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活动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知道这些工具的用处。
2.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注意用时的安全,体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水果刀、苹果分切器、镊子、卷笔刀、剪刀、订书机、鞋刷、笔、梳子。
2. 苹果、小口瓶子、铅笔、纸、本子、鞋子、娃娃等若干。
3.图片:锄头、蒸蛋器、扫地车、智能轮椅。
三、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苹果想请小朋友吃,你们看看有几个?
师:只有3个苹果,但我们有这么多小朋友,够不够分?
师:那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每个小朋友都吃到苹果。
师:你们是不是想到用刀这种工具来帮忙?老师今天还带来一种工具(出示苹果分切器),这个也是用来分苹果,你们猜猜哪种工具切苹果更快更方便?(幼儿猜想,请另外一位老师拿刀和苹果分切器比赛)师:你们想想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果刀、苹果分切器外,在学习中、生活中你还见到过那些工具?
2.操作体验,交流分享。
师:你们讲的真棒,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出示工具),里面有些工具比较危险,你在拿时应该怎么样?现在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你喜欢的工具,然后坐到座位上。
师: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你选的是什么工具可以干什么?哪个小朋友来讲一讲?
师: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小朋友用你手上的工具来给老师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来看一看都有什么困难(介绍操作对象,如:老师想把这个瓶子里的棉絮拿出来)。
师:你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要注意什么?在使用工具时遇到困难怎么办?现在请你们试试吧!
师:谁来讲一讲刚才你用什么工具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工具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怎么样?
3.观看一些不常见的工具图片。
师:小朋友讲的.真好,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工具的图片,这里面有些工具是我们小朋友不常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锄头、蒸蛋器等)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工具,还知道了它们的用途,其实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工具,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明天我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这是我实施的一课多研教学研讨活动,这一稿为集体研讨后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第四稿。在前三次的教学实施后,研讨中分别指出:
1.目标过散,整节活动难度提升不够;
2.幼儿看似一直在操作,但操作目的性不强,大多只是在摆弄工具;
3.环节之间缺少上下串联的脉络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铁丝变形游戏,感受铁丝可以任意弯折的特性;
2、大胆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让铁丝变形;
3、乐于在探索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尝试,在于同伴分享和展示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准备活动:
铁丝若干、桌子、椅子、隐形环境设置(投放橡皮泥、泡沫板、纸盒、夹子、铅笔、棒子)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教师出示铁丝,提问:你在哪里看见过?
二、玩一玩,感知铁丝任意弯折的特性1、你们想玩吗?怎么玩?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幼儿在座位上自由结伴弯曲铁丝,教师观察指导。
提问:你把铁丝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变的?(引导说出扭、折、弯)并让孩子用肢体表演。音乐(让幼儿听音乐结束造型)小结:铁丝在我们手里弯一弯、折一折、扭一扭、绕一绕就变出这么多的东西来,下面铁丝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试一试,让铁丝站起来1、铁丝说它会站起来,谁来帮它呢?可以用什么帮助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借用其他物品让铁丝站起来。说说用的是什么办法?
展示借助不同物品让铁丝站起来的作品。
3、铁丝给你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请能干的小魔术师探索不借助任何物品让铁丝站起来。
4、幼儿自主操作,通过各种方法给铁丝造型让它立在桌面上。
5、请幼儿把成功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你变成过了什么?你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为什么有点铁丝站起来摇摇晃晃,有的平平稳稳呢?怎样站得最稳?
小结:底部要平整,碰到桌面的地方要大一点才行。
6、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幼儿选用不同方法,再次尝试让铁丝站得高而且稳。
四、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利用同样的原理使自己站稳的物体。
活动评价:(小组讨论)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我觉得在活动前还应让幼儿丰富一些知识经验,在幼儿操作的时候,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船》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船》。
材料准备:
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四、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灰喜鹊的生活习性及动物生活和环境间的关系。
2、使幼儿懂得珍惜自然资源,建立环保意识。
3、激发幼儿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灰喜鹊图片一张,喜鹊叫声录音
影像资料两段:灰喜鹊在和谐、美丽的环境中生活
环境恶化,灰喜鹊无家可归,伤心搬家
活动过程:
一、通过电教手段,让幼儿了解灰喜鹊的生活习性。
1、播放灰喜鹊鸣叫,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听,这是谁在鸣叫?鸣叫声怎样?听后,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灰喜鹊图片,幼儿认识灰喜鹊外形。
原来这么好听的声音是一只灰喜鹊在叫,它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歌唱。
3、通过视频,幼儿了解喜鹊习性。
你们知道灰喜鹊喜欢吃什么?
你们知道灰喜鹊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看灰喜鹊的独白。(看视频1)
4、教师小结:灰喜鹊生活在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园和风景区的`稀疏树林中,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食性杂的鸟类,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步行甲、金针虫、金花虫、金龟甲,鳞翅目的螟蛾、枯叶蛾、夜蛾、膜翅目的蚂蚁、胡蜂,双翅目的家蝇、花蝇等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
二、通过视频,幼儿感知环境的变化对灰喜鹊的影响。
1、看,灰喜鹊在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得多快乐、开心。可是有一天,美丽的环境变了(看视频2,树林被损坏的场面)
2、请幼儿讨论:环境的变化会对灰喜鹊有何影响。
3、幼儿看视频2(完整观看)
4、小结:美丽的环境被破坏了,绿绿的树林没有了,灰喜鹊生活的环境被破坏了,因为没有了树木,灰喜鹊的食物越来越来少,因此灰喜鹊伤心地离开了,它搬离了原来的家。
三、经验迁移:
灰喜鹊会搬到什么地方去?在那儿灰喜鹊又能生活多久?
