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河颂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三维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训练重难点:
感情朗读,理解文本,品味鉴赏,体会中心。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文本引入
方案1:情景导入法,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
方案2:谈话引入法,设计如下: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四:解读文本
(一)初步感知
1、抽读课文,思考最能体现黄河外在形象的是哪几句诗?靠哪个字领起的?领起了哪些内容?
2、生答上问题师板书“望”。
3、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请同学们为这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
4、抽读方案,齐读方案,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色彩、气势、形态、力度)写出黄河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二)深入探究
1、小结与过渡: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生答师板书“颂”“摇篮”“屏障”“精神”)
2、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3、角色朗读三小节,点评。
4、学习第一小节
A女生齐读,思考赞美黄河的什么?
B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
C交流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英雄故事?
5、分组学习余下的两小节。质疑问难,重点品味疑难语句。交流探讨解决。如:“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等。(此过程略)
6、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赞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去赞颂她,目的是什么呢?试从文本中找出点明写作主旨的语句来。(重点体会这两句的修辞、作用等)
师小结:这两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表现了中华儿女有着像黄河一样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号召人们学习黄河,像她一样伟大坚强,拿起刀枪,奋勇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另外的七个乐章,同学们可以去查找品味。我们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广泛地开展阅读,去了解黄河、关注黄河、走近黄河!
黄河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用具: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教学后记: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己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学生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和“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黄河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优秀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培养优秀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
课前准备
歌词是贴近大众的文化样式,形式活泼,琅琅上口,深得优秀学生的喜爱。课前让优秀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歌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就是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篇《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
(优秀学生自由畅谈)
小结: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诗人光未然做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颂歌。
三、吟诵黄河。
1、师范读。要求:批注重音字,语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来读。
2、探讨朗读语速,语气及重音。
3、分小组朗读、优秀学生评价。
4、师生联读。(配乐)
四、探究黄河精神。
1、河有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写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词来替代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来发出你自己的誓言吗?
(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咏唱黄河歌曲。
六、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中华儿女,维护的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我们的民族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外延伸。
黄河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溢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边倾听《捍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黄河颂教案 篇5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2.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导学思路
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
一、心理准备
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
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 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 轻声试读几遍。
(4)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 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索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习。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ó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战: 惊涛hi 浪: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 不期而遇:
(3)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6)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
黄河颂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学习写景诗文。品味优美诗文要求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体会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得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
二、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能介绍作家作品,理解并会正确书写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学会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
(1)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 字词。
(2)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圈点勾画出经典的句子做批注。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以《黄河大合唱》歌曲导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所得,如《黄河颂》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强调。通过这一环节为下面理解诗歌内涵打下基础。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xx),本名-----,-------人。------家、-------家。1935年创作-------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诗包括《------》、《------》、《--------》、《------》《-------》《-----》《---------》《-------》。
2.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气魄( )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劈开( )
宛转( ) 哺育( )
3.解释下列词语。
山巅:
澎湃:
狂澜:
浩浩荡荡:
屏障:
哺育:
体魄:
滋长:
婉转:
复兴:
(三)新课讲解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标1: 查找资料能介绍作家作品,理解并会正确书写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1.查找资料能介绍作家作品,理解并会正确书写重点字词。
内容:课文
方法:查找资料,学生演板。
时间:10分钟
学习目标2:通过反复朗读,学会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自学指导二:通过反复朗读,学会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内容:课文
方法: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规律, 归纳方法要点。
时间:20分钟。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检测二:
1. 这首诗歌总体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
答:序曲-----主题-----尾声
2.歌颂黄河的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地理特征、历史贡献、自然特点
能概括大意并会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1.看修辞
2.抓关键词
3.明主旨句
黄河颂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一、新课导入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8分钟)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障(zhàng)狂澜(lán)
哺(bǔ)育澎(péng)湃(pài)九曲(qǔ)连环diān(巅)峰
流xiè(泻)发yuán(源)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识记划横线部分)
1.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
1、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
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
2.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绘黄河——颂黄河——学黄河。
3.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改成“分成”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劈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劈”字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滚滚,不屈东流,横贯中华的雄伟气势。用“分成”就不能表达这种意境。
⑵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5.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
黄河颂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民族精神
五、拓展延伸
请以“啊,黄河”为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黄河。
啊,黄河,
你用有力的大手,
推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向前奔腾。
啊,黄河,
你用滔滔河水,
清洗了一代又一代不屈的中华魂。
啊,黄河,
你用浑厚的歌声,
唱响着炎黄子孙勇往直前的进行曲。
【知识卡片】
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有关黄河的谚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颂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
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3、教师配乐诗朗诵。
4、生齐读,吟咏成诵
学生齐读课文。
三、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黄河颂教案】相关文章:
《黄河颂》的教案10-11
黄河颂教案08-19
《黄河颂》教案10-08
《黄河颂》教案07-20
《黄河颂》教案范文07-22
黄河颂优秀教案05-04
《黄河颂》教案优秀06-28
《黄河颂》教案通用11-20
《黄河颂》的教案【精】10-02
《黄河颂》优秀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