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0 17:43:22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导入:今天,我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欢迎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们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老师倒听过这么一句话:读书的女孩最美,读书的男孩最帅,读书的小孩子最可爱。你们喜欢读书吗?那好,今天呀,老师想带你们去逛书城,愿意吗?

  2、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做对我出的题目才可以去,现在我们一看都有哪些题(多媒体出示口算)

  (1)20×3040×5070×20xx×20

  (2)12×4013×7060×5080×40

  3、师:同学们表现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书店看看吧!

  4、出示主题图(点击课件,进入书城。)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图意。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红买故事书,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出问题。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24×12)

  (2)提问:谁能帮小红算出应付的钱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展示做题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做出。

  5、并揭示知识课题。

  (1)师:刚才同学们在帮小红计算的时候也学习了新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板书知识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师: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3)生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

  (三)巩固提高。

  1、师:同学们帮小红算好了价钱,她很高兴。为了感谢大家她给我们介绍了买一些好书,你喜欢买哪一种书?请就把价钱算出来吧:

  (1)多媒体出示:

  学生可以小组内完成,小组长检查,选出最优秀的作业。

  (2)展示汇报,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粗心的小明还没买到书哦!这是怎么回事?(多媒体出示“改错题”)

  (四)拓展应用。

  1、师:大家都买到自己满意的书,开心吗?逛书城真开心,不但买到了好书,还可以抽奖。

  (1)看图,介绍游戏规则。

  (2)师生游戏。(得分最高者胜出)

  2、师:你们中上了大奖了吗?我们也回家吧,今天的逛书城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五)课堂。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 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 ),买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钱叫(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 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 )×( )=总价 ( )×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省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体练习

  4.20×40=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3、4、5、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动画“做一做怎么走”。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认识路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公交路线图”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3.学生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小结:除了公交线路图,有时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认识方位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中国地图,出示动画“中国一些地区方位图”

  你知道成都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吗?教师将方位标放在北京的位置,让大家看成都的方位。

  学生自己试着标注一些地区的方向。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共同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利用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马小虎日记——从错误出发引入“面积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知识

  1、独立思考: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进率)100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抢答方式完成面积单位填空,口答完成单位换算。)

  面积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times;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times;边长

  (小练习:计算图形面积)

  三、应用知识

  1、油画长15分米,宽10分米,要给它配上玻璃,再装个画框。画框长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交流反馈。

  2、教室有一面墙壁,墙壁中间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交流。

  四、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简单向学生渗透复习整理的方法。

  五、介绍小游戏“抢地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 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8-1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08-1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9-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3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15

初二数学下册教案12-1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10-2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