四、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护环境,让灰喜鹊有个永远的家。
五、结束活动:歌唱《我们都是好朋友》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响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变洞的乐趣。
2.尝试用身体变出各种洞洞的造型,感知洞洞与球大小关系。
3.初步尝试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海洋球,皮球,羊角球,ppt
活动过程:
一、找洞洞
带你们认识一个小伙伴,它叫鼹鼠(ppt)小鼹鼠的家在哪里?把家建在泥土下面,小鼹鼠家是什么样的?(ppt)长长的廊道是哪里来的?瞧,这里有一只小鼹鼠,它在干什么?(打洞)这些大大小小的洞洞就是它打洞打出来的。
找一找小鼹鼠家里最大的洞洞在哪里?这个洞里放着什么?(桌椅)
二、用手指变洞洞
小朋友我们伸出两只手,变一变小鼹鼠家里放餐桌的这个洞洞,可以怎么变?
幼儿探索用手围洞的方式。
小结:手指碰手指,变成一个大大洞,手指弯弯紧洞洞会变小。
(ppt)有一只小鼹鼠回来了,看,它找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球能从你们刚才小手做的洞洞里钻过去吗?试一试
真棒,小球从你们做的鼹鼠洞里钻过去了,我们看看,小鼹鼠的球运到洞里了吗?(ppt动画)
三、身体变洞洞玩球
如果小球变成了大球,你的小手能围成一个洞,让这个球钻过去吗?
启发:除了用手围一围,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围成一个洞?
幼儿上来找空的地方围一围,老师找围得不一样的洞洞,即时反馈。
四、变大洞滚大球
这么好玩的球,小鼹鼠看见了,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它又找来了一个球,想运到自己的家里去(ppt)可是(出示球)你们看这个球这么大,比我们刚才玩的`球还要大,球进不了洞……你有什么办法,帮帮它?
幼儿用身体动作变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洞洞,老师用大球去钻洞,让小朋友发现钻不进。(1,2,3,停)
幼儿思考让大球进洞的办法,个别尝试2-3次,请幼儿拿球钻洞验证。
启发:除了手拉手围成大洞洞,还可以用身体的哪里围洞洞呢?
男生上来找空的地方围一围,女生钻球验证,随后交换。
五、延伸活动
球虽然大,但是在我们小朋友开动脑筋,合作围出的洞洞面前,小鼹鼠的球顺利运到家啦!小鼹鼠谢谢你们,叫大家一起去玩球呢,我们快走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知道动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2、知道动物之间的天敌关系,并能准确地给它们配对。
3、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
2、天敌动物的磁性图片若干。
3、幼儿对动物的知识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1、播放动物的课件,请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习性等。
先以动物的各种叫声引起幼儿兴趣,听到声音,说出动物的名字,然后播放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它叫什么名字,它长得什么样子。
例:你听到了什么?(小青蛙的叫声)对了,是小青蛙。有谁来说说看小青蛙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待幼儿说完后播放图片)
2、出示配好对的天敌图片,让幼儿感知什么叫天敌,还有哪些动物是天敌关系。
出示图片,看看老师手里的图片,是哪两个小动物呀?那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两个是敌人的关系,青蛙会把虫子吃掉的)
让幼儿理解天敌 这个词语的意思。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会是天敌的关系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3、无规则地摆放有天敌关系的图片,请幼儿进行操作。
大自然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动物,所以就有很多对的天敌,我们请小朋友来找找看,哪两种小动物是天敌的'关系,找到以后请它们牵好手,有规律地放在边上。
配对完之后,请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和×××是天敌。
4、了解动物对人的重要性,我们要保护小动物。
我们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请幼儿根据自己所有的亲身体验说说有关事例。
活动建议:
1、在活动前多观察动物外形、特点、习性,了解动物。
2、可给幼儿观看一些天敌在一起的片段,更形象地了解天敌的含义。
活动延伸:
可在区域活动中放置天敌图片,让幼儿自己配对,说说谁和谁是天敌,为什么。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3、探索调节蔬果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案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葡萄、番茄、茄子、青椒、黄瓜、丝瓜、土豆若干
2、大水盆、水、小毛巾每组一份
3、自制记录卡、笔、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4、辅助品:泡沫、卡纸,方形纸、绳、锁、铁片、海绵、纸杯、小刀等
教案过程:
一、引入,想一想,猜一猜。
指导语: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这些蔬菜水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农民伯伯能捡回什么?
二、操作验证:
引导语:我们猜了这么多,那它们到底谁会浮上来谁会沉下去?我们自己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1、提出注意事项及要求
①、逐一放入水果蔬菜,仔细观察,把沉下去的蔬果放在一起,浮上来的另放一筐。
②、认真记录,用简单图形记录水果和蔬菜在水中的位置。
③、玩的时候要把袖子卷起来,湿了就拿小毛巾擦一下。
2、幼儿操作,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3、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问题:1、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2、为什么一样大的黄瓜、丝瓜,丝瓜能浮起来,而黄瓜却沉下去了呢?
三、发散思维,探索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沉浮的方法
1、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蔬果沉下去?让沉的蔬果浮上来?
2、幼儿分组讨论,操作尝试
3、分享交流,重现实验
请幼儿说说自己运用何种方法改变沉浮,再次重现自己的实验。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生成更多相关主题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
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
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5
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1-2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活动教案【荐】06-15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7-23
[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4
[荐]科学活动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