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13:26:40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表内乘除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综合练习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3、通过独立完成练习小组交流思考等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整理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熟练利用表内乘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口答。

  6 x9= 8×8= 72÷9= 36÷6= 28+4= l8—9= 18÷3= 7 x4= 17+43= 20÷5= 10÷7= 58—28=8×1= 9×3= 6 x0= 40÷8=44+55=4×3= 5×6= 14÷2=

  2、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譬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导人: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同桌之间互背乘法1:3诀。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混合运算(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让学生完成综合练习的第1题。

  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2)出示第2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3)出示第3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出示第4题。

  这是一道口算题练习,让学生快速作答该题,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5)出示第5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三、巩固练习

  1、(1)每8个放一个盘子,需要准备()个盘子。

  (2)老师有15枝鲜花,每3朵扎成1束,可以扎()束。

  (3)老师有15枝鲜花,平均扎成5束,每束()朵。

  (4)小陈要折21个纸鹤,每天折7个,折()天就折完。

  (5)小陈要折21个纸鹤,要3天折完,平均每天折()个。

  2、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15○5=3 3○3=9 24○6=4 16○4=4 5○5=10 18○6=12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

  1、师:孩子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的课,你们紧张吗?(紧张;不紧张),那请转过身去,举起你们的右手,向老师们打个招呼:(老师们好!)再举起你们的左手向老师们问好;(老师们好)举起你们的双手,高呼(欢迎你们!)。好,孩子们真乖!请转过身来,坐下。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是在哪见过的。

  有四个盲人,他们也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让我们来听一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吧。

  小朋友们,他们摸到的是几只大象吗?那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他们分别是从大象的那一面摸到的?

  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大象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是从大象的哪一个位置所看到的图形?

  (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掲题:虽然都是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师:四个盲人因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所以把大象说成了萝卜,扇子、柱子和绳子。那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二、 观察物体,顺思导学

  1、 确定方位。

  师:下面我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位新成员——储钱罐,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它们分别坐在你们位置的中央。下面请坐在储钱罐前面的小朋友向我挥挥手;请坐在储钱罐后面的小朋友挥挥手;左面的呢?右面的呢?(——意在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

  师:我知道了,你们就分别坐在储钱罐的前后左右。

  2、 观察储钱罐。

  (1) 在自己座位上观察。

  师:从你这个位置上看到了储钱罐的什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也是这样吗?有补充吗?

  (2) 交换位置再观察

  师:刚才你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可爱的储钱罐,现在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好吗?储钱罐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换换位,左面和右面的同学也换换位。准备好,轻轻地换。(学生起身换位。)

  师:现在你又在储钱罐的'哪边?仔细观察,你看到的储钱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我想采访坐在储钱罐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现在的位置看到的储钱罐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哪儿不一样呢?

  师:哦,从前面和后面看储钱罐是不一样的。请问储钱罐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你们可要仔细看了,你刚才看到的和现在看到的相同吗?

  学生汇报

  预设:有的同学会说一样,有的同学会说完全不一样

  出现矛盾冲突时,学生再次观察储钱罐左右两边,并在组内讨论。

  小结: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储钱罐是不是一样呢?(学生齐声:不一样!)你们从细节观察并解决了问题,好样的!从储钱罐的前面和后面看是不一样的,从左边和右边看也是不一样的。

  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猪

  师:咱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储钱罐的一个面,要是能看到储钱罐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过瘾呢!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里讨论后,试一试

  方案一:到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上看看

  方案二:人走一圈的办法太麻烦。我们可以让储钱罐转一圈,我们只要坐在位置上就可以看到它的前后左右了。

  学生尝试操作

  师:好的,每转一个方向停一下,看清楚了吗?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可以围着储钱罐转一圈,也可以让储钱罐转一圈,小组商量定下一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观察。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同学们从前后左右再次观察了储钱罐,你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汇报

  师: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储钱罐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 分层练习,应用促学

  1、 刚才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也给赵亮、王丽、江铃、丁一四位同学一个礼物,大家看。(课件展示茶壶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汇报交流)

  2.小游戏:考考大家,比比谁的反应快。我说动作你来做。

  ①伸左手,伸右手,左手拉右耳,右手拉右耳

  ②老师和大家一起做。出左手,老师的怎么和大家不一样?老师做错了吗?那大家做错了?那为什么我们不一样?那你知道老师的右边是那边吗?左边呢?前面呢?后面呢?

