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习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习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平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平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中国),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中国),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平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平面为参考面,与自转平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
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
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
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平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平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身边发生的变化现象。
2.能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分类。
3.明白记录物体变化的意义,并能设计具体的记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对变化进行分类。
2.设计记录物体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等科学探究必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身边的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
2.明白正确的记录有助于活动的进行,对于科学探究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记录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身边的世界是变化的;
2.记录物体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1.制定标准,对变化分类;
2.涉及记录方案。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冰块实物或多媒体素材(如冰块为图片,可能还需要水的图片)。
五、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变化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讨论变化的分类和如何记录物体的变化,并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和变化过程进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冰块,教师借助于冰水转化的例子进行导入。
同学们,这是什么呢?对,这是冰块。大家知道冰块是怎么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冰是由水冻成的。
(教师)嗯,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水成了冰,其实就是一个变化过程。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多不多呢?
(学生活动)说一说。教师要求学生说说印象中其它的`变化现象,并简单说说是如何变化的。
(课堂作业)教师将学生说出的变化现象写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学生将提到的变化填写在课本第一页的空白处,方便课余时间的观察活动。
(承转)刚才大家举出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过程,可见我们身边的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说说理由。
(活动)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变化吗?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看看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区别?你们能不能自己讨论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类。
目的是培养学生喜欢集体讨论、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学会提取有用指标进行学习的习惯,加深对科学过程的认识。在比较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各种办法:书写、画表、绘图等。
(展示与评价)学生小组说说自己的结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仪等电化设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于不太正确的说法,可以通过让同学补充的方法进行改正。
(承接)我们虽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变化,也知道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再变化,但是,我们却不可能完全凭大脑记忆,即使现在能记住的,以后也许就会忘记。大家说,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学生回答)做记录。
(教师)真不错,通过做记录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帮助记忆物体的变化现象和过程,还可以方便地和别人进行交流。
(教师)我们知道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变化。那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变化,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怎样来记录这种变化?需要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应该采用的记录方法,并设计一个观察记录的过程。
(评价)让其他同学看看某一方案,说说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学生小组的方案确定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观察,在实践中检验和评价自己的纪录方案。
七、教学流程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不清楚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2: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但是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3: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层次 1: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是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9
一、学情分析
关于电路,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并能建立起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习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电池盒、开关,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教师将引导学生在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活动中,探究用更多的材料来组装电路,从而加深学生对电的认识。
本堂课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将灯座和电池盒连入电路中,并点亮小灯泡;第二部分是在电路中加入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第三部分是学习画电路连接图。
二、教学目标
认识电路中的电器元件;
学习简易电路的连接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装一个简易电路,画出电路连接图。
【教学难点】
能够在电路连接图中画出电流动的路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美丽的灯光装点了黑夜,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列三种连接方式,哪一种能够点亮小灯泡?(学生自由回答)
师:第二种能够点亮小灯泡。
师:为什么另外两种连接方式不能点亮小灯泡?(学生自由回答)
师:因为第一种是短路,第三种是断路。
师: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流流过灯丝,小灯泡就能亮起来。
设计意图:首先启发学生思考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复习上一堂课的`重点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知初探
师:找一找,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展示并讲解小灯泡的连接点:
师:说一说,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展示并讲解):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通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流经灯丝,再通过另一个连接点流出,经过导线,流回电源负极。
师:你能知道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电路由电源、小灯泡(即: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师:为了发现电路更多的秘密,我们使用电池盒和灯座把电池和小灯泡固定下来,再进行观察吧!
观看视频:怎样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内?
安装方法:
辨认电池和电池盒的正负极;
安装时,将电池的正极对准电池盒的正极,电池的负极对准电池盒的负极。
师:怎样把小灯泡装入灯座上?(学生自由回答)
安装方法:将小灯泡的螺纹对准灯座的螺口位置,小心地拧紧。把小灯座上的两个连接点分别用导线连接起来。
实验一:组装一个电路。
实验步骤: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师:根据实物图,自己来组装一个电路吧!
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师: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
学生进行实验。
观看视频:连接简易电路。
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断开开关,电流中断,小灯泡不亮。
师:闭合开关,接通电流,小灯泡发光。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路中加入灯座、电池盒、开关等装置,并点亮小灯泡。学生在教师和视频的指导下完成简易电路的组装,体会并了解更多电路元件的作用。
三、知识内化
师:请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连接图。
学生进行绘制。
教师展示电路连接图:
师: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把你的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
学生描绘并作答。
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有哪些电器元件?
