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通用2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
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
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
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
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
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7-12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红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基础知识练习。
1、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顺序每人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其说出是哪道题错了,教师给予板书,帮助学生改正。通过练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计算更准确、更迅速。
3、老师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前面比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生按箭头的顺序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比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生认真看题中的文字,还要认真观察图,看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题中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过程,订正结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 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互相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24200×3032×1074×10020×4060×506×10010×70012×3034×440×6+857×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3、海龟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小海龟刚出生时有多少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巩固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学生能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尤其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总结出了实际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单价x数量=总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看,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们想玩吗?
师:这3位小朋友也想玩这些游乐项目,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付钱买票,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看价格表,提问题,并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师:哪些算式你们计算出结果?把能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师:10×3 20×3 12×3像这类口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数口算乘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1)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们看到10×3=?
师:用我们的乘法口诀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呢?(3个10是30)。
② 20×3=?
师:20×3表示什么?,用小棒摆出3个2捆结果是多少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个0,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20×3为什么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个什么?
强调:2个+×3=6个十就是60;让学生多说算理。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师:20×3同学们会,能不能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说一说,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汇报时强调学生说出算理。
(3)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练习30×4= 3000×3= 400×4=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2×3=?
师:12是几位数?你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说一说,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起作业网倒计时3分钟)。用希沃上传学生的作品。
师: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师:强调。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后:30+6=36
让学生多说一说
拓展延伸:2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2)全班校对答案。
(3)选取其中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4
设计说明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
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00(盒),所以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00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5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突破方法探讨分析,实际应用。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学法小组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
3×11=2×13=4×12=16×2=
7×12=6×10=20×5=10×10=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指名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42页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学教材例2第(1)题。
提问:橙子每盒6个,要求10盒有多少个。该怎么列算式?结果怎么求?
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算式:
6×9=54
54+6=60
6×10=60
出示教材第42页例2第(1)题下面的4个算式题。提问: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做题并观察,然后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学教材例2第(2)题。
要求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汇报。
指导学生将例1和例2第(1)题中的方法结合起来解答下面的`小题。可采取以下步骤:
(1)整十的数怎么做?(去掉0,20变成了2)
(2)12×2时,应该怎么做?(12分解成10和2)
(3)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10=20,2×2=4)
(4)两者相加得多少?(20+4=24)
(5)最后怎么办?(末端去掉几个0就添上几个0,结果为240)
3、小结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口算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时,可以先忽略整十、整百数后面的0,用整十、整百数前面的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再在积的末尾加上与整十、整百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巩固练习
教材第42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吗?在课后,大家还要勤加练习哦!
板书设计
6×10=60
10=1+9 6×9=54 54+6=60
12×20=240
12×2=24 24×10=240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8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互学(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三、展示。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四、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0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练习巩固。
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突破方法 讨论交流,多种层次练习。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 小组讨论,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一、复习导入
教师:本单元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计算下列各题。(小黑板出示)
60×6= 43×10= 14×20=
150×30= 14×3= 34×40=
42×64= 31×41= 23×300=
56×72= 20×26= 13×40=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一起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题目的问题,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题。
师生先共同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强调讲解。
三、提高练习
1、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先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然后小组交流讨论题目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指名说一说,对回答不完整的,教师给予补充。
(1)第一问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应用题?
同桌讨论交流思路和方法,并互相评价。然后教师指定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2)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呢?
指定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3)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第三问。教师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6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上一题总结的方法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学生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整理和复习课时,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课程理念,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教材习题创设了大量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了“乒乓球比赛”“投送快递邮件”。练习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1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情境图:每套书有 14 本,王老师买了 12 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引导学生列式:14×12
探究算法
口算:14×10 = 140,14×2 = 28,140 + 28 = 168
列竖式:
估算:14×12 大约是多少?
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 46 页“做一做”。
练习十第 1 - 3 题。
课堂小结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强调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 4、5 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2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理。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笔算:23×13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探究新知
出示例 2:48×37
估算结果。
尝试列竖式计算。
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讨论出现的问题。
重点讲解进位的处理方法。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 49 页“做一做”。
练习十一第 1、2 题。
课堂小结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强调进位的标记和计算顺序。
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第 3 - 5 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3
一、教学目标
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超市情境图:每箱有 24 瓶矿泉水,一共有 5 箱。3 个班的同学去买,每班买 8 瓶。一共买了多少瓶矿泉水?
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方法一:先求出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再求出 3 个班一共买了多少瓶。
方法二:先求出每个班买多少瓶,再求出 3 个班一共买了多少瓶。
列式解答
方法一:24×5 = 120(瓶),120÷8×3 = 45(瓶)
方法二:8×3 = 24(瓶),24×5 = 120(瓶)
巩固练习
教材第 52 页“做一做”。
练习十二第 1 - 3 题。
课堂小结
总结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方法。
强调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 4、5 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4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有 60 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 2 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平均分成 5 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探究解法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大组有多少人,再求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了多少个小组,再求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汇报交流:
列式计算
方法一:60÷2 = 30(人),30÷5 = 6(人)
方法二:2×5 = 10(个),60÷10 = 6(人)
巩固练习
教材第 53 页“做一做”。
练习十三第 1 - 3 题。
课堂小结
总结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方法。
强调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解法。
作业布置
练习十三第 4、5 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5
一、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法、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问题等。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知识梳理
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连乘、连除)
展示学生整理的知识要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 58 页第 1、2 题。
练习十四的相关题目。
课堂小结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易错点。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四的剩余题目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初一03-30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1-06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1-26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1-2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2-15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模板01-06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