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mèi)蚁(yǐ)叨(dāo)绊(bàn)谅(liàng)
耽(dān)糅(róu)绽(zhàn)惆(chóu)怅(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xx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景
情
人
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读出了”
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四、问题探究
1、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用词精炼
2、名词叠加的一幅幅画面,组合起来就是一轴画卷。咱们班很多同学都喜欢画画,今天这一首曲,如果让你画出来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明确:灰黑色,灰褐色。给人压抑、忧伤、沉重感。
3、第二幅画怎么理解?和其他画面是不是不协调?
明确: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正是傍晚时分,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4、现在是同学们的质疑时间。或:老师有个疑问――“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总结:小令虽短,只有28个字,但内涵丰富,有景有情有人物。它为什么能引起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景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萧瑟秋景,这种情也是大家都有的,可以说一种普遍的愁思再加上精炼的用词。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
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孩子们我为你们骄傲。
六、课堂训练
1、欣赏《枫桥夜泊》,以及现代作家张晓风作品《不朽的失眠》。
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丰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时空,结合创作背景,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构想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创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
2、请同学们借鉴作家张晓风的这种解读形式,自己也来当作家,根据这首曲的意境,尽情发挥想像,进行创编实践,创编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示例:他,独自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连接着故乡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那个第一次盼望吧,由“期盼”到“愉快”,到“耐心等待”再到“急切”,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那作者的期盼实现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读课文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 ”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用“____”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看着……我一声不吭”。这句话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我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思考:“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2、再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读课文傍晚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____”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 “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现在还能感受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体现了什么?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是“漫长而急遽”的?
(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我”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3、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从早上到傍晚,“我”的心情是怎样地变化的?
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光线也产生了变化,哪些变化呢?你发现了吗?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思考:在那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对不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3、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抱怨她。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玩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无声地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理解妈妈的苦衷,先帮她干家务活,再出去玩。)
4、拓展阅读,扩宽视野。
将本文与曹文轩《草房子》的相关章节进行比较阅读。读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说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四、领会主旨,学习方法。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3)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
(4)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五、课堂小结。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小节。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六、布置作业。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走在小港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园里。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二、品读感悟、理解情感
(一)1、读课文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号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小括号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关注句子“我……”)
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媚、蚁”等生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4.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2.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及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2.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曾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3.提出问题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
3.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给文章分出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2-7):写“我”的心情变化。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
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预设一: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预设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对天气,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一个人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冒着被绊倒的危险,想要等母亲停下来,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心情。)
四、课堂总结。
以上是课文中的“我”在整个上午的等待过程,同时体现出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实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
(2)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质疑互辩:
(一)活动一: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说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初步感受。)
(二)活动二: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我对电影画报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险,紫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车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
《那个星期天》教案04-02
(合集)《那个星期天》教案12-22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2-08
那个星期天作文优秀初中07-02
《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09-11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精选5篇)05-18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06-28
中班优质课教案01-17
背影优质课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