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

时间:2024-10-27 20:21:16 王娟 教案 我要投稿

《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是故乡明》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10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旖旎(yǐnǐ):柔美的样子。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数星星,捉知了)

  (2)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梦月亮)

  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①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

  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

  ④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总起全文)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

  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

  月是故乡明(7)(前后照应)

  思乡之情

  教后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

  《月是故乡明》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故乡明》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园)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月

  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月是故乡明》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4、课文:词语会读了,那么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老师选取了文中的两个片段。谁想来读一读第一个片段?你的声音真洪亮。第二个片段。

  5、课文内容:课文都已经能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说一说?温馨提示:像这样的略读课文可以参看文章上面的阅读提示(生答:写了回忆童年生活和离开家乡后的经历。)概括的不错。

  过渡:那么,作者围绕月亮写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三)精讲课文:预设:家乡月

  师:围绕家乡月写了哪些往事呢?谁来说一说?生:数星星。

  师:你说在家乡数星星的事儿,你能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吗?生读

  师:在月夜里,一个“躺”一个“数”,就写出了作者月夜下数星星的怡然自得。

  师:还有什么事情吗?生:摇知了。

  师:老师觉得这件事情更有趣,你来读一读句子。生读

  师:同学们,有过这种体验吗?没有啊,是啊,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县城里,这样的体验几乎没有,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吧。谁来读一读描写摇知了的事情。

  师:同学们,这件事儿是十分有趣的,所以在读的时候语调要轻快一些,活泼一些,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读)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指生读

  师:月下还有什么事情呢?大家看一看第四自然段,你觉得这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什么事?生:赏月亮。

  师: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体会到:虽然当时作者的年龄很小,但是面对故乡的月亮,他也感受到了月之美。预设:异乡月

  师过渡:可是小时候的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六年,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啦。在他乡,作者也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夜月亮。作者都看到过哪些地方的月亮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出示)指生读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吗?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我们想一想,我们原先的学习经历,读排比句的时候应该抑扬顿挫。不同的地方,我们要通过自己声音的变化,读出不同的特点来。请你再读一读这个句子。(生再读)

  师:饱览着异国的月亮,作者却思念着故乡的小月亮,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啦。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师:那么作者这是拿异国的月亮和家乡的小月亮进行什么,对,对比。通过对比,就突出了故乡月亮的美。

  师:那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的仅仅是这一处吗?还有哪里?谁发现了?请你说。

  师:拿朗润园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做对比。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朗润园的景色如此之美,到了晚上的时候,荷塘月色的美景就在季羡林老先生的窗外。但是,季老先生依然忘不掉家乡大伟坑里的那个小月亮。

  师:同学们,无论是异国的月亮,还是朗润园的月亮,这都是异乡月。异乡月和故乡月是同一个月亮吗?是啊,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故乡的月亮在作者心目当中是无可取代的。这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什么样的感情啊?

  师:你说眷恋,你想说思念,是啊,这就是深深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

  (四)拓展“月”古诗词:

  师过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写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那么描写月的诗词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这样,我们左边和右边同学分成两个组,来一个关于月的背诗大赛,好不好?(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别人说过的诗句,你就不能再说了)生答

  师:同学们积累的关于描写月亮的诗词真的是太多了。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思乡的诗词。(课件出示)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思乡的诗吧。

  (五)小练笔

  师:读了这些写月亮表达对故乡思念的古诗,本节课又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一文,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请同学们用上本课表情达意的方法。写一写你的童年和你的家乡。

  (六)作业

  课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搜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者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月是故乡明》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然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习如何利用景物描写来抒发个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探索美、欣赏美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无论身在何处,“我”的'心中最明亮的永远是那轮象征着故乡的明月。

  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于故乡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来寄托抽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资料)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查找有关作者生平背景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有没有过离家在外的经历?那时候你最想念什么?”以此引起共鸣,然后介绍本文的主题和大致内容。

  (二)初步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尽量做到声情并茂。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以及对文章初步的理解。

  (三)深入解析

  细读品味:选取文中几个关键段落进行详细解读,比如开头部分对儿时记忆中故乡月亮的美好描绘,中间部分离开故土后的思念之情等。

  技巧讲解: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应用效果。

  情感升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探讨“思乡”这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四)实践应用

  设计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本文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某个难忘瞬间的文章。

  开展班级展示活动,邀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诵他们的作品,并给予积极反馈。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作文练习。

  收集更多关于思乡题材的作品,下次课前分享给大家听。

  《月是故乡明》教案 8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学习并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理解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提问学生: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但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

  释题:介绍文章的题目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并引导学生齐读这首诗。

  认识作者:介绍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成就,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

  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概括文章写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三、精读课文

  围绕家乡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往事,如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等,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故乡月亮的美。包括将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以及将朗润园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

  指导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搜集并背诵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与同学们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用上本课学习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和家乡。

  五、作业布置

  搜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者图片,与同学们分享。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生字词语和文章内容,还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月是故乡明》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徘徊”“旖旎”“澄澈”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月亮的独特感受,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故乡的月亮为何在作者心中是最美的。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月光下的美景视频、音乐等,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美好和思乡的氛围。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首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营造课堂氛围。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团圆、美好、思念等)

  引出课题: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常常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笔下的月亮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如“徘徊”(páihuái)、“旖旎”(yǐnǐ)、“澄澈”(chéngchè)等。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词语,如“旖旎”可以让学生想象美丽的风景来理解,“澄澈”可以联系清澈的湖水来体会。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围绕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故乡的月亮——思念故乡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20分钟)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故乡月亮的段落,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朗读描写故乡月亮的段落,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故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在我的故乡,月亮是那么明亮,那么圆,那么大”“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等,体会故乡月亮的美丽、明亮、圆大。

  提问:作者为什么觉得故乡的月亮是最美的?(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故乡的月亮陪伴着作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小组合作学习:作者除了描写故乡的月亮,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这些月亮与故乡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地方的月亮?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作者写了济南、瑞士莱芒湖、非洲大沙漠等地的月亮,这些地方的月亮虽然也很美,但在作者心中都比不上故乡的月亮。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故乡月亮的独特魅力和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重点语句赏析

  出示句子:“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强烈思念和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提问: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回答: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指导朗读:让学生带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故乡月亮和表达思乡之情的段落,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体会写法,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总结写法: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故乡月亮的独特。

  描写细腻,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绘,展现其美丽和魅力。

  借景抒情,以月亮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美景或特色事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思乡有关的文章或诗词,进一步感受思乡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课后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月亮:明亮、圆大、美丽——思念故乡

  对比

  其他地方的月亮:虽美但比不上故乡

  借景抒情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亮的美好和思乡的氛围。在拓展延伸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月是故乡明》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背景信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象征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那种远离家乡后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PPT或视频资料,包括关于中秋节的相关介绍以及《月是故乡明》原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一些有关自己家乡或者中秋习俗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一轮明亮的'满月图片引出话题:“看到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呢?”

  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初读感知(约10分钟)

  全班齐声朗读课文一遍,注意语音语调。

  分段落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3.深度解析(约20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的语言特色、表达手法等。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员可以提问补充。

  教师点评总结,强调关键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情感体验(约15分钟)

  角色扮演活动:假设你是文中的“我”,当你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月亮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试着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

  分享环节: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鼓励大家勇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5.总结提升(约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特别是对于“故乡”这一概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的故乡》,要求结合个人经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相关文章: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02-19

月是故乡明教案02-20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11-16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必备)09-19

《故乡》教案05-15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04-22

《故乡》教案15篇03-12

《大海啊故乡》教案03-25

大海啊故乡教案12-08