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4 04:10:1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锦1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花繁叶茂、流连、穿梭、流畅、磕磕绊绊、弧线、曲线、清香袅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想想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2、了解自读情况:

  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读有困难的句子,将作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谈谈对安静的初步印象;初步了解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用什么触摸。

  引导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再读,方式可多样,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四、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使第二课时能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磕”(上下结构)、“瞬”“翔”(左右的比例)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

  课文中讲的是谁触摸春天?(安静)她是一个——(盲童)

  当美丽的春天到来,我们在用明亮的双眼欣赏桃红柳绿的时候,双目失明的安静又用什么来感受春光呢?

  (鼻、手、心……)

  过渡: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让我们随着课文的作者一起来走近安静,看看她是怎样触摸春天、感受春光的。

  二、研读课文:

  1、出示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1)指名再读第2自然段。

  春天来了,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小区的绿地上是什么情形吗?

  (学生有可能一下子就很会具体描述,那就根据学生的交流,点出“这可真称得上花繁叶茂啊!”学生也可能很简单地说“花繁叶茂”,就接口:“是呀,你看小区里各种花都开了,散发着浓郁的花香。”)

  (2)引读“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安静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是呀,她就是这样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小结:是呀,双目失明的安静是那么开朗、乐观、活泼、快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2、一天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看到了什么情形呢?学生自由读第3—5自然段。

  交流:

  (1)我首先看到了什么?

  随着学生的交流,出示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并指名读。

  可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啊,她怎么能走得这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呢?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说说,并读“这个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

  (2)接着我又看到什么了呢?

  A、出示3、4自然段。指名读“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B、安静是怎么抓住这只蝴蝶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划有关句子,如关键句“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和“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蝴蝶。”)

  C、引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D、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呀?(学生说理由并读有关句子。)

  小结:是的,这就是安静“神奇的灵性”,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安静,她凭着聪明,凭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凭着对这块绿地的熟悉,让自己的心里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睁着眼睛的蝴蝶就这样被盲女孩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感情朗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E、引读“蝴蝶……扑腾,安静……惊讶。”安静怎么会这么惊讶呀?(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此时的安静会怎么想呢?

  此时的'安静除了惊讶,心里一定还怎么样?

  (如果学生有说到害怕,我就“我想,此时的安静一定惊讶与开心多过害怕吧,因为——)引出”安静的心……地方。”)

  在安静的心里,除了浓郁的花香,还体验到了什么?(扑腾的蝴蝶。)是啊,在安静的心里春天充满了生机,就连静静站在一旁看着安静的我,都仿佛看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F、来,把“课文”拿起来,让我们再把4、5自然段读一读(配乐)。

  3、引读第6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许久,我又看到了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学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出示第6自然段,学生交流作者看到的。

  指名读“许久,……张望。”安静怎么把蝴蝶给放了呢/

  盲童安静能张望到吗?

  是的,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可她什么地方能看见?(心里)因为她的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她心中那双明亮的眼睛张望到了些什么呢?她可能又在想什么?

  引读第三句。

  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配乐)。

  4、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怎么做了?引出第7自然段。

  当时我可能怎么想的?引出并读第二句。

  (1)这里的“谁”指?包括课文中的——?

  (2)总结:文中的安静是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她的眼睛虽然看不到桃花的粉红,小草的碧绿,可她用心触摸着春天,感受着春天那浓郁的花香,扑腾的蝴蝶,飞翔的快乐,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板书:创造缤纷世界)

  (3)再读‘谁……谁……”

  三、作业:

  1、好好地再读读课文,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积累摘抄课文中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创造缤纷世界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词语中一字多义的现象,了解其字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懂得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但要了解这个字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2.熟读积累“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成语的共同特点,结合词义让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有所体会。

  3.通过反复阅读,学习为一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学习观察“屈、疯、献、略、施、殊”六个字,练习把字写得笔画正确、匀称美观。

  5.通过阅读欣赏短文,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6.指导学生掌握写读书报告的一般格式,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写出自己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学会写读书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学写读书报告,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

  学写读书报告。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激趣引入:汉字王国里的汉字,都是神奇的魔术师,它们都会变脸呢!有时表达这样的意思;有时又能表达另外的意思。让我们今天来认识几个这样的汉字魔术师吧!

