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讨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联系自己在文峰职业中学的住校生活]
[明确]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2、以前的我对父母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顾,现在六天了,我想我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小结]大家提到了“依赖”,我想雄鹰教小鹰学飞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鹰妈妈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就把小鹰从悬崖上的窝中推了下来,小鹰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鹰妈妈又把小鹰叼到窝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来,终于小鹰也学会了飞翔。
可见在困难面前,只有知难而进,鼓起勇气和信心,就像同学提到的“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
2、默读文章,复述内容。
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3.这件事给你哪些启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这段话中,哪些语句让你得到了启示,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二、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6、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四、一般复述,总结延伸
大屏幕投影:
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复述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如果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进行角色复述的准备:你最喜欢哪一个人,请你以他的口吻说说当时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角色复述,体验提高。
〖教学设计
一、朗读感受,温故知新
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在体验中导入新课。
二、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以父亲、同学、杰克的角色来复述故事,进一步认识人物,理解课文。
学生评点,提高听说能力。
三、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拓展延伸: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最好学生生成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体验中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2、请同学们把课间讨论交流的材料整理在练笔本上。
3、课外阅读《迷途笛音》,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 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 材料分析:
(1) 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 20xx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 初步理解课文。
1、 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 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 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 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 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 成语。
2、 名人名言。
3、 相仿事例。
4、 一首歌。
5、 一首诗。
6、 用一组排比句。
六、 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5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作品,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启示读者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作者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它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这就是一笔精神财富,这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积累词语,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作者从具体事情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同时弄清作者悟出人生道理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读课文,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句、段,体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试对文中有关人物作评价,多角度思考课文与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悟文中所传达的事与理,提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人生。
2、教学难点:
⑴ 理解作者具体细腻地描述独特体验的意义与作用。
⑵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的表现力,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
⑴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
⑵ 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⑶ 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找、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
2、教师: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电子幻灯。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应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新课程、新课标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方法指导。课前指导学生任务型预习;课上充分引导学生朗读、体悟、赏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课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拓展、探究,力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复述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如何战胜一切困难,也许《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给你许多启示。
(简短的导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整体默读,概括要点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教师计时,要求学生用简短而明确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设计,意在检测学生默读的速度及效率差异,为以后更好地培养默读习惯、指导默读方法提供原始比照材料。因为,按照新课标的规定,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默读一般的现代文,要注意速度,力求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这样算来,要求5分钟内默读完毕)
三、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采用抢答形式,弄清叙事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8岁那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费城一座大约只有二十米高的悬崖上。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爬悬崖的'6个小男孩(我、内德、杰利等)以及我的父亲。故事发生的原因──天气闷热,内德提议爬悬崖。在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的别做胆小鬼的鼓动下,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也去爬悬崖。故事的主要情节──分为两部分:冒险、脱险。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有关表示时间推移、事情发展的词语和描述当时自然环境以及我的真切体验的词句,边读边划出来,进一步为复述作准备。
(以上设计,重在进行学法指导,意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脱险过程,复述时要注意描述的细腻性、情感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感染力)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采用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大班展示,师生互评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结合研讨与练习一)
四、假设情境,交流想法(结合 研讨与练习二)
假如 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个,你能尝试着评价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吗?
(这样设计,意在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针对假设,能进入情境,能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布置作业
笔头完成 假设情境,交流想法中的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探究、拓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挑最有感触的、精彩的语句加以赏析、品味
(角色: 我、杰利、父亲、内德及其他小男孩、旁白等。在赏析中,力求说出理由,如:写得好,好在)
(这样设计,意在分角色朗读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言赏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不起眼的题材上写出好文章?文章的标题能否改成童年往事,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从而,读写结合,融会贯通)
二、联系实际,思考人生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写一写。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后推荐大班交流。提醒学生应在不起眼的题材上写出好文章 )
三、拓展阅读,关注人文
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美国艾尔玛·邦贝克的《父亲的爱》作比较阅读,分别对三篇文章中我的父亲作一番评价,结合现实,谈谈家长应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应如何理解家长的爱与教育?三篇文章中,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笔头完成拓展阅读。
(以上设计,重在课内外衔接、拓展,通过比较阅读,给学生活跃思维提供舞台。诚如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实践证明:语文素养也往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设计,不仅对阅读、写作能力是一种提高,更是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6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要求:
1、注意速度。
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
⑴ 自己放声准备。
⑵ 班上复述。
⑶ 学生评。
⑷ 教师评。
⑸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8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⑵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要在新的中国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 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1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预读:
积累:
(1)字音 耸立( ) 迂回( ) 训诫(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着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读:
1、 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 、 的经历。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历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2
一、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最后老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落实(3)(4)】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此过程分三步: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明确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 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①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②情境采访
(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广播公司新闻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我们现在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请问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请问亨特父亲,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3、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②课外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比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光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 ……我又照着做了。 ……然后, 。
作用: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24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7-2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6-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3-11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12-2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