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6 06:33: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据并说出他们的表达效果。

  3、明确人得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努力塑造自己高贵的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据并说出他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将人和“高贵”一词联系起来,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美丽的女子,穿着华美,气质雍容……)这是同学们对“高贵”的理解。

  作家周国平对此也有过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哲理性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二、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一)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作者关于“人的高贵”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学生大声朗读全文,然后画出观点性语句。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标题;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第一小节;

  3、“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一小节)

  小结:原来,周国平认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作者看来,人的高贵与否并非我们以前浅薄的认识,她不是衣服的华贵、人的出身、物质财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内心世界。

  (二)大家阅读全文后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联系之前学过的几篇议论文,你觉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一篇议论文的观点?学生思考后总结。

  (先看标题,再寻开头,后找结尾。)

  三、探究写法、深入理解

  (一)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他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当然源自于他对“高贵”的深刻思考,但这样思考也是建立在具体的事例上的,他博览群书,阅历无数,究竟精选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学生浏览2-6小节,概括事例。

  (1、阿基米德面对即将劈向自己的剑,依然专心想着他正在研究的“圆”。

  2、第欧根尼置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于不顾,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

  3、王尔德在海关人员询问出境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说:“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4、一个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旁若无人,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

  (二)在这些事例中,“灵魂”这个词并没有出现,但在他们的言行之中,在他们最在乎的、追求的东西中,灵魂的光彩已经折射出来了。由此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里“灵魂”的内涵是什么?

  (爱思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灵魂比权势更高贵;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三)这些事例是怎样与作者表达的观点发生联系的?是否仅仅罗列了事例,只是在讲故事?学生思考。

  (否,文章每列举完一个事例,都有一段精要的分析。)

  过渡:对,文章每列举完一个事例,都有一段精要的分析。让我们找一找这些内容,选择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写下你的理解。学生找议论性语句,并在页面空白处做批注。

  (事例1分析:“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宝贵的。”

  事例2分析:“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事例3分析:“使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事例4分析:“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学生全班交流。

  (列举完1、2两个事例后,揭示了事例所蕴涵的道理:在有着思想的伟人面前,无论是能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历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事例3后的分析中“才华”指自己精神和灵魂所寄托的一切。对于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所在。

  事例4后的分析表明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小结:所有这些分析和议论,就如一条条纽带,把事例和论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事例与论点必须紧密联系,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四、联系生活、体会高贵

  (一)本文的语言是十分严密准确的,这也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这个标题“高贵”能不能换成“高尚“?学生讨论

  (“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二)人的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还含盖了丰富的内涵——精神的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纯真的追求。作家周国平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其实,“灵魂的高贵”还有很多的内涵——比如对工作对事业的追求、责任心、对别人的爱心、一种坚强不屈的毅力等等很多方面。那就让我们以鲜活的事例,形象地阐释“灵魂的高贵”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吧。

  学生讲述伟人、平凡人身上的动人光彩。

  五、课堂总结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年老还是年轻、伟大抑或平凡,我们都能找到高贵的灵魂。这印证了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用心去感受灵魂的高贵,并努力使自己成为高贵的人。

  板书: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事例、“高贵“的内涵

  阿基米德、爱思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

  第欧根尼、灵魂比权势更高贵

  王尔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少女、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反思

  经过认真准备和反复打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的联片教研研讨课教学终于尘埃落定,回想这节课的教学,有收获,也有不足,现结合磨课、上课及评课情况反思如下:

  1、将自己的平时经验运用到本次教学设计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我设计了教学环节的包含“导入新课”“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深入探究”“拓展延伸”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追求由浅入深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的教学环节设计使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部分设计的思路得益于几年前所参加的“师慧杯”说课比赛。当时在设计品析语言时,为了能与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相符合,我设计了教师示范、引导品析、自主品析的步骤,降低了难度,且起到了步步引导的作用。本次的“概括事例”环节依照的正是自己以前的思路,重点研读部分针对普通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引导。针对学生的困难我设计了给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例子的优劣从而总结出概括论据的方法,再引领学生进行概括,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这样的步骤,发挥了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给了学生概括论据的方法,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2、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找到了教学的平衡点。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哲理性文章,教材将之编在议论文单元,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对观点进行了论证,是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事例概括与分析的好例子,此外文章论点中所出现的“灵魂”一词比较抽象,难于理解,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具体解读,从而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说课时,我的设计更多地倾向于问题教学,中心备课组的刘文治老师提出应该进行“文本”的教学,顺着刘老师的思路,我对“灵魂生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十二中的姜定宇等老师在肯定我的重点研读的环节的同时,又提出了拓展部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建议,让学生联系自身理解灵魂生活的内涵,并使自己的灵魂高尚起来。这些建议启发了我的思考,使我的教学设计不断臻于完善。