  2.出示成语:大功告成成人之美百炼成钢一事无成

  3.读一读,猜一猜:这几个词语里带点的字“成”各是什么意思?

  4.查词典找出“成”字的义条:a蓖瓿桑怀晒b背扇玞背晌;变为d背晒;成就……

  5.联系整个词语,想一想各个词语中的“成”字应该选取哪一种解释。“成”字在各个成语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大功告成:a成人之美:b百炼成钢:c一事无成:d

  6.自学成语:瓜熟蒂落熟视无睹深思熟虑熟能生巧

  查词典,了解“熟”字在不同词语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熟”:a敝参锏墓实等完全长成;b保ㄊ澄铮┘尤鹊娇梢允秤玫某潭龋籧奔庸ぶ圃旎蚨土豆的;d币虺<或常用而知道得很清楚;e笔炝罚籪背潭壬睢

  7.齐读这些词语,想想你还可以找出哪些像这样一字多义的例子。

  二、词语超市。

  1.过渡:认识了这些汉字魔术师,还积累了八个成语,收获真不少。词语超市里还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成语呢,到词语超市里去选你喜欢的好词语吧!

  2.贴出词语卡片,自由读一读。

  3.跟同桌的同学读一读,读准字音。

  4.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

  指名认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每个词语里都含有人身体器官的名称)

  目瞪口呆眼疾手快耳目一新鼻青脸肿

  眉开眼笑肺腑之言沁人心脾左膀右臂

  指手画脚咬牙切齿手足情深肝胆相照

  想想这些词的意思,都和什么有关?(它们都和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有关。)

  5.谁能把所有的词语带回家?指名认读词语。试着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6.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词语?

  (心惊肉跳、心惊胆战、震耳欲聋……)

  三、加标点。

  1.过渡: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朋友,真让人高兴!可是,标点符号怕同学们忘了它们,想来考考你,勇敢地接受它们的挑战吧!

  2.自由读一读,想想这段话的意思。

  3.试着自己加一加标点,再连起来读一读,想想这样加有什么理由。

  4.讨论交流。

  5.小结:在加标点的时候,先要明了这一段话的意思、语气、句子之间的联系。有的时候,你可以加这样的标点,也可以加那样的标点,只要你能说出合理的理由就可以。

  四、写字板。

  1.这里有块写字板,我们坐端正练一练吧。

  2.课件出示要写的“屈、疯、塘、略、施、殊”六个字,指名认读。

  3.仔细观察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请学生说一说“屈”“疯”两个字的笔画笔顺;说说写后面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在书上的写字板里描红,然后将每个字书写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5.评一评:将学生写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字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目瞪口呆眼疾手快耳目一新鼻青脸肿

  眉开眼笑肺腑之言沁人心脾左膀右臂

  指手画脚咬牙切齿手足情深肝胆相照

  2.选取其中的词语造句。 二、阅读欣赏。

  1.过渡:同学们还记得读过的成语故事吗?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

  2.查字典了解“破釜沉舟”的意思。(板书:破釜沉舟)

  简要介绍这个成语典故。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中国文学史上历时二千余年仍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3.自由读一读短文。

  4.指名读短文,集体正音:釜fǔ淮huái邯hán黥qínɡ凿záo

  5.读了故事,你了解了这个成语典故的意思吗?

  指名说,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人们用“破釜沉舟”比喻有进无退的坚定决心。应该懂得不论是学习或工作都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进取,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冲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积累了哪些词语?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词语并反复认读。如:破釜沉舟、心急如焚、筋疲力尽、忍饥受冻、决一死战、冲锋陷阵、心惊肉跳。

  认识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守信、勇猛、果敢的一面。

  7.找出反映人物特点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8.拓展阅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或你了解的故事中“破釜沉舟”的例子吗?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三、补充阅读。

  请找到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在理解积累成语的过程中,从中感悟更多的道理,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第三、四课时

  一、引入“语文生活”。

  1.谈话激趣。

  有一种东西,它包罗万象,学识渊博,它不会说话,却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它不是老师,胜似老师,不是朋友,胜似朋友,我们来猜一猜,它是什么?是啊,它就是我们天天要读的“书”。

  2.引入。

  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你知道哪些?高尔基说:“爱书吧!书是美丽的大花园,那里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他还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读了哪些书?你能够把它们全部记住,讲给大家听吗?

