,只对重点词句作必要展开。如研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时,交流片断如下——

  生:我认为这里的“冒”字很不一样,但到底好在哪儿,我一时说不上来。

  师:噢,那就请你先读读这句话,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生读此句)

  师:一时说不清楚不要紧,你们先想“冒”还可以用哪些字来替换呢?

  众生:露、探、钻、伸、长……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字而独用“冒”呢?

  生:只有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才叫“冒”。

  生:我想,这白荷花可能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的吧。

  生:这“冒”出来的白荷花一定显得亭亭玉立、与众不同。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看,一个“冒”多传神啊!

  2、情境渲染。教师点击课件,学生欣赏喜气洋洋“冒”出来的荷花。同时,允许学生在观赏时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甚至可以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尽情体验“自主发展、享受课堂”之无穷乐趣。

  [教师以文眼“冒”字切入,意在让学生潜心会文、尝试探索,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三、互动表演,积淀语感

  第四段是本文又一重点,教师引入课堂表演形式。先将全班按座位划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组中各人分别扮演文中“荷花”、“小鱼”、“蜻蜓”、“风儿”等,再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边推敲边表演,以求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教师在此时不必指点过多,只间或以手势、眼神、体态语等略作调控。如——

  蜻蜓(挥动双臂):荷花姐姐,我们能在你身边享受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

  荷花(随风摆动):谢谢你们来陪伴我。你们给小蜜蜂带个信儿,让它也常来好吗?(蜻蜓:行啊。)

  小鱼(轻轻游来):荷花姐姐,真羡慕你住的地方。昨晚我去了别处,但我后来梦见这儿月光明亮,池子里又静又美……

  风(柔柔吹拂):荷花姑娘,你的舞姿真的特别迷人。

  ……

  [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发现”和“吸收”,更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此处引入的情境表演形式,力图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诸于外”,在动态生成的表演中强化主体感受性并积淀语感。]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言

  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再次提示:“现在,让咱们再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一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心中的荷花,就请写下来(随之播放荷花图景)。学生练笔(确切说属情境性造句)举例——

  生:荷花,你的清香是这样的迷人,你的身姿是如此美妙!

  生:荷花,美丽的荷花,你的动人魅力将令我终身难忘。

  生:荷花,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好想好想让你做我的姐姐。

  生:荷花,你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都喜欢你。

  [培养学生语感,自然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语言,积累者,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结课阶段的抒情表达环节,力图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内化语感图式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累积语感。]

《荷花》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确: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确:“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思考与练习三”。

《荷花》教案15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说语言质朴、明丽、流畅、耐人寻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对话描写。可以“话别”一席话为例。这段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家爱国,深明大义。另外还有五个青年妇女商量探亲的对话,寻夫时的说笑,脱险后的一番议论,都各具特色,写出了白洋淀儿女特有的风貌,将人物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二、讨论文章中的几个问题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提示: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妇女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加丰富;妇女尚且如此,何况武装起来的.男人?……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提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出嫁的女子就归属于丈夫家,以丈夫的名字称呼她,如“水生嫂”。他们只管家务,侍候老人孩子,织布、纺纱,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她们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比较起来,她们的生活闭塞、观念陈旧、眼界短浅、相对比较自私……可是就连社会地位极低、观念陈旧的妇女们都勇敢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国的抗日战争怎么能不胜利呢?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荷花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提示:主要是通过动作性很强、抒情性很强的对话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妇女们从思念亲人,探望亲人,到遭遇敌人,亲眼看到子弟兵们与敌人的斗争,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进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正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

  三、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

  孙犁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是用散文诗的语言在写小说,他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如开头描写水生嫂编席子的场面,那语言简洁、动听、优美。学习时要注意思考,这一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四、作业: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描述。选择大家熟悉的一个或几个景点,尝试着做诗意化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