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10-15 15:37: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平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平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12-31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07-18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2-13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编8篇03-29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13篇)03-07

四年级科学下册《肌肉》教案03-31

(推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荐]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