  3.俗话说:“再淡的笔墨也比最强的记性强。”同学们光凭自己一时的记忆,是记不住所有阅读过的书的,怎么办呢?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好办法。写读书报告就是帮助我们积累、帮助我们记忆的好办法。(板书:写读书报告)

  二、明确写读书报告的格式要求。

  1.引导学生质疑:现在同学们对读书报告有什么要问的吗?

  2.根据学生的疑问,一起讨论解疑。

  (1)什么是读书报告?

  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写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内容简介、读书心得感受,这样的报告叫“读书报告”,它应该比我们平常所称的读书笔记更完备,更详细,更规范,如果有了读书报告,对于以后查阅相关资料就更简便了。

  (2)读书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读书报告的内容。

  一般的读书报告要写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内容简介、读书收获及心得感受。

  (3)写读书报告难度在哪里?

  写读书报告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出读过的书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书时浏览一遍基本上便对这本书讲了什么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等到仔细读完全书后,就能明白主要内容是什么了,但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写出来,还要靠我们平时多练习。

  写读书感受时,比较容易流于空泛,我们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感受才有价值。

  3.读书报告的格式。

  请大家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格式,结合最近读的一本书试着填写一个读书报告。

  三、学生填写读书报告,教师巡视。

  四、交流指导。

  1.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读书报告,其他学生评议。

  2.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给以简单的点拨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习作的修改意见。

  3.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报告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以说说哪些地方自己觉得写得不够明白。

  4.表扬鼓励写得通顺简洁、感受生动具体的同学和评得准、评得好的同学。

  五、习作。

  1.请大家结合同学们的修改意见,老师的评价,对自己的读书报告进行修改。

  2.提示学生抄写的格式。写好习作的标题,注意打好标点符号,尽量杜绝错别字。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课前交流:

  引导背诵赞美春天的诗词,感受春天的美好及诗词的魅力。

  导入:

  1、 揭示课题:板书 白鹭

  2、 引导学生背诵关于白鹭的诗(要求学生把诗的韵味诵读出来)

  3、 在你的心目中,感觉什么是诗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诗是精炼的,是美好的,是我们的国粹。要学会边读边想象(诗中要有画)

  4、 导入:白鹭明明是水鸟,而大文豪郭沫若却说它是…..(引:诗)是……(引:精巧的诗),是……(引韵味无穷的诗)白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自读感悟:

  1、自由朗读1----5自然段,想一想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描写白鹭样子的句子.

  指导:怎样读才能让我看的清清楚楚呢?

  再读,指名读(教师强调颜色和身段)

  3、 出示幻灯:(白鹭)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对照图画来读。读出白鹭的美。

  指名学生朗读。

  4、 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理解“适宜、身段、精巧等)

  整体又给你留下什么感受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5、 引导读书: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评议。

  6、 6---8 自然段是写什么的`?自由朗读。

  7、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如果给画面起名字的话,你想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读是思考

  8、 合作交流。

  9、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1) 悠悠钓鱼者:引导学生说,加什么语言才能使图画更没呢?

  朗读思考,交流讨论,小组汇报(引导:蓝天、碧草、清水等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齐读再次体会。

  (2) 悠悠嘹望者:帮助学生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

  引导:白鹭的一种嗜好就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所以作者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 悠悠飞行者:齐读:你看到了什么?

  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勃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样改能用在白鹭的飞行上呢?

  10、 出示图画:(几幅活动的图)这么美的白鹭,这么优美的文章,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11、 读全文,读出你的感受来。

  四、课堂延伸:

  1、有什么感受和发现想对大文豪说几句呢?

