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03 22:10:49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8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3、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

  (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

  (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

  (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

  (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

  (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

  (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

  (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

  (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2

【推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3

【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13

【精】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10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7-16

【热】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6-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6-04

【热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