生:电路中有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开关和导线。
师:有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
生:小灯泡、电池和导线是必备的。
师: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根据实物图绘制电路连接图,锻炼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接着通过研讨和拓展强化学生对电流的认识。
四、课堂延伸
师:试一试,将两个灯泡同时连接在电路中,有哪些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展示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第一种连接方法第二种连接方法
师:哪一种连接方法的小灯泡更亮?
生:第二种连接方法的小灯泡更亮。
师:将电路中的元件逐个依次连接起来的方式叫做串联。
师:把电路中的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叫做并联。
观看视频: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师: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有一处断开,电路就处于断路状态。
师:并联电路有一条干路和多条支路,干路影响支路,支路互不影响。
设计意图:该板块继续深入地向学生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拓展学生对电路连接的认识,发现更多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认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随堂练习,新知巩固
填空题。
(1)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________和________上,形成电流的________,灯泡才会发光。
(2)简单的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判断题。
(1)电池、小灯泡和导线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2)一个电路中可以有多节电池,但只能有一个灯泡。
(3)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4)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之前需要辨认电池和电池盒的正负极。
(5)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会造成短路。
选择题。
(1)画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实际电路。
A.电简图B.电路图C.线路图
(2)小灯座、电池盒这些电器元件的主要作用是。
A.连通电路,点亮小灯泡
B.固定电器,解放双手,便于操作
C.作用不大,没有小灯座和电池盒也能点亮小灯泡
(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可能所处的状态是。
A.灯泡甲亮、乙不亮B.灯泡甲不亮、乙亮
C.灯泡甲和乙都亮
(4)下列提供的材料,能够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的是。
A.两根导线、一节电池
B.两根导线、两节电池、一个开关
C.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三根导线、一个开关
五、设计意图:
该板块结合课堂重要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助于巩固本课新学的知识,强化认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三、教学准备:激光灯、烧杯、有孔的光盘、塑料管、蜡烛、火柴、水、课件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鸟巢、水立方、世博会中国展馆师:看了夜景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夜景美、建筑美、灯光美)
师:是啊,正因为有这麽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的城市夜景打扮得如此漂亮,可见,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光的知识—11认识光
2、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光源
师: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根据经验进行交流)
活动二:探究光的传播
(1)课件展示:夜晚灯发出的光太阳发出的光太阳光照过密林时师: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根据经验会提到—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太阳出来,周围会亮起来,可以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屋内打开灯,整间屋子都会亮起来,也可以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那么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探究实验,并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一:通过光盘小孔看烛光
实验二:观察激光在水中的路线
实验三:通过弯与直的塑料管看烛光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11认识光
实验目的: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过程及现象结论
透过光盘小孔看烛光光盘(有底座)蜡烛火机激光在水中走的路线激光灯烧杯水透过直与弯的塑料管蜡烛塑料管看烛光火机
(3)展示研究成果
师: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我们的猜想,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是沿直线向四
面八方传播的。
(3)解释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
活动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光?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给予适时评价与引导)
活动四:拓展研究内容
越来越多的灯饰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当灯光过多、过亮时会产生光污染。调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
3、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城市的夜景录像、光沿直线传播的课件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激光灯、纸筒、吸管,大果冻(透明)、带孔纸板(每组三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录像资料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丰富多彩的光的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城市夜景的录像,请大家欣赏。
(播放城市夜景录像)
师:看了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极了。
师: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
生:灯光很美,很好看。
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
师:最美的是什么?
生:灯光。
师:是啊,我也觉得我们城市的`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那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生:世界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啊,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研究光,好吗?(板书课题)
(教师在新课伊始就用美丽的夜景录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孩子们对光充满了神奇的向往,对光的探究更充满了深深地渴望,这是促进探究所需的无尽动力。)
二、认识光源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生:太阳能发光。
生:月亮也能发光。
师:月亮会发光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生:老师,我知道星星会发光。
生:蜡烛发光。
生:不对,应该说是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师:你描述得非常准确,很棒!
生:镜子也会发光。
师:是吗?在漆黑的夜里,镜子在发光?那你能看见镜子吗?
生:(笑了)看不到。
师:那镜子会发光吗?
生:镜子不会发光。它看起来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别的物体的光。
生:老师,我还知道萤火虫也会发光。
师:是啊,“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也是一种光源啊!
……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深深地启发,自然地交流,恰入其分地评价,让人听来既亲切又自然,指导中不忘吟诗点晴,体现了教师深深的文化积淀,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师: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个源头,大家刚才讲的这些发光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叫人造光源吧。
师:很好。那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它们叫什么好呢?
生:生物光源。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12-31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四篇03-31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2-13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编8篇03-29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13篇)03-07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荐]05-15
(推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四年级科学下册《肌肉》教案03-31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8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