  引导学生畅谈:

  可以这样:(1)用文中描写白鹭的语言来夸夸同学或其衣服什么的。

  (2)深化写作 的背景:2天写出了3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等

  (3)学会迁移应运:大文豪抄袭别人的文章: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分析】

  《全神贯注》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茨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本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突出了他悉心潜入、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全神贯注,说说自己的体会。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了初步理解内容的能力,对于写人的比较感兴趣。根据课标要求,该学段学生能够从词句中体会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表达的情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技能:句子的理解)

  2、读准生字新词,说一说“全神贯注、径自、痴痴地微笑”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基本技能:字词的理解)

  3、找出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基本技能:句子的分析)

  4、指出文中刻画罗丹运用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能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一个人物。(高级技能:表达技巧的运用)

  5、给出一件事情,学生能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描述这件事情。(高级技能:课文结构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和效果

  评析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在探索科学真理过程中执着、求实的科学家伽利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著名的雕塑家。

  2、(出示罗丹的雕塑作品)学生谈一谈观看后的感受。

  3、激趣:你知道这些作品出自哪位雕塑家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质疑:说一说,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学习过上一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对于写人物的应该是很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由罗丹的雕塑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课题是一个成语,看似和人物无关,因此设计一个质疑环节,为下面学生的读课文打下基础。

  自读课文,自主解疑

  请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教师提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②读通课文,读到准确、流利,既不能添字,也不能漏字。③读完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时的目标,也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在自由朗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

  检查自读,感知课文

  1.检查生字词语:出示一些生字词语,学生个别读、齐读。

  邀请 挚友 塑像 祝贺 杰作

  诞生 端详 打扰 异样 激烈

  吱吱 交谈 径自 猛然 抱歉

  见怪 感触 上锁 雕塑家

  仪态端庄 叽哩咕噜 痴痴地微笑 全神贯注 莫名其妙

  斯蒂芬·茨威格 罗丹

  2.检查课文朗读:分小节朗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3.说一说课文大意。

  在检查自读环节中,遵循由易到难,由词语到句子,循序渐进。在检查字词环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音,比如前后鼻音,平翘舌等。在检查课文朗读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读出语文味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怎么读?“端详”怎么读出他的味道来?第二小节中的破折号,“痴痴地微笑”怎么理解?等等。在课文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读。

  2.学生说记住字词的方法。

  3.学生说写好这个字的注意点。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5.点评学生的书写。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是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

  【板书】

  26.全神贯注

  罗丹——茨威格

  修改女像

  【检测】

  完成《硬笔习字册》的书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和效果

  评析

  品读名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全神贯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斯蒂芬·茨威格

  3、请学生读一读。

  4、设疑:为什么茨威格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们还得从那一个下午说起。(学生读1-4自然段)

  再读课文,咀嚼赏鉴

  1.朗读第1小节,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相机质疑:①这座女像在茨威格的眼里怎么样?(结合“杰作”一词理解)

  ②对这座女像,罗丹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关注“端详”一词,注意两处省略号的朗读)

  2.自读2-4小节,找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举例: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品读这个语句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叽里咕噜,会说些什么?说悄悄话,说了些什么?激烈的争吵,又是什么样的场景?)

  他把……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从“痴痴”二字体会罗丹的如痴如醉。)

  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研读这个细节,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

  在品读罗丹全神贯注的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明晓罗丹的全神贯注、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等品质。可以适当地介绍描写人物的手法:比如在这个语段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以此作为一个迁移:结合《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做一个小练笔:如何把人物写活了?

  回读课题,整体观照

  1.小结罗丹的全神贯注,回读课题。再读课文第5小节,说一说自己对茨威格这句话的体会。

  2.齐读课文,思考一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此环节在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之后,再来感受茨威格的这句名言,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有话可说的。同时,从全文角度来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一环扣一环,相机和学生说明这也是一种写作的方式。

  拓展延伸,语文实践

  1、阅读更多全神贯注地研究,对艺术科学有着不懈追求的相关名人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名言,自己尝试着写一句勉励自己的名言,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

  26.全神贯注

  修改女像——专心致志

  ——忘我沉醉

  ——如痴如醉

  【检测】

  课后搜集一些名言,自己尝试着写一句勉励自己的名言,下节课一起交流。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小英雄雨来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德育目标: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略读课文知大意

  1. 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连接语”,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充分地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雨来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联系自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阅读“资料袋”,让学生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丛,相互呼呼应,有助于对学生爱国意识的进一步引发,同时有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出示下面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

