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2、作业:完成练习册。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一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或=。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军跳了4米,()跳得远。在100米比赛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军跑了16.9秒,()跑得快。
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小组校对、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
5.作业:练习十第5题(前四个)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我国劳动人民就是运用他们创造出了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做品。(板书:奇妙的剪纸)
2、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2)小组讨论。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或以颜色分类。
(3)。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4)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出示以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3)谈话:大家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
学生观察书上两种正方形剪纸的步骤,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具体做法。
指名说说并演示两种方法如何折纸、剪纸。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剪法试着剪一剪。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2、独立创作。
谈话:想想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你们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创作,后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对学生新颖的设计给予肯定和夸奖。
3、提高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63页用长方形纸剪纸的做法,并模仿剪一剪。
提问:用长方形纸你还能剪出什么漂亮的图案?
学生思考,独立动手剪一剪,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情况,并参与讨论交流。
四、全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瞧,你们创作出了这么多的精美图案,真令人佩服!请选择一件你最为满意的作品,将它贴在白纸上,并写上你的名字,然后放到讲台上展示,让我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创作的乐趣吧!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体练习
4.20×40=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3、4、5、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体练习
4.20×40=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想想做做3、4、5、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共同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利用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马小虎日记——从错误出发引入“面积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知识
1、独立思考: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进率)100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抢答方式完成面积单位填空,口答完成单位换算。)
面积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times;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times;边长
(小练习:计算图形面积)
三、应用知识
1、油画长15分米,宽10分米,要给它配上玻璃,再装个画框。画框长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交流反馈。
2、教室有一面墙壁,墙壁中间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交流。
四、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简单向学生渗透复习整理的方法。
五、介绍小游戏“抢地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65×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例【2】
本单元是在乘数、除数是一、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运算四个部分。
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这一节主要教学,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笔算和乘法估算。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教学,因为这个内容既是学生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前提,又是学生正确进行乘法笔算所必需的口算技能之一。教学时首先讲清算理,可先通过直观图示,启发学生观察得出: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接着类推规律,使学生知道算几乘以整百数可以想整百数乘以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实质是以“百”为计数单位去计算。让学生在口述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得出结果(如7×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进而要求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进行口算(如7×200,想7×2=14,再在14末尾添两个0)。其次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看卡片算、看图表算、听算等,也可搞些“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的数学比赛、数学游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短时记忆能力。
三位数乘法笔算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时除应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让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获得新知。如通过尝试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放手让学生“先做一做”,使他们在具体的计算中发现:当乘数的位数多于被乘数时,交换位置再乘,比较简便;使他们在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中归纳出:乘数中间有0时,可省略用0乘这一步,使计算简便。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切忌简单灌输。(2)加强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材把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而且能为今后学习商不变性质、小数乘法、正比例的意义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乘法估算是选学内容。通过估算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另一 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技能。
2.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这一节包括用整百数除的口算除法、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除法估算三个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进行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多位数的关键仍在于试商。为了突出试商这一关键,教材采用了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编排方法。教学时可根据这一特点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般的试商方法,即当除数接近整百数时,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再引导学生摸索出一些简便的试商方法,使学生在除数不接近整百数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试商。
与以往教材相比,义务教材在进行商不变性质教学时增加了一个例题(例13),这个例题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在有余数除法中,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时要注意余数的变化。教师应通过这一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尝试发现在有余数除法中,当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0除外)时余数的变化规律。
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抓住余数变化规律的实质,深刻理解商不变性质。
除法估算也是选学内容。教学时同样要在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检查除法计算正确性的技能和习惯。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这部分教材主要包括三个关系式:
(1)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被除数÷商。学生受求因数用除法、求被除数用乘法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运用第(3)个关系式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影响,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进行直观教学,结合乘、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
(2)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深化对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达到正确运用。
教材还安排了求乘、除法中的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应用题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既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认识,又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好孕伏。
4.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这一节主要有“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以及“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时,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两个知识点。教学时一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二是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规律的灵活性。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既会顺向运用规律,又能进行规律的逆运用,在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2、作业:完成练习册。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4
初二数学下册教案12-1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12-09
三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01-25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模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