  3、不断地交流、磨课使我受益匪浅。

  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值得我反思,同样教学前的一次次教学设计的修改、一次次磨课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备课伊始,我就得到了本校张英洛等老师的帮助,我将自己的思路和困惑说给她们,她们热情地给我提建议,开阔了我的思路,使我的备课不断走向深入。之后的校内试讲,又得到了刘晴等老师的全力支持,因为本年级的这篇课文已经学过,无法进行试讲,与刘晴老师联系,在初三进行试讲,又得到了她们的帮助,教研组老师的热情帮助,极大地帮助了我。

  除了来自校内老师们的帮助,本次研讨课的准备,我有幸得到了十二中姜定宇老师的深入指导,还有中心备课组顾彩虹老师、南苑中学刘爱丽老师的指导。三位老师的指导使我获得“柳暗花明”的启示,不仅让我的思路得到了拓展,同时也将我的思考引向深入,使我不断认识问题,改正问题。如整体感知环节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最初的设置时这篇文章是作者针对现在社会什么现象而产生的思考,学生在分析时出现了歧义,找到了少女的例子,我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将“现象”改为“问题”,仅仅一词之差,之前出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记得顾老师说的一句话“学生的理解、回答出现问题,我们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提问是不是有问题”。多次的磨课让我从这些经验丰富的中心组老师身上学到了实用的教学技巧,更学到了严谨治学的精神。

  姜老师说,真正对于自己有用的是准备课的过程,那个是很辛苦的过程,但是也是最有价值的阶段,它会让人在辛苦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回顾自己由备课到磨课再到上课的点点滴滴,我深刻感觉确实如此,自己辛苦着并收获着。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治学如此,我想教学也应如此。虽然达到第三境界很难,但是那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一节研讨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大的,但每一次的备课、磨课让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更加清楚的看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让我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使我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我将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也许自己的教学不会最好,但是我会永远追求更好!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

  2、理解文章有力的说理方法。

  3、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喜欢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到底人的灵性何在?我们也注意到,同样为人,有的活得高雅纯正,有的却活得卑下龌龊,高雅的高雅在何处?卑下的又卑下在何处?作家周国平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哲理性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谁能介绍一下你所查阅的作者的有关资料?(生介绍)

  二、整体把握

  人究竟缘何高贵?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把揭示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画出来。

  (2)试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1、谁已经找出了本文的论点?

  明确:“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实际上,本文的题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文章的观点。

  2、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板书)提出论点(第1段)——举例论证(第2—5段)——表达期望(第6段)

  三、深入研究

  1、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用了那些事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自己独立地概括出来。

  事例:①面对即将辟向自己的剑,阿基米德依然专心想着他正在研究的“圆”。

  ②置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于不顾,第欧根尼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

  ③当海关人员询问出境的王尔德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④置身闹哄哄的车厢,一个少女旁若无人,全神贯注读自己的书。

  2、这些事例是怎样与论点发生联系的?是否仅仅罗列了事例?

  明确:文章每列举完一个事例,都有一段精要的分析。

  如:事例1后的分析:“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宝贵的。”

  事例2后的分析:“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另外,在列举完这两个事例后,还有一段更为深入的阐发,揭示了事例所蕴涵的道理:在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能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历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所有这些分析和议论,就如一条条纽带,把事例和论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3、作者为什么举这么多事例呢?老师认为举一个或两个就可以了。

  明确:举一个或两个事例说服力不够。

  那么,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明确:这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而是考虑到事例各自不同的代表性。

  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科学家)

  ——西方贤哲

  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哲学家)

  ——西方贤哲

  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文学家)

  ——西方贤哲

  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普通人)

  ——中国平民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5、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

  明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

  你能不能从自己生活的记忆里,选取一件能“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的事。

  6、议论文中的事例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区别?

  明确:议论文中的叙述要求高度概括。如《纪念白求恩》中的叙。

  7、本文的事例似乎不是这样,写得却比较具体,有些地文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你认为这不是违背了议论文的用求?

  引导同学们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部分并加以分析。

  明确:不管是具体还是概括都要服从为议论服务这个目的。

  四、拓展

  学过本文以后,对你有什么人生启示。

  五、小结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提出论点(第1段)-------举例论证(第2—5段)------------表达期望(第6段)

  科学家

  哲学家

  文学家

  普通人

  反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一个人只埋头学习,而不深入思考、研究就会感到困惑重重。套用孔子的话,我认为:教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一位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却不思考之后得失,就会感到迷茫、困惑。因此,我认为一位善于思考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后,要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为此,在基本功结束之后,我对教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篇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反思之后,有得有失。

  下面我先总结几点收获:

  第一:本课我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本文选取事例的典型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删去普通人的例子行不行,学生很快理解此课重点。加上普通人的例子更全面、严密的证明的观点,也说明了本文选取实力的典型性。