  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5、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6、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质疑解难。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二、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了各自的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很深,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其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用投影出示学生提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揣摩,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并介绍自己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4、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⑶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三、品析语言,有感情朗读课文

  1、作者对盲女安静的描写极为细致、逼真、生动,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学习方法等多角度来谈。

  2、盲女孩安静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她或许看见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事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链接”。

  3、这段文字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将搜集的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4、结合同学们的介绍再来阅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海伦·凯勒自传》。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小黑板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当代教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就是“为迁移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两种说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师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这张凳迈开了语言训练的步子,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促写的结合。仅以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体验必定深刻。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

  省略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 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 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 师生共赏西湖美景。 (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 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 (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西湖的“绿”)

  2. 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 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 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 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 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 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 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 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 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 齐读课题

  2. 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 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 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 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 (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 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 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 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 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 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 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 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 花港观鱼的“绿”

  (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 (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感受异国的田园风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教师课前查阅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并自制课件。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课,整体感知

  大屏幕依次出示荷兰被誉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图片并配以悠扬乐声。

  同学们,这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这里的田园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打开书,在阅读中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麽印象?)

  二、诵读体验,品位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麽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把感受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再大声读读。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共同感受这令人陶醉的田园风情。

  三、积累语言,拓展迁移

  1、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语句,段落,全文均可)读后互评。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荷兰“牧场之国的美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那磨不仅如此,你还对荷兰有那些了解?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展开想象说一段话。

  出示:荷兰是 之国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正向同学们所说,荷兰无愧于“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美誉。这里的田园风光,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深深打动着我们,那麽今天课后就让我们把这美好意境记录下来吧。

  出示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2、继续查阅资料,了解荷兰及其它国家的风光,把感受记在日记中或在夥妍队报中刊出。

  五、板书设计

  22 牧场之国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本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坚持写日记,二是爱护图书,通过三年半的习惯篇的学习和平时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习惯。早在一、二年级时,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并经常贯彻要保护书籍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爱护书籍,对于爱护书籍应该做到哪些要求,学生也能了然,所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启发学生说说保护图书的方法,并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习惯养成情况。学生基本能总结,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修补已经破损的图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显然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从不动手,因此,在课堂上,发现很多孩子都不会修补,即使会修补的也做得很粗糙,由此我让学生总结,修补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做的,而且不管如何修补都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样,因此关键还是要靠平时的爱护。 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师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对于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到树立典型,榜样示范,耐心指导,持之以恒。

  1.《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

  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3.《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先完成课后第四题,课堂上教学第二自然段就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味出“吹拂”、“洒落”写出了春风、春雨的柔和,“烂漫无比”表达了春天里万物萌发,颜色鲜明美丽,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中国人历来是喜欢春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春的印迹。本单元的课文可谓是多彩的春天。在《古诗两首》中也安排了这两首关于春天的诗,展现了春的多姿多彩。《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致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发现。

  在指导学生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通过看图、查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读透诗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春日的美丽。再品读诗歌的三、四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看看诗人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所以一眼就找到了诗眼“乐”,也就能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了,也就能够有感情地背诵了。

  5.《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由于课前孩子们早就做个这个实验了,所以苹果里藏着五角星早不是什么秘密了,也就没什么玄机而言。本以为这篇课文很容易就讲透,可是课堂上却没那么顺利:有些孩子连苹果里的五角星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从大处说什么叫创造力了。这节课我上得心灰意冷,我决定采取办法补救,我不允许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学得一知半解。于是利用第二天早读时间,我进行了回炉教学,我首先让孩子们继续读课文,把课文读透,接着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从而判断我和小男孩各自说的苹果里到底有什么的不同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列举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力的魅力,感受到人物打破常规思维而创造奇迹的魅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回到课文,孩子们的理解就比上一课深刻多了。经过这样的回炉,也让我更加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简单与不简单,有时就看你如何运筹帷幄。

  这是一篇童真童趣的文章。文章叙议结合,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文的开头先概括介绍了邻居家的小男孩。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这个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当小男孩要向“我”显示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新本领时,“我”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这么说?进而体会“我”根据自己切苹果的经验,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道里面是什么”。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把小男孩的天真活泼与“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充分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男孩切苹果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画出文中描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而产生图案的句子,引导学生与通常的切法进行比较。结合实物演示理解句中的“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帮助学生读通这些句子。

