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

时间:2022-02-27 14:53:14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核舟记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核舟记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核舟记教案三篇

核舟记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2。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2》。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核舟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 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老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 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假如魏学洢没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然而他所收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最高善款?小组组成智囊团,共同策划发言稿。自拟题目,将发言稿上传在网上。看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1、网上作文

  2、网上交流,评价发言稿。

  3、比较阅读,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读者既发出惊叹,又能一目了然?小结:介绍一样物品,不仅要倾注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要注意一定的表达顺序。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形象地了解你所介绍的物品,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题,真正达到分享的效果。

  四、作业:

  1、 选做作业:

  魏学仪创作《核舟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来源于对核舟的喜爱与惊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探索下去,王叔远创作核舟的灵感与激情又是源于何处呢?请利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写一份500字的探索报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此作为今天的探索作业。)

  2、 其他同学的作业是:选择一样你最喜爱的工艺品,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附:网上作文举例

核舟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魏学洢,明末作家。

  2.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 皿mǐn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ǔ

  篛ruò 糁sǎn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楫jí

  【积累词语】

  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详略安排上,介绍时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文章反复提到三人的手足、书卷的位置、形状,具体说明雕刻艺人独到的设计和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与船头读书人的静态描写不同,写船尾两个船夫则以动为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左者突出他摇蒲扇、听茶声的专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职业特点。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艺人设计制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观察、揣摩、判断细微,语言描写简洁、生动。

  这篇文章采用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前后两个总写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前面部分适当运用了议论,总评价,结尾主要通过数据具体强调,最后以“灵怪”的感叹呼应前面的“奇巧”结束全文。分写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底)为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微雕作品的空间结构、细部设计和人物状态。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长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人物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他)曾经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要点:贻:赠。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上下。中间高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篷覆盖着。

  要点:有奇:还有零头。 可:大约。 许:上下、光景。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原文: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关闭窗子,就(可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轼,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一起观看一幅手卷。

  原文: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开头),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

  原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苏轼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各自微微侧着(身体),他们互相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脯,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同(一样)。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他)放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而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坐在右边的船夫梳着椎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长声呼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题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们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译文:总计一只船,有五个人,八扇窗子,有一张竹篷、一支桨、一个炉、一把壶、一幅画卷、一串念珠,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个字。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啊,这样的技艺也真奇妙啊!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 通假字( ) 本字( )

  ⑵左手倚一衡木。 通假字( ) 本字( )

  ⑶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假字( ) 本字( )

  ⑷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假字( ) 本字(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⑴可: 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⑵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文言文往往将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而没有量词。请从本文找出这样的佐证。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话的意思。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7.写出文中对联的出处和作者。写这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8.第5段,写核舟船底刻的题名、篆章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作者统计全核舟的人员、器物、文字的数目,有什么作用?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句话与哪句话照应?

  1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核舟的?这有什么好处?

  12.核舟的奇巧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紧扣“奇巧”写的?)

  1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核舟记教案】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案04-02

《核舟记》教案范文05-06

【精选】核舟记教案四篇03-16

《核舟记》教案五篇12-25

核舟记教案6篇01-02

《核舟记》教案9篇05-15

《核舟记》教案5篇08-10

《核舟记》教案(精选13篇)10-26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3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