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7 13:45: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折叠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3.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容积等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 折叠〗

  这部分是有关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识别与判断,因此,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极有益处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内容。

  本问题安排了“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三个步骤。首先,想像一下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其次,动手操作,将放大的图纸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最后,可以先通过叠出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矩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和第四个矩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练一练〗

  第1题 ①长方体;②正方体。

  第2题 图形(1)对应(a)。

  图形(2)对应(c)。

  第3题 图形①和②都对应(b)。

  建议学生先看图想像和思考,然后再用附页4中的图折一折。这样,既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又练了折叠技能

  第4题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由于门的位置已经给定,所以,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下来。

  第5题让学生自己做立体图形,教师不必作太多的限制,比如可做立方体、长方体或根据教科书上的一些平面图去做相应的立体图形。但不管怎样,做立体图形的步骤都应该是先画出平面图形再折叠。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具准备:第4页例2的插图。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 或求 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 表示;式子为: 。

  说明: 是求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板书:求 的 。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 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 的 。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 (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 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二位 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4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42例4、例5

  教学对象:奉化市实验小学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有机渗透数学推理思想、应用意识与反思意识。

  教学历程

  一、引入

  1、教师谈话切入

  师:走进奉化实验小学,宋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气特别

  旺。我从奉化实验小学网页中了解到,本学期实验小学学生数为1875人,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男生有525人,女生有475人(出示信息);如果想知道实验小学比我校小学部学生数多几人,你能用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计算吗?看谁写的算式多。

  2、学生列式交流:

  1875-525-475=875 1875-(525+475)=875

  1875-475-525=875 1875-(475+525)=875

  师:能看懂这些算式吗?你也是这样想的?

  2、师生过渡小结

  学生简介列式思路,教师指出:不管是先减去男生还是先减去

  女生,都要连续减去两个数;不管是男生加上女生再减还是女生加上男生再减都是减去两个数的和。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与这有关。

  【教师巧妙地抽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总人数比较引入,亲切自然,在引入环节进行适时小节点拨,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呈现。】

  二、展开

  3、对比计算感知

  320-64-36= 320-(64+36)=

  100-37-45= 100-(37+45)=

  147-47-78= 147-(47+78)=

  187-28-87= 187-(28+87)=

  在同桌校对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

  师: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等于号,使等式成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分小数凑大数)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数凑小数)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见9就-1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9+1+2 9+1+0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当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准确的叙述,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刚才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3)这四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卡片判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得很好,我们继续研究圆还有什么特征?

  2.研究圆的特征。

  用我们准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现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老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助他找到圆心吗?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圆的特征。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明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转动B面发现在同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10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12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讨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题、“试一试”,第46—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意与别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爷爷要带同学们到课外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种方法更能表达图意呢?

  (1)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2)学生讨论并列出算式。7-3=4 7-4=3

  2、“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述想法。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智慧爷爷很高兴,他要奖给你们一些礼物只要你们答对问题,礼物就属于你们。

  1、“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交流时重点探讨第3幅图。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填写算式和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画线连一连。

  4、“想想做做”第5题。

  7只蜻蜓,飞走几只,还剩几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题,“吃蛋糕”比赛。

  蛋糕上写着3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智慧爷爷带我们到课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得到他的`礼物的?

  七、六、教学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小学数学教案14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9-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15

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