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水温(℃) | 20 | 22 | 25 | 30 | 40 | 50 | 63 | 75 | 85 | 96 | 100 |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 | (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 | (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
8人 | 8人 | 15人 |
占全班22% | 占全班22% | 占全班41% |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9-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15
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