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 → 移动 →纸风车 → 转动钢尺、橡皮筋 → 振动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研究摆的乐趣。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不会“控制变量”,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不会“控制变量”,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 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能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 2: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平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平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9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概念发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合集09-14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12-31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07-18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21篇)08-22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1篇)09-18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汇总09-15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9篇)10-25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10-16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四篇10-15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