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一、设计理念
指导课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启心灵之窗,找寻生活记忆,使他们产生写的冲动。本设计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打动学生,使他们真情流露,乐于表达。
二、教材简析
“成长的烦恼”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成长的烦恼”大胆倾吐自己心里话,写出烦恼是什么,因什么而烦恼。因此习作指导时应创设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乐于将烦恼倾诉,从而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及情感体验。
三、训练目标: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文风,明白只有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要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五、教学难点:
在课堂中让学生作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打开心扉,实话实说,促进课堂多元对话。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今天想先来个民意测验,大家可得说真话哟。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烦恼的事情啊?如果有,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呢?说出来大家听听,看看能不能帮助你化解一下?[学生说,师生点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种成长的烦恼,指导学生调适心理,化解烦恼的方法:读书法、注意转移法、运动法、倾诉法、休息法等]
二、畅谈讨论,尝试。
(一)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2、今天,让我与在座各位同学一起,真心地分担彼此的烦恼吧!至少可以分掉一半的烦恼,或许还会烟消云散呢!
3、出示要求:认真读一读要求,边读边仔细想一想,要求告诉了我们什么?
归纳:烦恼来自学习、家庭、同学、身体……。
板书:大胆地说心里话,说真话、表真情
4、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先回忆、一下生活中、学习上、家庭中、同学间曾经发生过哪些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挑一件感受最深的想一想是因为什么而感到烦恼的?
(学生回忆思考。)
5、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之前,我们应确定一个题目呀!根据刚才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烦恼,再推敲一下,取个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最有创意的题目写下来。有的题目一看就知道小作者烦恼什么,有的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出示题目)新课标第一
(二)放胆习作,真情体验
1、为了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赶快动笔把困扰你的最深刻的烦恼写下来吧!
2、构思酝酿,自由习作。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自己修改
师: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例文对比赏析)
四、交流评比,修改完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8 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4单元)。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 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完成作业题1、2、3。
2.熟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边读边填写下表:
┌────┬───────┬──────┬─────┐
│ │孙悟空怒打妖精│ 白骨精逃跑│ 唐僧阻挡│
├────┼───────┼──────┼─────┤
│ —打││ ││
├────┼───────┼──────┼─────┤
│ 二打│ │ ││
├────┼───────┼──────┼─────┤
│ 三打 │ │ ││
└────┴───────┴──────┴─────┘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4单元)》。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作业。
1.作业本5、6题。
2.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回答课文第1题的几个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按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性命索性慈悲诡计多端腾空而去毛发直竖
二、指名读课文(5人每人一段)
读后回答课后题1的3个小题目。
三、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1)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说得具体在这儿不作要求)。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学生试着复述。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9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10 螳螂捕蝉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1、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2、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关注当前热点问题。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从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难点:感受母鸡爱护小雏鸡的伟大母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主要引导学生读课文,并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个大致的了。再通过教师引读、抓住关键词等方法,深入地分析学习,从而落实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上一节课,我们在孟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课文《猫》。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猫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生答:性格古怪、可爱、淘气)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那么在老舍的眼里,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一两位学生讲一下对母鸡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要求:圈出新字生词
a、标出自然段的序号。b、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母鸡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并板书。(包括学生不懂的或读错的药点拨)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自然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板书)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板书)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御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板书)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点拨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覅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上台模拟母鸡的想法和做法。)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读第九自然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分析第九、十自然段。
四、反复回味,拓展练写
同学们,看,老舍先生通过对母鸡态度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们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那么,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1、交流:(1)结构上都有一个过渡句;(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中总分式;(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4)在语言运用上,用的是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5)在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一向是喜欢。
2、师: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能像老舍先生这样写出优美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本节课所学。
六、板书设计:
问题组:
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2、作者刚开始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呢?原因是什么?
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主教案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
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习。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书,尝试自已理解。
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
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默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了解,并整体感知。
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
1、学习第2-4自然段。自由读,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
(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
(2)抓重点句理解: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学习5-6自然段。
A、指名读,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B、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感最深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
3、自学第7-8自然段。
老师谈谈自已的感受:即使一棵胡杨倒下了,那也是一声轰然的巨响;那也是一幅壮美的画面;那也是一首不屈的乐章!
4、朗读7-8自然段,读已的感悟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说说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2、出示胡杨的画面,此刻,你想对胡杨说些什么?
四、课文的特点,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千年不死
胡杨 千年不倒 力不可催 生命不朽
千年不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 前置性作业
自学本课生字,摘录重点词语并解释。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比读书,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词。(关注桑鹏)
(展示前置性作业1)
1.正确读出以下字的读音并组词:
礁、痒、蘸、攒、癣、腻、肆、苋、袒
2.会写以下词语并理解词义:
名副其实、千方百计、肆虐、恩赐、袒护、积攒、千方百计、烟波浩渺、 油腻。
四、默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二次先学后教)
五、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解放军驻守南沙的原因是啥?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六、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七、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八、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1、2、3。
九、布置作业
优美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忍不拔、舍己为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a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 (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
能力: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2.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学生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四、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六、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八、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9-15
语文下册的教案10-1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0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0-25
六年级语文下册《礁盘》教案06-08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9-29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卫》07-29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03
【实用】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4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