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字词和注释。2、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三、复习过程
1、字词和注释:
a、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b、结合语境解释词义。①línxún():
②chuòqì():
③nàhǎn():
④sǒnglì():高起,直立
⑤níngshì():聚精会神地看
2、整体感知: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再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重点研读
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6、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8、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9、课文中的`“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10、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5、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作业:
1、把本课的字词掌握熟练。
2、认真复习本导学案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多媒体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 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合作探究:﹙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 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拓展与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一、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①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②情境采访
(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广播公司新闻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我们现在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请问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请问亨特父亲,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3、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②课外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比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20世纪的美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当有人赞叹她超凡的毅力和勇气时,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攀上高高的峰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而踏上山脚的那条小路,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也许,只要把最初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持到底,任何人都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一位65岁的作家莫顿·亨特就向我们讲述了他8岁那年保持这份勇气的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老师现在并不想让同学们接触课文,我想让你们来做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我们来预测一下故事情节的发展,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猜的又准又好!
(二)、预测阅读 理清情节(6—7分钟)
(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预测三个情节,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一会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尽量伸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1、在七月一个闷热的夏日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聚在一块玩耍。可他们玩厌了弹弹子的游戏,正商量着要玩点什么新花样。你们猜猜看他们会想出些什么新花样来玩呢? (2分钟)
2、他们呀,竟然要去爬悬崖!可真够大胆的,是不是?!虽然这座悬崖只有二十多米高,可它却是一堵几乎垂直的峭壁,上面还有凸出来的岩石和蓬乱的灌木,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非常危险的。亨特是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8年来他陆陆续续都在生病,妈妈一再告诫过他不许随意冒险。但是为了不让小伙伴们瞧不起,他跟着爬上去了。当他爬上了悬崖的三分之二时,却实在害怕得紧,腿都软了,却又不敢走回头路。伙伴们不愿停下来帮助他,都一一离开了。夜色渐渐降临,你们猜猜看这个时候亨特心里会怎么想呢?(2分钟)
他肯定心里充满了恐慌。
3、正在他百般无助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杰利领着他的父亲,赶到了悬崖下面。父亲焦急的望着亨特。你们猜父亲会怎样营救亨特呢?(2分钟)
亨特的父亲没有象一般的家长那样,慌张得不知所措。他很镇定的对亨特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的到的”。
那么后来亨特有没有爬下悬崖呢?他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呢?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现在就可以自己在文章里寻找了。
(三)、精读课文 探究理趣(23分钟)
A、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感悟全文,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你们边听边找,一定带着你们自己的童年回忆,去感受文中那些孩子们获得了哪些乐趣。(6分钟)
B、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寻两个问题。
1、(7分钟)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和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6个孩子的`探险经历,使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那你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乐趣呢?请把它们找出来。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趣”可以在游戏花样翻新——找出关键词:闷热天气→玩弹子→新花样→爬悬崖……
“趣”在悬崖富有挑战性——找出关键词:垂直的峭壁,凸出的岩石,蓬乱的灌木,险峰,左折右转……
“趣”在孩子勇敢探险——注意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飞跑,应着,跟着跑,一个接一个……
品析语言:比如“左折右转”这个词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不仅可以看出悬崖的走势还是很险峻的,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那种不怕艰险勇于攀登的志气。
2、(10分钟)课文表面上看好象只写了作者童年时的经历,让我们也重温了儿时的梦。其实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从这次经历里给读者揭示深刻的道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请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你所感悟到的:
“理”从______而来:____。
“理”从父亲救我的方式而来:家长应该提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一定能行!
“理”从杰利返程救我而来:朋友就应该在患难的时候伸出手,绝对不能临阵脱逃!
“理”从“我”坚持不懈而来:遇见困难并不奇怪,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四)、学生感悟 教师小结(10分钟)
(1分钟)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人生如棋,不会输一辈子,但总会输一阵子。生活中,谁可能保证“一帆风顺”?谁又可能不经历一点挫折和风雨呢?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就在于他在挫折面前是软弱妥协?还是坚持到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公益广告,请大家认真看,仔细体会。思考一下:在那些好象与我们很遥远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走我们的人生路?我们在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播放flash)(4分钟)
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行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语文本上写下你的此时的心灵感悟。(5分钟)
(五)、布置作业 串联思索(1分钟)
1、阅读材料《生命之路,越走越长》,再次感受生命的力量。
2、积累类似素材,将来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黑暗中的光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脱险
文眼: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 走下一步。
教学反思: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比如刚升入初中,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赫尔岑说:“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那解决困难的方法又是什么?
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什么险—怎么遇险—怎么脱险—传递什么哲理?)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合作探究:
A.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 , 再走一步
B.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C.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学习字词: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
四.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五.课文主旨研讨
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明确: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指导列出词语
指导课文主旨研讨
列出的词,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
合作探究
抓住重点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六.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八.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片段或短文。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二.合作探究:
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小结: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三.多角度阅读
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确定角度
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教师评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1) 时隔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记着_______________叫我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诫。
(3)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攀爬。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___________正纳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暮色开始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暮色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______________的口气说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五. 拓展与延伸: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
拓展延伸二: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六.以小短文的形式记录你心灵的轨迹。
投影
当堂完成
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张贴。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练习说明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要求:
1、注意速度。
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
⑴ 自己放声准备。
⑵ 班上复述。
⑶ 学生评。
⑷ 教师评。
⑸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
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 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 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抢答: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 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1. 当“我”陷入险境时“我”是什么心情?你从那些语句中读出的.?谈谈你的体会。
师:当我陷入害怕恐惧甚至绝望中时,父亲来了,那么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
分角色朗读16--22段。
2.思考:在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顿生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过巨大的波澜,从深深的绝望到有了信心,到信心大增,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
1、这次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获得了很多,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
请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提醒自己------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
2、通过这件事,作者学会了应对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不去想困难有多大,只想到到达下一个目标是我容易办到的。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畅谈收获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结束语:
师:小结: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和成功永远召唤着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师: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指导思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性,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也能写出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4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训诫(ji) 陡峭(qio)嶙峋(ln)(xn)耸立(s?ng)
啜泣(chu)着眼(zhu)头晕目眩(xun)迂回(yū)
纳罕(n)(hǎn)小心翼翼(y)
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小心翼翼 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研读与赏析
1.出示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2.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五、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 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答案: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 散文 社会生活 想象
3. 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难 艰苦奋斗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8. 爬山看海 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拟试题】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冰心诗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繁星》
(1)给加点横线字注音:
惊羡 ( ) 着( )笔
(2)解释词语:
惊羡:
明艳: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
(1)xiàn zhuó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3)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发展 贡献 牺牲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一、导入新课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当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噗噗乱跳、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当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当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4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 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 材料分析:
(1) 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 20xx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 初步理解课文。
1、 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 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 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 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 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 成语。
2、 名人名言。
3、 相仿事例。
4、 一首歌。
5、 一首诗。
6、 用一组排比句。
六、 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2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12-2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选15篇)06-02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08-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9-1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选11篇)06-06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09-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