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1-12-13 17:04:12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多了2人。设男生x人_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多2人且男——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_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例题

  课件动态演示。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块儿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桃子?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分组活动,教师参加活动,适时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只小猴1个……

  3、引导学生比较归纳。

  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狗妈妈分骨头。(课件)

  (1)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3只狗妈妈各获得1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2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个他们的孩子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 )根。

  ②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 )根。

  ③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4只小狗,每只( )根。

  (3)解决第1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黑狗妈妈的问题。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几根?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骨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填一填。

  (4)解决第2、3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反馈。

  2、出示小熊咪咪分食物的课件和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谈话: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五、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 (2)6×4÷3

  24÷3=8(人) =24÷3

  =8(人)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题

  一、用脱式计算

  (1) (37–28)×4 (2) 8×6–30 (3) 42–30÷6

  = = =

  = = =

  (4) 19+6×5 (5) 35÷(28–21) (6) 5×(28÷4)

  = = =

  = = =

  二、列式计算(文字题只能写综合式,然后脱式计算)

  (1)21加上24,再减去45得多少? (2)8乘以3的积再除以6得多少?

  三、应用题

  (1)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2)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3)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去60元,还剩多少元?

  (4)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60元,剩下的买了4根跳绳,每根跳绳多少元?

  (5)菜站运来60筐黄瓜,一个食堂拉走30筐,剩下的分给6个副食店,平均每个副食店分到多少筐?

  (6)水泥厂一天生产了98袋水泥,上午运走50袋,下午运走23袋,还剩多少袋?

  (7)自行车厂要生产80辆自行车,已经生产了50辆,剩下的每天生产6辆,还需要多少天?

  (8)要修一条90米长的水渠,修好了60米, ――――――――――?

  (把它编成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野餐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1) 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要弄清楚式子的意义,22条鱼,每人分4条,可以分给5个人,还剩2条鱼,所以5后面的单位是人,而2后面的单位是条。

  (3) 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 ,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4) 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 ( )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 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板书:9÷2= ( )……( )

  ② 把11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有( )个,还剩( )个

  板书:11÷4=( ) ……( )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准确计算万以内的两个数的加减法,说一说怎样笔算万以内两个数的加减法。

  同学们,你们通过回家问爸爸、妈妈,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小红去了姥姥家。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一条裤子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鞋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裤子比姥爷的鞋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创设“买礼物”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渗透尊敬老人的品德教育。]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师:把前5个问题放进问题口袋,先解决第6个问题。

  1、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

  3、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3、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四)活动四: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五: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猜一猜:连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3、试一试:690-327-209= (一生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买礼物”的情境中,提出了多个数学问题,然后组织织学生思考三个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再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习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 我有三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 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这些题,哪个小组做对了,就奖励那个组每人一个优胜小星。赶紧做吧。

  2、第二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近?请帮他算一算。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把闯关活动的动画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复习导入,导入新课

  1.列竖式计算。

  48÷5= 36÷6= 53÷7=

  2.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初步探究)

  二、图片导入,初学新课

  1.出示课件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30÷9=3(时)……3(元)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2.如何引导学生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

  首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列式,再交流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交流时关注以下问题

  (一)引导生讨论清楚每条船每小时租金都是9元,和前面学过的平均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要有意识地把列式与画图,列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中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表示什么?

  (三)引导说明商3就是说27元可以划3小时:余数是3就是说还剩下3元,剩下的3元不够划1小时,所以答案为最多划3小时。首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列式,再交流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3学生试做教材第12页第6题。

  引导生思考

  如果租1辆大车,那么就有25—7=18(人)坐小车,小车需要18÷4=4(辆)。.....2(人)所以4+1=5辆

  如果租2辆大车那么就有25-7×2=11(人),小车需要11÷4=2(辆)。.....3(人)所以2+1=3(辆)

  如果租3辆大车那么就有25-7×3=4(人)坐小车,小车需要4÷4=1(辆)

  引导生第三种是最合适的方案。只要说对都给以肯定。

  学生做完后先让学生汇报交流第(1)(2)小题。然后重点讲解第(3)小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当堂检测(学习诊断)

  1.完成练一练2,3,4题。先让生独立思考,学生做完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会了吗?你觉得那道题比较难理解,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习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 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1、请几位同学 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

  2、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 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1、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1、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2、学生汇报

  3、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 字母表示1000m=1km

  (三) 学习例2

  1、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2、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 )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 )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我跑100米,用( )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3、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4、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5、学生汇报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 4 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四人小组说说题意,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填写。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 6=□"。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集体订正。

  11、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如果想不起来用哪句口诀,可以看除法算式上面的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说口诀,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以简缩学生的思维。

  12、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13、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反思: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教学反思:看图写算式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对于说理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的透彻的学生先说,然后让其他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达到掌握的目的。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 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 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 一共圈了几个圈? 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 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 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 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 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 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

  四、小结(略)

  教学反思: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体验1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体验1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脑、钟表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钟面上有_____个大格,_____个小格。

  2、时针走一个大格是_____时。

  3、分针走一个小格是_____分,走一个大格是_____分。

  4、时针走1个大格,分针正好走_____圈,是_____分。

  5、1时=_____分。

  二、创设情景进行导课。

  新千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仔细看图,还差几秒?今天我们来认识秒。

  三、学习新课

  1、观察图画。

  让学生说说,通过图画都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提问。

  2、认识秒。(出示钟表面)

  1秒有多长?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掌握情况。

  (3)班级集体交流

  问声“你好”的时间大约时1秒;我跑5米的时间时1秒;闹钟嘀哒一声的时间是1秒

  3、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样长)

  1分=60秒

  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演示,学生来回答大约几秒。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体会10秒能做那些事情。然后交流。

  第2题。学生仔细看钟表说说差几秒到几时

  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再填空。

  第4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时、分、秒一一的理解自己填写,交流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第5题。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其中的几条信息。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指着钟表说给爸爸妈妈听吗?

  作业设计:

  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板书设计:

  认识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

  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样长

  1时=60分

  课后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09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4-0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0-2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7-26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