  6.《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整篇课文叙事形象生动,语言简炼,人物丰满,言简意赅,韵味深长。

  学习“遇到难题”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感悟人物特点。“攻克过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的对比描写,“40多年的研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他满意的”的列举数字,让大家感受到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文终于茅塞顿开设计出最佳路径埋下伏笔。

  “受到启发”中,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直接放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画出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比较结果,思考哪种卖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组织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连平时课上经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园主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放在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结果却是很少有卖出的;而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结果却是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里的葡萄最先卖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体现。他们惊讶地发现,卖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个“换一种思维方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卖葡萄的方式与众不同,却体现着人文的温情与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格罗培斯的设计,引导学生们发现总结他这样设计路径与老太太的异曲同工之处:采用与众不同、顺其自然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让大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就顺其自然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想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8.《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9.《祁黄羊》教学反思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这句话为切入点,先从理解句子意思开始,然后提问:祁黄羊为什么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又为什么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研读对话,入情明理,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在学习重点段3——11自然段时,我把它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课堂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3——7自然段,即“外举”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8——11自然段,即“内举”部分。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学生表示不同意,“想说服老师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当时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如:“祁黄羊想了想,他在想什么?”“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居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时,他们会怎么说?”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效果不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深刻地体会祁黄羊的品质,我采用了想象表达的形式。我说:“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我说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当亲戚朋友听说此事,又是什么反应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祁黄羊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当教学到后面,我又抛出问题:“祁黄羊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朝中大臣听说了,会

  有何反应呢?再次点击中心。之后我又给学生们补充了有关祁黄羊的故事,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祁黄羊形象在学生心中更为稳固了。

  10.《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方法:

  一、在对比中了解剧本的特点

  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记叙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括号内的不用读。“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我还特地说明: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在分析中感受人物品质

  课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学生很快找出了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从管家和公仪休的对话中体会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阿谀奉承和无奈。学生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了他拒收礼物的原因:“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三、在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第一组的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于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在第二组表演的时候,学生相对来说更投入、更淋漓尽致了。

  11.《永远的白衣战士》反思

  本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教学目标很明确,抓住了“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寻找、讨论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三高"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在交流句子的时候,不能混起来讲,要帮助学生分清这句话是属于哪个“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三个词语,更好地感悟课文。

  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但是,可能由于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课堂交流气氛不够热烈,学生学习起来有点被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适应各种教学方式。

  12.《“番茄太阳”》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文章的主线——“我”的心情变化入手,抓住“作者在对你说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情”,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必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时,我有机地拓展了本文作者卫宣利的生平介绍。第一位学生朗读情感并不到位,未能读出“生活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 生命》。

  2、板书课题、质疑:

  生问:生命是什么?

  生问:为什么韪中有两个生命,去掉一个行不行?

  生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用“△”标出生字新词,借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词的意思,个人有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讨论。

  2、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

  3、师生交流:

  ⑴ 刚才通过学习,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⑵ 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⑶ 指名轮流读书,互相评议。

  4、默读课文,面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作者是如何谈自己的思考呢?提示学生用抓文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整理出三点启示:

  ⑴ 对自己负责。

  ⑵ 创造价值。

  ⑶ 为生命奋斗。

  (整体感知很重要,它是感受、体验、筛)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3.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4.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婵德拉的智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按婵德拉所说的方法往棋盘放大米,其数字之巨大,用米量之多。

  教学准备

  计算器,画有棋盘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数学游戏导入。

  1.数学王国是个富有魅力的神奇王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王国,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想试试吗?

