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范文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叶 嫩红 嫩绿 新鲜 准确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波纹 好看 生动 仔细观察
爬山虎的脚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细丝 嫩红 具体
爬 巴、弯、拉、紧贴、爬 连续观察
爬山教案 篇2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初步体会叶老对文的认真负责,对人的平和真诚,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初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2、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片断)
3、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检查词语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一)
(一篇、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余晖、
楷模、模模糊糊、)
指名学生朗读并重点理解“推荐”。
3、理清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样两件事。
(三)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作者肖复兴的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真、平和、温暖
2、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理解“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感受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讨论:从哪两个词中特别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4、再找一找,叶老把我的作文具体做了哪些改动,让“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叶老帮我的作文做具体改动的句子。
(2)叶老帮肖复兴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还修改了词句。你能不能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呢?(板书:1、用词要准确,2、简洁,不啰嗦,3、长句改短)
(3)出示经过叶老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以证实叶老对作文修改的精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慑。
(4)叶老是怎样评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评语并谈感受
读着这样的评语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春风拂面)
(5)理解“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舒适、柔和、暖洋洋、温暖)这种感觉仅仅是拂在脸上吗?
(6)练习写话,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了叶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说,他看到了什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句子。
(四)质疑课题,小结激趣
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却用爬山虎来作为课题?肖复兴与叶老的交往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背学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生字新新。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6.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CAI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CAI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CAI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CAI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CAI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CAI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CAI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CAI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CAI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CAI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CAI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教案07-28
爬山的教案08-29
关于爬山教案05-22
爬山的教案15篇10-14
爬山虎的教案08-02
爬山虎的教案06-13
《爬山虎的脚》教案03-24
《爬山虎的脚》教案07-24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08-17
爬山虎的脚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