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汉的统治》历史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汉的统治》历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汉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与巩固
【环节一】导入:早期国家形态概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复习《西汉的统治》。首先,我们一起来扼要概览一下中国早期国家形态。
纵观中国先秦三代,从国家形态演进与完善角度看:
1)夏朝的统治,不过是松散的部落与王国一体多元并存的部落联盟联合体;
2)到了商朝,尽管已经出现了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独立方国联盟的联合体;
3)然而,自西周开始,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天下归周,通过宗法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姬,通过礼乐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邦国聚合体。
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诸侯的割据纷争导致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建立在血缘宗法和礼乐制度上国家管理体制走到穷途末路。
5)在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潮不断萌发涌现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国家管理模式正在酝酿之中。公元前221年,秦国顺应时势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6)然而,强大的秦朝仅仅存在了XX年便告终结。由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强秦骤亡后的现状,继之而起的西汉统治者将何去何从呢?
【环节二】汉初“无为”:大一统帝国的顺势重构
一、背景:突出对秦亡的借鉴:
主观认识:
客观现实:
二、举措: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
注意:继承秦制革除弊政
三、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帝国重建
【环节三】武帝“无为”:大一统帝国巩固
一、背景:因时而动
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政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思想:儒学的改造: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迎合统治者需要。
二、举措:
政治:
思想:
民族:
文化:
三、成效
几点注意:
1)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方面:
“二世而亡”——宽简舒缓:休养生息、省刑约法;
“孤立而亡”——郡国并行、王国问题;
2)在无为而治的举措方面:汉承秦制;革除弊政;
3)关于汉初治国思想——黄老之术: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几点注意:
1)武帝时代,儒学为何会获得如此独尊的社会地位的?(时代的迫切需要、儒学内容的变化)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3)西汉治国思想的成熟及其影响(对后世);
【环节四】学以致用
【案例1】
材料1: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汉书》
材料2: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三人皆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注:器重)之。
——《汉书》
(1)在汉初统治者看来,“秦之敝”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
(2)西汉统治者是怎样反“秦之敝”的?效果如何?(4分)
(3)孝武是指谁?他是怎样“内改法度”的?(4分)
(4)概述董仲舒是怎样“以经术润饰吏事”而被统治者重用?(4分)
(1)重功利(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赋役沉重),恃酷法,急切苛刻,未推行分封制而孤立无援等(任一,1分,共2分)。
(2)汲取秦亡教训,推行黄老思想(1分),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1分)提倡节俭,废除严刑酷法,重视教化等。(1分)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1分)
(3)汉武帝;(1分)即位后,加强皇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内外朝制度;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个层次1分,叙述须完整)
(4)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儒学(1分).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及“大一统”的主张,(任二2分)以利于统治和社会安定,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1分)
【案例2】
材料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2: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4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谈谈你理由。(4分)
(1)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的暴政。(2分)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的学说。阴阳家的天道观;(2分)
(2)赞成说:推行“独尊儒术”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了历代王朝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通经致用成为了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地位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赞成说:汉武帝用温和的方法推崇儒学,只是把儒学定为官学,并未禁绝其他学派的流传。从儒家学者中选用官吏,不仅发扬了儒学,也提高了吏治的水平,重视礼仪也有利于教化民众。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创建一统帝国和礼仪之邦。
审题:1)善于从材料中折射教材内容;2)善于从材料中定位时间空间;3)善于从材料中发掘答题信息;4)善于从材料中领悟审题思路;5)善于从材料中寻找关键概念。答题:规范化;
【《西汉的统治》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08-20
夏商王朝的统治历史教案03-04
初中历史教案09-19
初中历史教案11-27
中学历史教案03-07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05-13
优秀初一历史教案10-04
高中历史教案优秀11-18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07-05
高中历史教案说课稿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