  ③那我换个方向站,你还能指出我的前后左右吗?这样站呢?那我想和大家的前后左右一样我该怎么站呢?

  3、孩子们,你能说出你的位置前后左右的同学吗?你看到的又是同学的哪一面呢?(指名回答)

  师:孩子们真聪明!那现在翻开你们的课本第48页,做一做课堂活动吧。请认真观察,并连线。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观察物体)我们主要从哪些位置观察的?(前面、后面和侧面)还可以从其他的位置观察物体吗?(上面、下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一定不一样吗?(不一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预设:

  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学生准备:

  积木若干块。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

  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

  ②请学生汇报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5或5×7块。

  2、做一做。

  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看图写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

  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

  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

  2、填一填。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

  3、送信游戏。

  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书P6.3)

  四、拓展性练习

  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一个西瓜重6(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一个汉堡重280(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 )克( )克(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6的乘法口诀,共21句。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把乘法口诀分成三段教学,即1~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在教学1~4的口诀后插入乘加、乘减计算。这样编排的原因是,1~4的乘法口诀共10句,积比较小,容易记忆;5和6的乘法口诀有11句,积比较大,记忆困难。插入乘加、乘减,既有利于巩固1~4的乘法口诀,又为记忆5和6的乘法口诀提供了方法。

  第二,教学乘法口诀共编排五道例题,2、3、4、5、6的口诀各一道。紧接着每道例题,都设计一次想一想。例题的教学内容是编出乘法口诀,想一想的教学内容是利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两个数相乘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如23和32,其中一道算式安排在例题里,用它编出口诀,另一道算式安排在想一想里,用编出的口诀求积;例题的教学以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为主,想一想的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编排,使基础知识的获得与基本技能的形成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第三,编排了两个练习、一个单元复习和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5的乘法口诀后编排了练习二,综合练习1~5的口诀。教学6的乘法口诀后编排了练习三,在练好6的口诀的同时兼顾1~5的口诀的练习。单元复习整理和应用1~6的乘法口诀。《快乐的队日活动》是一次场景型的实践活动,根据场景里的内容,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乘法问题。这些编排,有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新知。

  1. 让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体会口诀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从本质上改变了口诀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表现在: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发展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乘法口诀的主要活动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用编出的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在相对稳定的教学线索上,各道例题的编写又各具特点,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提升学习活动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 2和3的口诀是教学乘法口诀的起步阶段,教学活动的要求相对较低。表现在: 从图画里提取的数学内容比较具体,如2个跷跷板坐4人,3只小船坐9人;乘法算式的积是在图画里看到的;乘法口诀是联系乘法算式告诉学生的。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要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根据具体的.数学内容写出乘法算式,二是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三是用乘法口诀得出乘法算式的积。如教学口诀二三得六,从图画里看到1只小船坐3人,2只小船坐6人(即2个3人)求2个3人是多少人可以用23=6计算;23=6是2乘3得6可以说成一句口诀二三得六;32=?是3和2相乘可以用口诀二三得六求出积是6。

  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要落实在两个层面上: 一个层面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思,它表示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另一个层面是,感受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乘法是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前一层面的理解,要在教学中随时落实到位;对后一层面的理解,可在教学中逐步实现。

  (2) 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有了编2和3的乘法口诀的体验。因此,教材适当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要求。表现在: 先画张表计算坐小火车的人数,再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参与编乘法口诀。

  例题求2~4个车厢里有多少人,为什么先画张表算一算?首先由于列表计算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与方法。学生看图算一共有多少人,会这样想:1个车厢坐4人、2个车厢坐8人教材顺应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把思考整理成表格,提升数学化的程度。其次是从表格里容易得出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等数学问题,填出的1个、2个、3个、4个车厢的人数分别是四道乘法算式的积。因此,这张表格便于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例题要求学生编口诀四四,通过亲自编口诀的实践,更好地体会口诀的来源与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编出这句口诀,教材先示范了口诀三四十二,还让学生填出乘法算式44=□的积。