  2.出示画有印度棋盘的小黑板,介绍相关知识:

  印度象棋棋盘是正方形,横纵各8排,有64个方格,棋子放在格子中间。其中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黑白格各32个,交错排列。

  3.老师介绍游戏规则:

  请你们在棋盘的第一格填上2,第二格填上4,第三格填上8,依此类推,每前进一格,用前面的数字乘以2,直到最后一格。请你们初步估算一下,当填到最后一格时,这个数字大概是多少?看谁估算的数字最接近正确答案。

  4.老师将学生估算的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5.检验估算正确与否:请学生拿出计算器快速演算,(以二人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计算,另一人填写数字于方格内)同时请两名同学上台计算并填写。

  6.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当算到第四排第八格时,数字已达到4294967296,后面的数字已大得连计算器也无法计算。)

  7.老师填写4294967296于相应的方格内,请生读这个数字。(四十二亿九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二百九十六)

  8.师: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当填写到第64格时,我们简直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你们当初估算时有没有料到这个数字竟大到连计算器也无法演算?你能用一句话形容看到此天文数字时的感受吗?

  9.这里涉及到你们初中将学到的一个数学问题:2的幂次方。印度有个名叫婵德拉的小女孩儿(板书:婵德拉,相机指导学习“婵”字,她从小就喜欢数学,并且发现以乘2的方式递进将得到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她巧妙地利用这一规律,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你们想了解这个有趣味的故事吗?婵德拉的智慧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

  10.板题,齐读课题。

  1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2.相机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三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

  1.第一次读文,解决部分简单问题:把课文读了一遍,你能解答你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

  2.第二次读文,要求:读谁字音,画记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识字(可与同桌轻声交流),读通课文。

  3.交流识记方法。

  4.指导写字。

  “染”:上边的“九”不要写成“丸”。

  “填”:右边是“真”,框内有三横,防止写成两横。

  5.第三次读文。

  师:下面我们打一场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最有情感。朗读得最棒的同学将成为我们今天的擂主。为了你们比赛中的精彩表现,想不想把课文好好地再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头脑中要再现棋盘的样子,争取读懂课文,把不理解的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开展朗读擂台赛,老师相机指导评议,评选出“擂主”。

  三、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探究课文。

  1.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心读文,提出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

  预设:

  ①填完整个棋盘,究竟需要多少大米?

  ②难道真的'如婵德拉所说:“到棋盘的最后一格,全印度的土地全都会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2.围绕疑点,探究问题。

  (1)当大米填到棋盘的第四排时,是以什么来计量的?(手推车)

  (2)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有趣的数学题。我们从第四排开始,以“车”为单位来计算,看看填完整个棋盘,究竟需要多少手推车大米。(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演算推出当计算到第七排的最后一格时需4294967296手推车大米。)

  (3)咱们中国有13亿多人口,想想看,如果全中国13亿人都出动运完这部分大米,你们知道每个人需要运多少车吗?(三车还多)而这仅仅只是运完第七排的大米,如果算到第八格的最后一格,那我们每个中国人至少要运八百车左右才勉强够。

  3.从量词的变化体会米量之多。

  (1)从文中找出计算大米计量单位。

  (板书:粒→汤匙→碗→车……)

  (2)从计量单位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3)想象:如果印度有足够的大米,当仆人们算到最后几排时,还能用手推车为单位来计算吗?你认为可能需要什么来搬运计算?(货车,轮船,火车……)

  4.抓表情体会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村民们、仆人及王公表情变化的词句:

  村民们:直摇头→有了笑容

  仆人:嘲笑→不知怎么计算

  王公:暗自高兴→吃力地站起来

  (2)从他们的表情变化想象心理活动。

  出示练习:

  当婵德拉叫仆人们把2粒米放在棋盘的第一格,把4粒米放在第二格,8粒米放在第三格时……

  村民们对她的选择直摇头,心想:()

  仆人们一边嘲笑一边想:()

  王公暗自高兴,心想:()

  二、拓展延伸。

  1.婵德拉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

  2.除此外,你还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如:她心地善良,关心大象,从七个兽医没有治好大象的病而她能治好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她思考问题不囿于常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

  三、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搜集有关的数学趣味故事或数学智力题,准备举办“智慧乐园”班队活动。

  板书设计:

  20印度王公的大米

  粒→汤匙→碗→车……

  婵德拉 村民们:直摇头→有了笑容

  (聪明善良) 仆人们:嘲笑→不知怎么计算

  王公:暗自高兴→吃力地站起来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0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0-07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7-08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8-21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24

语文下册教案09-15

语文下册的教案10-1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08-0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永生的眼睛》04-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