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二)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朗读时要突出对古迹景色既赞美又有怀念莫愁女之意;既有对空气清新,环境静寂的赞叹,又有对绿树掩映,湖水清丽景色的极度陶醉之意。)
指名读。小组之间比赛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一个人读(4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的意思。
一个人学(5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初春的地气,在山水里蒸发的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个透明体。”
一个人学(6自然段),找出想象的句子,并理解“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学(7自然段),说一说“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组内学习,比赛说理解,比赛读一读。
学生汇报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三)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五、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七、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好句,领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2、积累成语故事和古诗。
3、充分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
习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
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兴趣,准备复习会认、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
3、认读、练写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用课件出示句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
师: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体会到孩子们兴奋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
3、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小结:描写人物要细致、生动。
4、从课文《张潇洒》和《暑假》中,找出这类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说话练习:给大家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学生互相评价。
(三)成语故事。
1、默读短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古诗诵读。
1、你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
2、用课件出示《乌衣巷》及注释。
3、生熟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4、交流,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点拨。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乌衣巷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对此发出无限感慨。
6、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成语故事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不少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成语故事会”,看看谁读的成语故事多,讲得好。
(二)讲故事。
1、提出评比要求:
(1)表达清楚流利。
(2)讲得生动,有感情。
(3)理解成语的意思。
2、学生讲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
3、组织学生评委打分。
4、评出优胜者。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读了《张潇洒》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张潇洒是个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敢于尝试的人。“小狗乐园”计划失败了,但说不定,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工程”呢。你们说说,他可能又开始什么新的“工程”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
那好吧,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写一写张潇洒的故事。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张潇洒就是你的同学,请你写一个小故事,讲讲张潇洒实施一个新计划的事。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故事要有新意。
2、可以将自己或同学做过的事挪到张潇洒的.身上。
3、写的时候注意要把人物写生动,把事情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作文。
1、学生自己构思。
2、写作文草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讲评作文。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分小组,学生互评。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教师巡视,收集一些习作修改的情况。
(五)全班点评。
1、教师挑选一好一差两篇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2、发现优点与缺点,讨论如何修改。
3、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六)将班上优秀的习作展示出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 揭题
⑴、 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 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 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 自己读一遍。
3、 指名读
4、 有不同想法吗?
5、 (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 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 “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 “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 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 “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 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 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它有是怎样建造的?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顺序。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重 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26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有关资料,生活体验来感悟,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的爱恋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教学准备:豆腐的相关资料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起豆腐,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让我们一同去品味黄苗子的《豆腐》吧。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词语,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1)辨析多音字
和héhuóhuhú
喷pēnpèn
供ɡōnɡɡnɡ
(2)理解词语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态。
2、理解内容:
第一部分(地~2自然段):写几位在英国多年的华侨一起聊天时说起了家乡的豆腐。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介绍有关豆腐的传统小吃,豆腐菜的加工与制作,营养价值及桐城特产“叫豆腐”。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再一次点明豆腐容易勾起中国人心头的一种特殊的滋味。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作者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怎样写的?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2)班内汇报。
2、作者仅仅是向人们介绍豆腐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1)学生自读开头、结尾部分,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①“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这是很自然的。”
②“的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体味到生活的多彩。”
3、你有这样的体会嘛?联系生活体验说说吧。
四、理解、升华感情。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照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断。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件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小屋里都有什么?体会小屋的简陋。
2.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3.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4.朗读指导。重点指导要背诵的段落,适时给学生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背诵的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便于学以致用。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
五、小结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巢、蹈、躁、睬、傻、蜗”的写法。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练一练
蹈、躁、睬
滔、噪、踩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同学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五、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预习12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写、会认的词语。
2。结合本单元课文,领悟写人的方法。
3。积累中外名言、有关思乡的诗。
4。练习写人的作文。
教学重点
积累名言、有关思乡的诗句。
教学难点
领悟写人的方法、习作。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几篇精美的写人的文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写话。
二、金钥匙
1。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让我们步入知识殿堂。这一期的“金钥匙”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内容,想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默读内容。
3。集体交流。
(1)要我们留心生活中的小事;(2)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和质朴的语言。
4。快速默读《我的老师》一文,让学生交流:文章中哪些事例写得好?为什么?
5。想一想,在生活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集体交流(注意说清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言行说,表达真情实感。)
7。教师小结:同学们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要记下最动人的言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名诗名句
1。出示四句诗。
2。你听过哪句?明白它所蕴含的道理吗?
3。生自由发言。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意大利诗人但丁用诗句表明了自己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2)“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这两句蕴含的道理相似,告诉那些身处黑暗、痛苦中的人,光明已经不远了。
(3)“使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生命存在的时候要有所作为,让它展现出最美的光华,当它消失的.时候也要有豁达平和的态度。
(前三句大部分可能听过,知道含义,着重讲讲最后一句。)
4。教师还可以介绍这四位著名的外国作家、诗人,推荐他们的代表作给学生课外阅读。
四、古诗诵读
1。回忆学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
2。读一读《客中作》,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讨论诗人真的“醉而忘乡”了吗?
5。练习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的名言;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第二、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学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给作家魏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学六年,你也遇到了许多老师,他们或慈爱,或严厉,或风趣,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各有特点。这些都可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那就给大家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吧。
2。学生口头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
3。既然印象这样深刻,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二、读范文
1。再读《我的老师》和课前老师准备的精美的写人文章。
2。看看作家们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3。明确写作要求:
(1)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
(2)可以写写老师的外表,写出比较特别的地方;
(3)用一两件事写出老师的特点,最好是你熟悉的事。
三、写作文
1。学生写作文草稿。
2。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修改草稿
1。再次明确要求;
2。同桌互评互改;
3。自己修改;
4。老师批阅后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再选一篇学生习作进行讲评;
5。学生再次修改,誊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9-15
语文下册的教案10-1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0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0-25
六年级语文下册《礁盘》教案06-08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9-29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卫》07-29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03
【实用】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4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