  (3) 教学5和6的乘法口诀,仍然先画张表计算, 再从表格里提出1个几、2个几等数学问题,并写出乘法算式,然后编出乘法口诀。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线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数学知识。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一是列出的表格里只填出前两格的得数,其他得数让学生看图用加法算出来,从而体会相邻两格人数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两道乘法算式的积,大多数算式的积都要学生填写,相应的乘法口诀也要求学生编出来。学生通过编口诀,能深刻体会口诀的含义,并记忆这些口诀。

  2. 教学乘加、乘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第11页例题和试一试分别教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这些式题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减法。教材在这里编排乘加、乘减,主要目的不是教学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乘法口诀。因此,本单元中出现的式题都是乘号在前面,加号或减号在后面。计算这些式题,只要直接写出最后的结果,不要写出计算的步骤与过程。

  (1) 在列出乘加、乘减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例题提出4个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的问题后,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方法。把4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如果注意到3个鱼缸里各有4条金鱼,就会想到先算这3个鱼缸里的金鱼有多少条,再加上另一个鱼缸里的2条。这两种解法既不相同,又有联系。比较4+4+4+2与34+2就能发现,加法算式里的3个4相加如果用乘法34计算,也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对乘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想想做做里有三道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第1、3题在列出乘加算式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强对乘法概念的体会。第4题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可以列出乘加算式,也可以列出乘减算式。无论列出哪种算式,都能促进对乘法的理解,培养灵活思考的能力。

  (2) 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并向乘减计算迁移。

  例题的乘加算式34+2是根据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的思路列出来的,先算算式中的乘法是很自然的。试一试计算乘减式题,豆荚卡通提出的先算什么引导学生把乘加算式中先算乘法迁移到乘减算式中。在想想做做里先算乘法,就会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规定。

  (3) 设计较特殊的乘加式题,渗透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2题编排了六道乘加或乘减的式题,这些题起巩固先算乘法和练习口算的作用。其中四道乘加式题都是特别设计的,如32+2=8可以理解成3个2加1个2得8,24+4=12可以理解成2个4加1个4得12。这些理解渗透了相邻乘法口诀间的关系,有助于今后记忆乘法口诀。

  3. 练习活动多样化,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是最基础的数学技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正确地口算,并在学段结束时达到每分8~10题的速度。正确而迅速地口算这些乘法必须掌握并熟记乘法口诀。为此,教材安排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富有效率的练习活动。

  (1) 重温编口诀的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乘法口诀是根据乘法算式编出来的,编口诀的目的是遇到这样的乘法,可用口诀直接算出积。第9页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关系。第1题从加法算式开始,通过摆小棒感受几个几相加,从而填写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口诀的含义。第2题的图意可以看成2个4相加,也可以看成4个2相加,它们都能写出乘法算式24=8和42=8,都与口诀二四得八有关系。

  (2) 不断整理口诀,科学地记忆口诀。

  教材应注意指导学生像滚雪球那样逐渐积累乘法口诀。教学1~4的口诀后,要求背出这些口诀;教学5的乘法口诀后,要求背出1~5的口诀;教学6的乘法口诀后,要求背出1~6的口诀。把记忆负担分散在平时,落实在过程中,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利用题组表现出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如第14页第1题、第18页第1题。理解这些联系,就能从一句口诀推导出另一句口诀,利用已经记住的口诀帮助记忆其他口诀。单元复习整理教学的全部乘法口诀,横着看和竖着看口诀表里的规律,也有助于有意义地记忆乘法口诀。

  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掌握口诀,熟练口算。如第15页第2题,三朵花分别练习与5、4、3有关的乘法口诀。如果依次计算51、5255,能体会口诀间的关系;如果随机计算,有助于熟练口算。如果把花蕊改成12或6,就能练习其他口诀。再如单元复习里的□5=□,等号左边的框里可以填1、2、3、4、5、6,一道题练了六句口诀。

  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激发整理口诀的兴趣。多数乘法口诀,每句可以算两道乘法算式,如三五十五可以算35=15和53=15。也有一些乘法口诀,每句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如三三得九。单元复习第3题先找出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再在其他口诀中任选一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整理口诀,丰富对乘法口诀的体验。