  第二:本课还攻破了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论据如何证明论点,为此,我引领学生深入分析五个事例,先概括五个事例内容,然后理解他们高贵的灵魂世界,这样水到渠成的推出本文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三:本课有课内到课外,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一个问题:请举出中外精神上有追求的例子。学生积极性很高,举的例子五花八门。

  有收获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是:

  (1)课堂时间把握不足。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缺少大胆创新。

  (3)教学中品味语言不够。

  (4)对教材的挖掘程度不够

  周先生在文章中并没有正面为我们阐述什么是“灵魂”,但他于另一篇哲理散文《灵魂的.在场》中给出了定义,灵魂就是“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本文中作者所肯定的阿基米德“爱智慧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就是这种“普遍性的精神”;第欧根尼“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就是“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周先生数月前给圣埃克苏佩里的《要塞》的中文版写了一篇序言,题为《走进一座圣殿》。序言的开篇说:“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在周先生眼里,阿基米德用头脑窥探着宇宙的秩序显然是智者,第欧根尼与王尔德用心灵观照这个世界显然是诗人。在思考中他们均拥有了自己的“麦田”,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了对日常的平庸生活的超越。本文的篇尾,作者用近乎祈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祝愿,祝愿那个列车上埋头读书的少女能“保持着纯正的追求”。说是祝愿,其实更多的是忧虑,惟恐她被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所裹胁,所吞噬,成了虚荣、金钱、功名的牺牲品,直至最后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停的躯体”。我们身处的世界的确是一个实用价值高于精神价值的世界,如何立足于庸常的生活又能在庸常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呢?这是周国平先生对少女的那份忧虑,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忧虑。对这样的忧虑周国平先生曾用一段寓言般的文字幽默地表达了出来:“一个小女孩坐在洒满阳光的台阶上,眯缝着眼睛,一个朦胧的疑问在她的小脑瓜里盘旋:‘我怎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悄悄走过她的身旁,回到屋里,把所有的哲学书籍都藏了起来。”小女孩向自己的提问,表达的正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即“人应该寻找我自己”。古希腊黄金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我寻找过我自己!”这是周先生极为欣赏的一句话。周先生面对一个向永恒的人生问题提问的女孩,羞愧地将自己的所有哲学书籍都藏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或许就是我们成年人反而往往迷失于外在的事物,进而失去了内在的灵魂世界,周先生是为这而羞愧。周先生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哲学家。喜爱周先生的文字的读者,会发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他的众多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你会发现周先生不停地用他的文字提醒着自己,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提醒着我们的孩子。《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他为孩子们在麦田的悬崖边缘筑起的一道栅栏,护卫着孩子们,以免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坠入空虚与物欲的深渊。

  这是我在教完这节课后,在反思时结合网络资源对作者对于“灵魂”的真正理解。所以,我感觉在我教这节课之前我还是对课文的内容挖掘不过,尤其是在资源上使用不够。

  总之,这次基本功讲课我的收获很大。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一、学习目标

  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 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 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教学设想

  1、 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 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

  4、 课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 交流预习情况。

  1、 芦苇(lú) 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嘈杂(cáo) 沐浴(my) 缅怀(miǎn) 萎缩(wěi)2、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平凡卑鄙:(语言,行为)

  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二) 导课:

  1、 让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 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三)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理出文章的思路。

  2、 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 学生讨论、交流:

  (1) 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 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 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 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 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 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那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讨论交流: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

  A 有思想

  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2、 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引得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六、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文章运用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反思

  这一堂紧张的语文课结束了,我却没有很轻松的感觉。虽然已经将拟定的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已经完成,但自己总觉得是遗憾。原因有三:

  一、 学生学习状态与水平估计不足。学生来上课的时候,正好是一节体育课结束,身体比较劳累,自己并没有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进入主题,对于一篇理性思考很强的文章来说是不可取的。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预设的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即“文中‘灵魂’有什么含义?”,因为没有必要的铺垫,所以回答较难,也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减退。从而整体上对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不够透彻。

  二、 没有切实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仓促推进。由于不想在一些细节上进行过多时间的纠缠,仓促进行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并没有让同学将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再次强调,有碍中心意思的把握,对接下来的环节顺利进行产生了一些障碍。

  三、 文章整体的主线虽然清晰,但过于强调“技”而在人文性上较为忽略。“能说出作者所举事例的特点与不同作用,并能运用”这一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在写议论文过程中事例不能很好为中心论点服务而得出来的。但本课的人问内涵较为浓郁,过多地从工具性出发使得文章本身的美感不能为学生所感受,也就不能体悟美和发现美,甚至创造美,这是不足取 的。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反思08-03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08-15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09-23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案教学设计10-1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11-15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15篇07-14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1-04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5

精品美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