  (3) 通过合作学习和独立口算,检查口算能力。

  教材多次组织同桌两人的合作学习,如对口令说乘法口诀和口算乘法等。这些合作活动很容易开展,耗时少、速度快,能全员参与,还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教材安排六次口算练习,如第10页第6题、第14页第4题等。这些题都放在一个色块上,用于检查口算的教学情况。使用这些题,要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不要盲目求快。新授阶段可以掌握在每分算6道题左右,单元复习控制在每分算8道题左右。要带领学生分析口算情况,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努力提高正确率。

  4. 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经常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应用乘法解决这些问题,能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乘法口诀的掌握。本单元教材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在练习中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乘法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1) 图画和括线呈现的问题,如第15页第6题。这样的问题在认识乘法里已经安排,现在教学应注意算式的得数不能从图画里数得,也不能用加法算得,要用乘法口诀计算。

  (2) 图画和对话呈现的问题,在第16页及后面的练习中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其中的求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据此列式计算。有些题的图画里能直接看到几个几相加,如第16页第7~9题;有些题要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几个几相加,如第16页第10题,第18页第5、6题等。教材先安排能直观看到几个几相加的题,再安排体会几个几相加的题,重视了对乘法数量关系的分析。

  (3) 组织乘法问题和加法问题的比较,如第20页第8、9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其中一小题的加数相同,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另一小题的加数不同,只能用加法计算,不能用乘法计算。通过这些对比,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应用。第8题用图画呈现,加数相同和不同很直观。第9题用对话呈现,加数相同还是不同需要体会。

  (4) 安排实践活动,在开放的情境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快乐的队日活动》是一次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场景里有许多同数相加的内容,如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5棵树上的鸟窝是5个2相加;每个帐篷前面晾的毛巾是2个6条;河边洗菜的队员有3个2人,一共用菜盆3个4只这些内容使本次实践活动是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教材提出的问题很少,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都留给学生。因此,组织学生观察场景图,整理和交流从图画里获得的数学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简单的解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棒、花片

  教学方式:

  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 ○○○○

  (3)□□□□□□ 6里面有()个3。

  (4)◎◎◎◎◎◎◎◎ 8里面有()个()。

  (5)口答:小鸡: ○○○

  小鸭 : ●●● ●●●

  小鸡有3只,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倍。

  [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 师生探讨。

  导入:同学们,我们实验小学的校园非常漂亮,为了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成校长决定在校园内再摆放一些像这样的花坛。看,花儿们开的多艳啊!谁能说说花坛里有几种颜色的花呢?

  (1)出示情境图(电脑演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闪动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有6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黄花比蓝花多4朵。

  蓝花比黄花少4朵。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谁愿意到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找倍数:如 教室里灯管的根数是电扇的( )倍

  国旗上小星星的颗数是大星星的( )倍

  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倍

  5、拓展练习:

  看,孙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 3个苹果 4个梨 6个菠萝 8个草莓 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习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法打下基础。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20个苹果

  师:要把这些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面,你可以怎样分?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一盘放4个、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一盘放一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3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2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每4个放一盘则不够。)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二)合作学习

  1. 活动一:每盘放2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小组内交流

  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二六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6盘。

  生2:2+2+2+2+2+2=12,可以放6盘。

  生3:12-2-2-2-2-2-2=0,可以放6盘。

  生4:12÷2=6,可以放6盘。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2.活动二:每盘放3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请学生用12个圆片摆一摆。同桌交流。

  (学生小结:略)

  师:观察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总数、分的份数、每份数。)

  发现分的每份同样多。

  (3)试一试 书34页1题(学生可用学具摆)

  在班上交流

  (三)巩固练习,

  1. 35页2、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思考题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 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 现象。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 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除法分 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2种解决这一问题的 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 分的两种情况。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对除法有明确的认识,其实也是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让学生分,积累经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使学生感受对称美、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教具学具:

  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那些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分层练习

  1、练习十六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十六第2题。

  判断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练习十六第3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数学书,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然后再书上连线。

  4、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老师准备的图片,分别看看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做练习你学到了什么?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以后再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多从几个方向看一看。

  四、课堂检测

  再往桌面上摆一个立方体,让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看到的形状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出看到的具体形状?

  (2)分别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教师逐个检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5-08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3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1-0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0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5-1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08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4-04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07-2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